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声馗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云南·昭通)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生产生活影响重大,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要困境,创新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一)政府供给的困境
1、政府供给的缺位困境。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是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缺位困境。从政府职能来看,公共产品供给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但就目前供求状况而言,政府并没有履行好这一职能。首先,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总体投入不足,本应由政府负责的基本公共设施和服务存在较为明显的政府缺位,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教育、交通、通信等公共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其次,对于一些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地区,政府存在较多的经济考量,过于注重经济成本核算,而忽视农村公共利益的增进,对此类地区公共投入极其有限,因此造成此类地区不能享受应有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其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2、政府供给的越位困境。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政府对其他供给主体不当干预的越位现象。首先,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公共产品投资领域,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对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干预过多,影响企业市场行为,限制了企业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自主决策,打击了企业在相关领域投入的积极性;其次,在村民自治的基层管理制度下,以村委会为主的农村自治组织较为关心乡村公共事业发展,在公共领域越来越有力地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但是政府往往施加过多行政命令于自治主体,影响了它们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弱化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整体效应。
3、政府供给的错位困境。现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能真正迎合农村实际需求,造成了政府供给的错位困境。某些地方基层政府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存在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做法。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不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从错误的“政绩观”出发,从一己私利出发,追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结果使得农村公共设施如同摆设,造成本就有限的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这种不顾农村实际需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但不能满足农村发展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农民感情,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基本要求,导致农村基层干群关系趋于疏离,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二)市场供给的困境
1、市场供给的内在缺陷。农村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它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而企业作为市场供给的主体,其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企业对于公共产品领域是比较缺乏投资动机的,这是市场本身的缺陷。另外,从当前公共产品投资领域来看,由于受农村发展条件限制,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成本相对更高,大多数企业也无力进行投资,即使有少数企业参与了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但尚未健全的公共产品投资机制与管理机制也使得具体实践困难重重。因此,市场本身的公共产品供给缺陷与市场体制不健全导致的供给缺陷共同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困境。
2、市场主体的责任缺失。如上所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本是无可厚非,这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首要目标,但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早已超越了传统企业价值观,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文化塑造中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所缺乏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界还处于经济转型的适应阶段,多数企业思考的是如何应对市场激烈竞争与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没有投入到企业核心业务以外的更广阔的公共领域。因此,企业发展局限与宏观条件的不成熟导致了企业视野相对狭窄,缺乏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观念,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投入非常有限。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提高政府供给效益
1、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公共产品与服务均等化。农村自古以来遭受黄宗羲所言“积累莫返之害”,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业发展要完成现代转型必然要求得到政府及其他产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政府预算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具体而言:第一,要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供给,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总体来看,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投入有所增加,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不能满足农村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本身底子薄、基础差,因此更需要政府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为农业水利工程、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第二,要增加农村生活性公共产品投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针对各地农村具体情况,围绕农民急需的公共需要,比如公共照明、村内道路、社区医疗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第三,要增加农村社区教育文化类公共产品投入力度,丰富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农村教育资源不足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兴建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健身场所等公共产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提高供给效益。要改变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越位与错位现象,必须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转变政府官员政绩观,确实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第一,要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方式。“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方式会与农民实际需求产生严重脱节,因此政府应该深入基层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认真调研农民需求情况,以此来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第二,在决策过程中要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从根本上来说,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在公共需要表达方面的权利,从而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第三,加强决策监督。要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益,必须加强基层民主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减少政府决策失误,增加公共资源的综合效益。
(二)引导市场增加投入,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1、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进入农村公共产品投资领域。如果完全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企业很难产生公共产品投资动机,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领域。具体而言:第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可以出台相应产业支持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在发展主要产业的同时,采取BT、BOT等模式对准公共产品进行投资;第二,采取政府购买形式,鼓励专业性强的企业进行农村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高效作用;第三,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有责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责任。此外,国有企业及其负责人在党的领导下,具有公共投资的内在激励,因而在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2、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重要的道德主体,因此企业不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还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当前,要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应做到:第一,在现行法律中加强完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第二,通过社会本身的道德选择来激励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倾向于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及其产品,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与自身利益密切联系,从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第三,要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实际行动中,最明显的便是企业投入公益事业,通过对公共产品领域的非营利性投入来回馈社会,从而达到协调利益关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
(三)鼓励自主供给,促进多元供给模式发展。自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农民在公共领域中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趋势增强,农民的公共需要也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必须调动农民自主供给公共产品的积极性,才能满足农民多方面需要。第一,要支持农村自主组织发展,为自我服务创造基础。要大力支持农村老年协会、护青队、专业合作社等自主组织发展,众多自主组织与村委会协调配合,将会使村内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得到很大改观;第二,要完善自主组织的内部管理,逐步提高自我服务能力。自主组织管理较为随意松散,在公共事务中缺乏专业性,因此,应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水平,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弥补政府与市场不足之处,尽量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复杂多样,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难以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充分,企业经营理念还比较落后,投入公共事业的积极性不高。从政府与市场这两大主体来看,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提高供给效益,采取适当措施引导企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鼓励农民自主供给,形成多元供给模式,才能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1]门生,赵洪江.国有企业与公共产品供给[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
[2]罗章,赵声馗.多中心理论视野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新[J].乡镇经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