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学经历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外求学时期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经常会迸发灵感的火花,引导他们对世界的深思。而其中更有一部分人,是在自己国家改革初期之时,被派遣到发达国家吸收先进文化技术的。他们在求学道路上所遭遇的,不仅仅是异国文化的碰撞与身在他乡的孤寂,更有身为“弱国寡民”的屈辱与改造本土文化的迫切。甲午战争过后的晚清与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便是非常典型的两个留学热潮时期。
关键词:鲁迅 夏目漱石 留学经历 藤野先生 克莱喀先生
留学经历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外求学时期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经常会迸发灵感的火花,引导他们对世界的深思。而其中更有一部分人,是在母国改革初期之时,被派遣到发达国家吸收先进文化技术的。他们在求学道路上所遭遇的,不仅仅是异国文化的碰撞与身在他乡的孤寂,更有身为“弱国寡民”的屈辱与改造本土文化的迫切。甲午战争过后的晚清与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便是非常典型的两个留学热潮时期。
一、鲁迅与夏目漱石
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与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日本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学革命时期起,赴日留学生就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文坛。郭沫若曾这样描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文坛:
中国的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都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
此外有些从欧美回来的慧星和国内奋起的新人,他们的努力和他们的建树,总还没有前两派的努力的浩大,而且多是受了前两派的影响。
就因为这样的原故,中国的新文艺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1]
鲁迅正是“语丝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这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存在时间并不是很长,从1924年底至1930年初,历时五年多的时间。但是在它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为中国思想文化革命和新文学创造做出了重要建树。
1902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在这一年,鲁迅踏上了留学日本的旅程;也正是在这一年,夏目漱石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业准备返回日本。
鲁迅在留日期间最喜爱的日本作家便是夏目漱石。当时刚从英国归来的夏目漱石,正是日本文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他创作出了《我是猫》《虞美人草》等一批极富文化色彩和人文意蕴的文学作品。鲁迅在1923年的《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记得我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日本的夏目漱石和森鸥外。”[2]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之二》一文中也有论证:
“日本作家中有个夏目漱石,写有一部长篇小说,名曰《我是猫》,假托猫的口气,描写社会情状,加以讽刺,在日本现代文学上很是有名,鲁迅在东京的时候也很爱读。”[3]
“(鲁迅)对于日本文学当时殊不注意,森鸥外、上田敏、长谷川、二叶亭诸人,差不多只看重其批评或译文,唯夏目漱石俳谐小说《我是猫》有名,豫才候各卷印本出即陆续买读,又曾热心读其每天在《朝日新闻》上所载的小说《虞美人草》[4]……豫才后日所作小说虽与漱石作风不似,但其嘲讽中轻妙的笔致实颇受漱石的影响。”[5]
二、留学经历的异同点
夏目漱石生于江户时代,彼时正是日本兴起第三次“汉学”的高潮。他从小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的价值观给他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夏目漱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公费留学生被日本文部省派出到英国进修。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此后不断派出大量留学生赴日吸取先进经验。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从南洋矿路学堂毕业,被两江总督派往日本留学。在这一阶段,鲁迅的人生轨迹可以说与夏目漱石不谋而合。
(一)经济状况的对比
从鲁迅的同学亲朋的说法、鲁迅的自述、学者的相关研究、鲁迅留学当年的中国官费留日者名单以及相关实证材料、鲁迅的经济能力等方面考察,鲁迅应是官费留学日本。[6]
1926年1月3日鲁迅在《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大为感慨:
“记得自己留学时候,官费每月三十六元,支付衣食学费之外,简直没有赢余,混了几年,所有的书连一壁也遮不满。”[7]
按照周作人和鲁迅关于留学年额或者月费的说法,鲁迅留学每年官费大约400元,鲁迅留学7年,共计至少3000元左右,还要靠翻译、写作等工作来弥补囊中羞涩。[8]
而在1926年10月12日创作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夫子自道:由于讨厌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的丑态,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9]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是因为原来鲁迅在弘文学院学习需要交费,他们领来官费后,将其中一部分交给弘文学院[10],所以鲁迅原先预备仙台医专像其他学校一样收其学费,但是“学校不收学费”的“优待”让其颇感意外和惊喜。
从鲁迅的作品中又可以看出,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有过到日本各地游玩的经历。综上所述,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宽裕的。而夏目漱石在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自己在英国留学期间生活拮据,为了节省经费,夏目漱石没有到正规大学学习,而是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来教授他。他在英国期间,多次写信给国内的妻子,抱怨留学经费不足。
(二)学业状况的对比
关于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专的成绩单问题,目前大致有三个版本的说法。[11]
第一,鲁迅博物馆等选编(主要是王世家先生选编)的199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专著中册第812页)中的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据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3月初版本排印)。endprint
第二,止庵校订的《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同样根据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3月初版本排印)。只是止庵校订的《鲁迅的青年时代》,虽然与上述书籍是同一本书,但是分数却不一样。
第三,王润华发表在《中国文化》1996年第二期的《从周树人仙台学医经验解读鲁迅的小说》。
在小林博士那里又保存着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分数单,列有鲁迅的各项分数,与上面提到的第一、第三中说法出入不大。照录于下:
解剖 五十九分三
组织 七十二分七
生理 六十三分三
伦理 八十三分
德文 六十分
物理 六十分
化学 六十分
平均分为六十五分五,一百四十二人中间列第六十八名。对于当时粗通日文、德文两种教学用语的鲁迅来说,这个成绩还是令人满意的。
而夏目漱石在抵达英国以后,在伦敦大学听了两个月课,感觉和在东京大学没多大分别,于是他决定聘请家庭教师,一对一的授课效率更高,还可以练习英语口语。在伦大教授的介绍下漱石结识了克莱喀先生,从1900年11月22日开始,每逢周二便前往克莱喀先生家中学习,每小时支付5先令,一直持续到1901年10月15日,这段时间是漱石阴暗留学生活的亮点,克莱喀先生也是他唯一长期交往的英国友人,八年后漱石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克莱喀先生》。[12]
三、《藤野先生》与《克莱喀先生》
《克莱喀先生》是一篇人物形象素描。夏目漱石用诙谐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他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家庭教师——克莱喀先生的形象。1909年,这篇小说刊登在了《大阪朝日新闻》上,后收入《永日小品》。鲁迅先生阅读之后甚为喜爱,并亲自将其翻译成中文。1923年6月,鲁迅的译文被收入以周作人名义编撰的《日本小说集》中。1926年,鲁迅创作了《藤野先生》。有学者认为,《藤野先生》是鲁迅对夏目漱石《克莱喀先生》的“创造性模仿”。[13]
《藤野先生》与《克莱喀先生》都是以作者在外国留学期间的老师为主题的创作。《克莱喀先生》一开头便写道:“克莱喀先生是燕子似的在四层楼上做巢的。”[14] 这句话一则形容克莱喀先生住的高,铺垫后文提到的,身为亚洲人的自己来说每次上楼都是气喘吁吁;二则含蓄地暗示了克莱喀先生是像燕子一样借住在别人家的房子里,引导读者产生“克莱喀先生经济状况是否并不是非常好”的合理猜测。而“藤野先生”的生活也是同样拮据寒酸:
“这个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后,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一些。”(鲁迅《藤野先生》)
克莱喀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似之处还不仅如此:一个是爱尔兰的“乡巴佬”出身,另一个是福井县的“乡巴佬”出身,两人都操着一口满杂着乡音的口音,两人似乎都并没有在各自的学术界“出人头地”……而他们对于来自遥远的弱小国家的留学生——夏目漱石和鲁迅,都怀抱着掺杂了同情的关怀:
“先生以为我是一个小孩子。你知道这样的事么,你懂得那样的事么之类,常常受着无聊不堪的事的质问。”(夏目漱石《克莱喀先生》)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鲁迅《藤野先生》)
文学家大约都有着一颗敏感而纤细的心,夏目漱石更是在留学期间患上了精神衰弱。对于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敏感留学生,外国教师过分的热情和区别对待会让他们受宠若惊,在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又会让他们在孤独的异乡感受到一丝人性的温暖。
对于这一点,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共鸣。
《鲁迅与传统》的作者今村与志雄曾作了如下论述: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是孤立于本国学生之外的。当他单身在仙台学医的时候,受到日本学生的轻蔑及侮辱。他那时的生活当然是不会舒畅的。在这种情况下,藤野严九朗先生以充满了人情的态度对待了他。他的这篇作品中藤野先生的形象,带有伦伯朗画笔下的斑斓色彩。曾使正冈子规说过:“据说漱石在伦敦,正受着公寓老太婆的侮辱”,漱石每天在私营公寓简陋的里过着“百无聊赖、凄凄凉凉的生活”,每天到爱尔兰出生的一个叫做克莱喀的莎士比亚学者家里去上一次课。鲁迅对漱石所感受到的“温暖”恐怕不会是痛痒无关的……鲁迅对于漱石,大概具有同病相怜的真切共鸣。”[15]
《克莱喀先生》与《藤野先生》在选材的视角、情节的展开、素描式的写作技巧以及作品的情感基调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共同点。也许是鲁迅在翻译《克莱喀先生》的时候,从中感受到某种触动心弦的东西,从而回忆起了旧时的老师。但是这两篇作品在深层主旨上又是不同的。夏目漱石创作《克莱喀先生》的时候,是处于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时期。因此《克莱喀先生》归根结底是属于夏目漱石个人的情感寄托,文风也是轻松幽默、颇有情趣的。而鲁迅在创作《藤野先生》的时候,正是社会剧烈动荡、国内反革命猖獗、鲁迅自身的思想也属于急剧变化的时候。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所寄托的更多是他“弃医从文”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鞭策自己的战斗意识。虽然措辞诙谐讽刺,但是读后却有沉郁之感,发人深省。
四、结语
夏目漱石与鲁迅,无论是从个人经历,还是从背景、气质以及在中日两国文坛上的地位来看,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的作品风格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夏目漱石虽然清醒地看到了自我与近代文明弊端的尖锐对立,却未能意识到自身与资产阶级难以割舍的联系,不能产生鲁迅那样的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自觉意识;鲁迅文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是鲁迅文学的基础,较之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鲁迅多了积极干预、进取和自我解剖的精神。鲁迅作品中的“自我”闪烁着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进取精神的光芒,由苦闷而自我解剖、自我否定,在痛苦中沉思,在彷徨中前进。endprint
注释:
[1]郭沫若:《桌子的跳舞》,创造月刊,1928年,第11期。
[2]鲁迅:《鲁迅全集:第4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1页。
[3][5]周作人:《瓜豆集(日译本)》,《中日文化与交流》,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第76 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10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6][8][11]黎保荣:《鲁迅留学日本史料考问》,《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7]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页。
[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页,第302-303页。
[10][日]北冈正子:《鲁迅与弘文学院学生“退学”事件(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1期。
[12]赵晓靓:《试析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克莱喀先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13][日]平川佑宏:《夏目漱石》,讲谈社,1991年版。
[14]周树人,周作人(译):《现代日本小说集》,商务出版社,1923年版。
[15]今村与志雄:《鲁迅与传统文化》,《中日文化与交流》,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参考文献:
[1]周树人,周作人(译).现代日本小说集[M].商务出版社,1923.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鲁迅全集:第4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鲁迅.鲁迅全集:第10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日]平川佑宏.夏目漱石[M].讲谈社,1991.
[7]郭沫若.桌子的跳舞[J].创造月刊,1928,(11).
[8]周作人.中日文化与交流·瓜豆集(日译本)[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9][日]今村与志雄.中日文化与交流·鲁迅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10][日]北冈正子.鲁迅与弘文学院学生“退学”事件(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2,(11).
[11]黎保荣.鲁迅留学日本史料考问[J].广西社会科学,2011,(187).
[12]赵晓靓.试析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克莱喀先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3).
(张芮宁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2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