谭江丽,于海丽,李军林,王翠玲,陈富林
摘要:本研究将探究法教学模式用于《昆虫学》通识课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亲其师而信其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等三方面入手,压缩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精心打造立体课堂,并进行科研创作实践。这种模式达到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兴趣;探究法;昆虫学;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0-02
一、引言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oseph J.Schwab) 1961年在哈佛大学的纪念演讲中,首先提出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Teaching of Scienceas equiry)的概念。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教学法”作为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结果教学法”相对应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许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探讨和实践[1-5]。《昆虫学》是研究昆虫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行为学、仿生学等学科在昆虫领域的分支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昆虫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昆虫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昆虫学》已成为文理学科体系的重要交叉课程之一,无处不在的昆虫与人类以及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理念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不少人还把亲近自然、探知昆虫世界的奥秘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大学里开设《昆虫学》通识课程也受到了不少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在《昆虫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兴趣式自学探究法,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热情,在通识课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从而达到了激发学习主动性和思维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正文部分
1.师生平等,营造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元主体自由交流的课堂气氛。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授课教师的认可程度,包括认可教师的专业修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通识课面对来自全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内容往往与学生本身的专业联系不大,和授课老师的联系基本上只在课堂。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教育,学生同老师的见面和交流机会少,很难达到让学生“亲其师”的目的,而且被动灌输的知识,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的课堂实现了真正的师生平等,老师和学生之间均以名字互称,以真正的自由相互面对、亲切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教学相长,我们提出了六字格言:“平等、责任、信任”。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得到了同学们由衷的赞成。通识课的选取是自愿,同学们会因兴趣自觉走向课堂,也会因不适应任课教师的教课风格而选择放弃。我们的课堂没有点名,也不限制同学中途退出,课堂上鼓励随时发问,教师靠精彩的讲授赢得学生的支持,学生以认真的求知和积极的提问给教师以动力,师生由相互信任和尽责而取得相互尊重,从师生责任和相互取得信任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悦,大家一起享受着昆虫学知识,也不断思考着对自己兴趣和专业的启发。这样的做法在学生中受到欢迎,开课1月后,仍有新同学要求加入选课。
2.“授人以渔”,给每位同学展示和发挥想象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入知识爆炸和信息时代,对于知识的获取单单依靠课堂显然不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自学探究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拓宽知识面,以求在将来的专业训练中能够融汇贯通。我们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昆虫知识的图书资料和网站链接;利用课间时间给同学们展示一些相关昆虫奇思妙想的图片和影片,如会飞的太阳能蝴蝶、仿真昆虫、电子昆虫、昆虫卡通形象、昆虫仿生技术、《小世界》、《昆虫帝国》、《蜜蜂总动员》等等,以提高他们认识昆虫、喜爱昆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每堂课给2~4位同学10~20min的展示时间,用ppt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搜集或创作的有关昆虫的知识或作品,内容不限,或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这一举措得到了同学们的全力支持。每堂课的这20min,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的作品令人感动,有的讲冬虫夏草的真实面目,有的介绍双叉犀金龟的生活史,有的讲自己的养蚕经历,有人讲松材线虫和墨胸天牛狼狈为奸的故事,有的同学展示了自己的昆虫写真,还有的同学设计了昆虫大厦,建筑外形灵感来自锹甲的外形,还巧妙地将昆虫气管系统与建筑的内部通风系统设计有机想象在一起……同学们在不断的展示和交流中获得鼓励和自信,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3.“授人以欲”,着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昆虫课的魅力,一定程度上也在于欣赏昆虫优美形态和亲近自然的机会,不少选课的同学对昆虫的采集和图绘充满向往。而我国尚无针对《昆虫学》的通识教育的统编教材,现有的普通昆虫学教材由于针对的对象倾向于农业植保专业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明显不足。我们重新糅合了知识体系,在知识面上打破昆虫专业束缚,增添了昆虫画法和昆虫采集两项内容,从而满足同学们的学习兴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昆虫绘图课上,同学们被展示的一幅幅精美的昆虫科学图绘由衷折服了,当他们被告知依照合理的方法自己也可以做到,不少有绘画爱好的同学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另外一些从来没画过画的同学也跃跃欲试。短短一堂课,相互欣赏着各自创作的蝴蝶,同学们很受鼓舞。而且通过绘图,同学们也熟练掌握了昆虫外部形态这一章节的内容。昆虫采集课更受同学们欢迎,作者向同学们讲述了为什么要采集昆虫,如何采集昆虫,以及各种采集方法和器具,着重讲述了Malaise发明马氏网的故事以及之后被科学工作者多次改进,并展示了千奇百怪的马氏网,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兴趣。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自我设计一种采集器具,可以是扫网,可以是诱捕器,也可以自行设计一种新型“马氏网”,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们把课堂搬到了校园,同学们利用各自制作的捕虫器捕捉昆虫,而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识别,实践中不仅将他们所学昆虫分目章节的知识巩固和加深,更重要的是,实践给他们了创作的动力,收获了更多成功的喜悦。endprint
4.寓教于乐,精心打造立体课堂。昆虫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无论如何去讲解,常年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同学们都无法体会昆虫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为之,讲到直翅目这一章,我们特意安排了一堂斗蟋蟀课。布置同学业余时间捉蛐蛐带到课堂上,我们请了兄弟院校的昆虫爱好者给同学们上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斗蟋蟀”课,从《诗经》里那首著名的诗歌“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谈起,再到蟋蟀的选取、养殖和斗打,“昆虫迷”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迷住了同学,如何给斗蟋洗澡、如何选取斗蟋蟀的草棍等细节,同学们更是闻所未闻。课堂的最高潮莫过于了解知识后真正进行的一场“斗蟋蟀”比赛,小小蟋蟀在“昆虫迷”的指挥下进行了4场比赛,那动人的鼓翅鸣叫是胜利者的喧示,也是同学们享受昆虫课魅力的证明。
5.结合实际,进行科研小课题创新研究。学以致用,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让同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我们也各自承担着国家相应课题的研究。研究与教学结合,必然会给学生更大的动力。今年,陕西安康地区“杀人胡蜂”猖獗,主讲教师作为我国胡蜂科系统分类专家,将同学按专业组成2个科创小组,指导同学完成科研小课题,即动画专业和美术专业小组负责的胡蜂科普动画,机械和自动化专业的小组负责防胡蜂应急帽的发明。可以预见,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探究法《昆虫学》通识教育实践,我们逐渐领悟了一个教师的水平不是体现在你教了多少,而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享受每堂课讲授的精彩知识内容的同时,愉快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新欲望,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灿.探究法在电工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2):60-61.
[2]刘琛.“问题探究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6):162-164.
[3]秦晓海.环境工程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探讨中国冶金教育[J].2012,(5):15-17.
[4]苗宝军,梁庆利.数学专业课中探究法的灵活运用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87):83-84.
[5]潘永霞.用韩礼德的语言和话语分析模式探究法律英语的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131-1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地建设能力提高项目(J1210063);西北大学教学改革课题(KJG12016)。
作者简介:谭江丽(1972-),女,河南巩义人。西北大学讲师,博士,2008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2010年,浙江大学博士后;2012-2013年,荷兰莱顿生物多样性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昆虫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