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
[摘 要]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通过目标激励法、谜语故事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创设情境法、巧妙设问法、尝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兴趣;学法改革
对教师而言,要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要让学生喜爱课任教师,也要让学生喜爱上数学这门功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数学这样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目标激励法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生动地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堂伊始让学生随意报数,教师很快判断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用除法验算,结果全对。继而教师设问:“如不用除法运算,还能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得出答案?”此时,学生因好奇想知道答案,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
二、谜语故事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教师若能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紧密结合教材组织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时、分、秒的认识”,教师可首先让学生猜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要求学生编故事,根据书本的插图,编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故事;最后指导学生练习。这样,小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认识钟表中的小时、分、秒,同时通过故事受到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习情绪高涨。
三、直观演示法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比多(少)”的应用题,教师用白蝴蝶卡片7只,花蝴蝶卡片3只,贴示说明“白蝴蝶比花蝴蝶多多少”“花蝴蝶比白蝴蝶少多少”等概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实践操作法
好动,是小学生的又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提高。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中,教师在讲清楚“单位1”“平均分”两个概念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纸,这样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理解深、记得牢。
五、创设情境法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之前,先布置学生量出各种不同直径的圆周,记下其直径和周长的数据。上课伊始,让学生用周长除以直径。经过计算,发现所有的周长与直径之比都接近3.14,从而使学生感到有趣和好奇,隨之便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六、巧妙设问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师生进行计算比赛,求相同加数的和,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较为简便?”通过设问,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尝试练习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尝试练习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分数化小数”,首先要求学生把3/4、7/25、1/3、7/22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②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够化成有限小数?③我们能不能不进行除法计算,就能判断出什么样的分数可化为有限小数?通过练习,由于学生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大增。
八、竞赛激励法
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手段。在低年级教学中组织口算、笔算接力、“开火车”“夺红旗”等竞赛。在高年级教学中可布置一定习题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快又对(加编应用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