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治疗不寐证组方配伍的研究

2014-09-21 01:24武永刚,战文翔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明清

武永刚,战文翔

摘要:本文检索并整理了明清时期不寐方132首,重点讨论了不寐方组方选药的特点,探讨其方药配伍形式,为现代创制治疗不寐证新方提供思路与依据。

关键词:明清;不寐证;配伍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35-03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睡眠不足或睡不深熟,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不寐是常见的内科疑难病之一,严重地影响人们地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不寐证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有较大的发展,著述颇多。如明·戴元礼在《秘传证治要诀》中首设不寐篇,《景岳全书》详细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和分型证治。医家不仅专门论述不寐,而且创制许多疗效确切的方剂,使不寐方的组方配伍日益完善与合理,其确切的疗效亦倍受后世首肯。

本文检索明清时期方书约60部,从中选取效方132首,研究其组方配伍。现剖析如下。

1明清时期不寐方组方选药特点

1.1养血安神方明清时期,前贤在养血安神方的创制方面,数量明显增加,约占该时期不寐方的25%左右,且选药配伍亦趋于完善与丰富。此时诸多医家充分认识到血虚与不寐的关系,并在其各自著作中多用阐述。张景岳对不寐的病因,认为“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又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治宜“养营养气为主治”[1]。何梦瑶在《医碥》中认为“阴虚有火则动扰,故心烦而不得卧也”[2]。强调阴虚易致动火,组方宜“清心养血为主,而佐以保阴之属”(《吴医汇讲》)[3]。本类方多由熟地、当归、白芍、枣仁等养血药为主组成,配以生地、麦冬、沙参等具有养阴作用的清热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伍以茯苓、山药、白术等,冀益气生血;配伍川芎、菖蒲、远志、陈皮等理气开窍药,使补而不滞;配伍山茱萸、五味子、山药等保阴固精之品,使补而不失;若心经热盛则伍以竹叶、朱砂、栀子等清心镇心之品。见表1。

1.2重镇安神方这一时期在重镇安神药的选择上除朱砂外,又增加了龙骨、牡蛎、珍珠母等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重镇

表1明清时期养血安神方组成表

方名养血药安神药其它药主治症

天王补心丹

《普济方》熟地、丹参、柏子

仁、酸枣仁、

当归身人参、黑参、茯

苓、茯神、菖蒲、

远志、五味子天冬、麦冬、甘草

杜仲、百部、桔梗宁心保神,养血固精

龙齿汤

《普济方》芍药、当归人参、茯神、

白银、龙齿半夏、羌活、木香

茅根、淡竹茹治心虚惊悸,睡卧不安

安神复睡汤

《寿世保元》熟地、当归、枣

仁、白芍、龙眼肉山药、益智仁川芎、远志治不寐

三阴煎

《景岳全书》熟地、当归、

白芍、枣仁人参炙甘草治七情内伤,血气

耗损,而不寐者

医统养心汤

《景岳全书》熟地、枣仁、

柏仁、当归身人参、茯神、

莲子、五味子生地、麦冬、

灯芯草、甘草治思虑过度,心虚不寐

而微兼烦热者

酸枣仁汤

《景岳全书》枣仁、龙眼肉人参麦冬、竹茹治思虑过度,心虚不寐

而微兼烦热者

理阴煎

《景岳全书》熟地、当归干姜、肉桂、甘草治阴寒之邪

酸枣仁丸

《济阳纲目》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生地、青竹茹、

枳实、防风治胆气实热,痰迷不睡,

神思不安,惊悸怔忡

半夏汤

《济阳纲目》枣仁远志生地、黄芩、秫

米、半夏、砂仁治胆腑实热,精神

恍惚,寒热泄泻

枣仁远志汤

《症因脉治》枣仁、当归、

白芍茯神、远志麦冬、龙眼肉治虚烦不得卧

归芍天地煎

《症因脉治》当归、白芍、地黄天冬治心血虚不得卧

培土养阴汤

《不居集》制首乌、白芍、

丹参莲肉猪腰、扁豆、谷芽治血气耗损,惊惧恐畏,

精亏气弱,神无所依

而不寐

理脾益荣汤

《不居集》制首乌、海参莲肉山药、扁豆、黑料豆治营卫不足,气血大坏,

精神失守,神魂无主而

昼夜不寐者

逍遥饮

《不居集》熟地、白芍、

当归、枣仁茯神、远志陈皮、甘草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理脾阴正方

《不居集》紫河车、白芍人参、茯苓、

莲肉荷叶、老米、山药

橘红、扁豆、甘草治心气受伤,神志

消索而不寐者

保阴煎

《吴医汇讲》熟地、龟板、

桂圆肉茯苓生地、玉竹、牛膝、麦

冬、天冬、山药、人乳治惊悸怔忡,虚烦

无寐,梦魇不宁

药物,配伍方面则强调化痰药的选用。多用菖蒲、半夏、远志等具有安神作用的化痰药;配伍清热药多用生地、犀角、牛黄、白芍等甘寒之品,亦反映出此时的用药特点。见表2。

表2明清时期重镇安神方组成表

方名重镇安神药其它药主治症

铁精丸

《证治准绳》铁精、龙齿人参、茯神、菖蒲、远志、防风、endprint

生干地黄、犀角、麦冬治惊风恍惚,寝寐不安

琥珀养心丹

《证治准绳》龙齿、琥珀、

朱砂、金箔人参、茯神、远志、菖蒲、枣仁、

柏子仁、当归、黄连、牛黄、生地治心血虚,惊悸,

夜卧不宁者

菖蒲丸

《证治准绳》铁粉、朱砂、

金箔人参、茯苓、羚角、远志、

菖蒲、防风治惊风恍惚,寝寐不安

珍珠母丸

《张氏医通》龙齿、朱砂、

珍珠母人参、茯苓、沉香、犀角、

归身、熟地、枣仁、柏仁治肝虚不能藏魂,

惊悸不寐

辰砂散

《杂病源流犀烛》辰砂乳香、枣仁治癫狂病发,火盛

痰壅不寐者

露珠丹

《四科简效方》辰砂西牛黄治心神过扰,营血

耗伤不寐

二加龙骨汤

《血证论》龙骨、牡蛎甘草、附子、五味子、白薇、

白芍、枣仁、大枣、阿胶治肝病,其证并不烦躁,

清睡而不得寐

安魂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生龙骨、生牡

蛎、生赭石茯苓、龙眼肉、酸枣仁、清半夏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

下停有痰饮,致惊悸不寐

辰砂宁志丸

《万病回春》辰砂人参、茯神、茯苓、远志、

菖蒲、枣仁、归身、乳香治劳神过度耗伤心血,

惊悸怔忡,梦寐不宁

1.3祛痰化饮方此时医家尤其重视痰饮致不寐。戴元礼独辟痰滞胆经,神不归舍,令人不寐,又有“不寐心风,皆是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治宜“理痰气为第一义”[4]。张璐则认为:“惊悸、健忘、失志、心风不寐,皆是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凉心太过,则心火愈微而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顺气为第一义”[5]。组方宜化痰药为主,如半夏、天南星、礞石等,半夏、南星善能化痰顺气;牛黄、礞石善于清热化痰,用于痰热互结之症。气顺则痰消,故配伍陈皮、枳实、郁金等理气之品;竹茹、朱砂等清热药;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配伍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湿之品。见表3。

表3明清时期化痰利饮方组成表

方名化痰药理气药其它药主治症

清心丸

《普济方》胆南星、全蝎郁金人参、天麻、生地治心受邪热,精神恍惚,

狂言叫呼,睡卧不安

丹砂茯神丸

《普济方》白僵蚕、牛黄、天

竺黄、干蝎、铅霜菖蒲、远

志、麝香茯苓、茯神、人参、丹砂、

琥珀、珍珠、水银、天麻治心气虚弱,时发昏闷,

惊悸恍惚,忘误心忪

引神归舍丹

《永类钤方》大天南星忘忧草根、附子、朱砂治心气心风

心胆虚怯方

《卫生简易方》半夏、橘红枳实甘草治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睡卧,

及心胆虚怯,触世易惊

六君子汤

《秘传证治要诀》半夏陈皮人参、茯苓、甘草、白术治痰在胆经,神不

归舍,而不寐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正传》半夏、橘红人参、黄芪、茯苓、白术、

苍术、泽泻、天麻、神曲治痰厥头痛,头旋恶心

烦闷,心神颠倒,不得安卧

六安煎

《景岳全书》半夏、陈皮白芥子甘草、茯苓、杏仁治痰饮扰心而不寐

济生导痰汤

《景岳全书》半夏、南星枳壳、

陈皮甘草、茯苓治痰饮扰心而不寐

隐君滚痰丸

《景岳全书》礞石沉香大黄、黄芩治痰饮扰心而不寐

二陈汤

《医学新悟》半夏陈皮甘草、姜枣、茯苓治湿痰壅遏,神魂

不安,呕恶胸闷

雄朱散

《杂病源流犀烛》牛黄、雄黄朱砂治精神衰弱,卧则魂魄飞扬

清源安寐煎

《医方辨难大成》半夏枳实茯苓、白术、洋参凡不寐之证属水气

痰饮所致者

酸枣仁丸

《济阳纲目》清竹茹、远志枳实、茯神、枣仁、柏仁、防风治胆气实热,痰迷不睡,

神思不安,惊悸怔忡

1.4交通心肾方张景岳阐述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1]”,强调肾水不足,故其组方多选用补肾、固精之品,如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等。《傅青主男科》中又有“人之心惊乃肾气不入于心也,不寐乃心气不入于肾也”,[6]治宜“心肾兼治”。交通心肾药除常用的菖蒲、远志外,又发展出黄连、肉桂、丹参、莲肉,还配伍理气之品,如白芥子、陈皮等。见表4。

表4明清时期交通心肾方组成表

方名补肾药养心药其它药主治症

资成汤

《不居集》山药人参、茯神、

莲肉扁豆、甘草、橘红、

檀香、白芍、丹参治劳伤心脾,思虑太

过,则惊悸怔忡,气虚

精陷而不寐者

培土养阴汤

《不居集》制首乌莲肉、丹参扁豆、谷芽、

白芍、车前治血气耗损,惧恐,

精亏气弱,神无所依

而不寐

上下两济丹

《辨证录》熟地、肉桂、

山茱萸人参黄连、白术治心肾不交

芡莲丹

《辨证录》熟地人参、茯苓、莲子玄参、生地、

甘草、山药治心肾不交

心肾两交汤endprint

《辨证录》熟地、肉桂、

山茱萸人参、枣仁黄连、白芥子、

当归、麦冬治心肾不交

交合汤

《辨证录》熟地、肉桂人参黄连治心肾不交

无名方

《傅青主男科》熟地、肉桂、

山萸肉人参、茯苓、

茯神、枣仁黄连、砂仁、白芥子、

菖蒲、远志、当归、麦冬治心惊不安,

夜卧不睡

秘传酸枣仁汤

《景岳全书》人参、茯苓、茯神、

莲肉、枣仁黄芪、甘草、陈皮、

远志、当归治心肾水火不交,精

血虚耗,痰饮内蓄,怔

忡恍惚,夜卧不安

加味定志丸

《寿世保元》柏仁人参、茯神、

枣仁乳香、朱砂、

菖蒲、远志治心气不足,

夜卧不睡

加味状元丸

《清太医院配方》柏仁枣仁、龙眼肉、

党参、茯苓菖蒲、远志、朱砂、生

地、玄参、麦冬、当归治健忘怔忡,

惊悸不寐

1.5和胃消滞方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7]。至明清时期,诸多医家对此均有发挥。《症因脉治》亦曰“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饮成痰,中脘之气窒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8],此时医家均认为饮食积滞是胃不和的重要病因,病机为胃气郁滞上逆。组方多选用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药;配伍枳实、厚朴、陈皮等行气消积药;脾胃虚弱,故配伍茯苓、白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药;饮食积滞易生湿化热,故伍以半夏、陈皮等化痰药,栀子、连翘、川连等清散郁热。见表5。

表5明清时期和胃消滞方组成表

方名消食药行气药其它药主治症

大和中饮

《景岳全书》山楂、麦芽枳实、厚朴、

陈皮、砂仁泽泻治不寐因饮食积滞

保和汤

《医学新悟》山楂、麦芽、卜子厚朴、陈皮、

香附、卜子连翘、甘草治食积,胃中胀闷

疼痛,睡卧不安

橘红石斛汤

《罗氏会约医镜》山楂、神曲橘红石斛、半夏、

茯苓、甘草治胃不和则卧不安

越鞠丸加味

《血证论》山楂、麦芽、

神曲、莱菔子香附、川芎、

莱菔子栀子、苍术治胃中宿食

胀闷不得卧者

无名方(不得卧)

《张氏医通》枳实川连、半夏、

白术、茯苓治脉数滑有力

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

无名方(不寐)

《类证治裁》神曲、楂肉橘红、枳实石斛、半夏、

茯苓、炙甘草治胃中痰火阻痹,

烦扰不寐者

1.6理气解郁方此时医家常以为气机郁滞导致痰饮内生而不寐,如《张氏医通》曰:“易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5]。吴澄在《不居集》曰:“忿怒太过,肝气上逆,内邪留滞,烦扰不寐”[9],指出肝气上逆是重要的病因。本类方多数以青皮、陈皮、砂仁等理气药为主组成,以行气消滞;气机郁滞易生痰饮,故伍以陈皮、半夏等理气化痰之品;行气药多辛温香燥易生阴血,故配白芍、当归养血润燥;脾胃气机郁滞,故配伍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见表6。

表6明清时期理气解郁方组成表

方名理气药其它药主治症

排气饮

《景岳全书》香附、枳壳、

木香、陈皮藿香、泽泻、乌药、厚朴治气逆而不寐者

四磨饮子

《景岳全书》乌药、沉香、枳实槟榔治气逆而不寐者

畅郁汤

《不居集》钩藤、菊花茯苓、扁豆、谷芽、甘草、

连翘、荷叶、丹参、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解肝煎

《不居集》厚朴、砂仁、

苏叶、陈皮半夏、茯苓、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化肝煎

《不居集》青皮、陈皮丹皮、栀子、泽泻、

土贝母、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扶阳快中散

《医方辨难大成》砂仁、枳壳、厚朴肉桂、白术、洋参、

白芍、当归治思虑过度,多事纷心,

令心神无归,夜卧不寐

夺怒解哕煎

《医方辨难大成》青皮、木香、陈皮、

柿蒂、大白槟榔白术、甘草、沙参、

白芍、当归治忿怒过伤,其气凝滞,

腹胀满而难安,甚至坐

卧不宁,夜不假寐

1.7活血化瘀方此时虽然未见瘀血与不寐发病的相关论述,但已研制出某些活血化瘀方用来治疗不寐证。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眠[10]。此类方剂的出现,可谓治疗不寐证的又一突破,该思路对现代临床治疗本病很有启迪。本类方剂多以桃仁、红花、乳香等活血药为主,辛散温通,活血化瘀,配伍枳壳、木香、川芎等行气之品,俾气行则血行;伍以枣仁、生地、白芍等滋阴养血药,意在活血不伤血;瘀血易于化热,故伍以辰砂、生地、朴硝、丹皮等清热药。见表7。

表7明清时期活血化瘀方组成表

方名活血药其它药主治症

朱贲琥珀散

《证治准绳》没药、川芎、丹皮、

当归、琥珀、玄胡芍药、干地黄、白术、桂心、

白芷、羌活、土瓜根、木香治妇人血风惊悸,

睡卧不宁

安志膏

《济阳纲目》乳香、琥珀人参、茯苓、枣仁、辰砂治失血心神不安言语

失常,不得安睡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当归、生地、甘草、枳壳、

柴胡、牛膝、桔梗治夜不安者,将卧又起,坐

为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

玉烛散

《血证论》当归、川芎、大黄白芍、生地、朴硝、生姜治跌打瘀血,发热身痛

便闭,烦热不得卧

2小结

明清时期,不寐方的组方配伍日益合理而全面。这一时期除清心安神、补气养心方外,其组方配伍思路不断拓宽,既重视养血安神方、化痰安神方的研制,又发展出和胃消滞、理气解郁、活血安神方,使本类方剂组方配伍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明清时期是不寐方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01-1103.

[2]清·何梦瑶.医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

[3]清·唐大烈.吴医汇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3.

[4]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46.

[5]清·张璐.张氏医通[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89.

[6]清·傅山.傅青主男女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2.

[7]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明·秦景明.症因脉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3.

[9]清·吴澄.不居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64.

[10]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辨证录》熟地、肉桂、

山茱萸人参、枣仁黄连、白芥子、

当归、麦冬治心肾不交

交合汤

《辨证录》熟地、肉桂人参黄连治心肾不交

无名方

《傅青主男科》熟地、肉桂、

山萸肉人参、茯苓、

茯神、枣仁黄连、砂仁、白芥子、

菖蒲、远志、当归、麦冬治心惊不安,

夜卧不睡

秘传酸枣仁汤

《景岳全书》人参、茯苓、茯神、

莲肉、枣仁黄芪、甘草、陈皮、

远志、当归治心肾水火不交,精

血虚耗,痰饮内蓄,怔

忡恍惚,夜卧不安

加味定志丸

《寿世保元》柏仁人参、茯神、

枣仁乳香、朱砂、

菖蒲、远志治心气不足,

夜卧不睡

加味状元丸

《清太医院配方》柏仁枣仁、龙眼肉、

党参、茯苓菖蒲、远志、朱砂、生

地、玄参、麦冬、当归治健忘怔忡,

惊悸不寐

1.5和胃消滞方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7]。至明清时期,诸多医家对此均有发挥。《症因脉治》亦曰“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饮成痰,中脘之气窒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8],此时医家均认为饮食积滞是胃不和的重要病因,病机为胃气郁滞上逆。组方多选用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药;配伍枳实、厚朴、陈皮等行气消积药;脾胃虚弱,故配伍茯苓、白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药;饮食积滞易生湿化热,故伍以半夏、陈皮等化痰药,栀子、连翘、川连等清散郁热。见表5。

表5明清时期和胃消滞方组成表

方名消食药行气药其它药主治症

大和中饮

《景岳全书》山楂、麦芽枳实、厚朴、

陈皮、砂仁泽泻治不寐因饮食积滞

保和汤

《医学新悟》山楂、麦芽、卜子厚朴、陈皮、

香附、卜子连翘、甘草治食积,胃中胀闷

疼痛,睡卧不安

橘红石斛汤

《罗氏会约医镜》山楂、神曲橘红石斛、半夏、

茯苓、甘草治胃不和则卧不安

越鞠丸加味

《血证论》山楂、麦芽、

神曲、莱菔子香附、川芎、

莱菔子栀子、苍术治胃中宿食

胀闷不得卧者

无名方(不得卧)

《张氏医通》枳实川连、半夏、

白术、茯苓治脉数滑有力

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

无名方(不寐)

《类证治裁》神曲、楂肉橘红、枳实石斛、半夏、

茯苓、炙甘草治胃中痰火阻痹,

烦扰不寐者

1.6理气解郁方此时医家常以为气机郁滞导致痰饮内生而不寐,如《张氏医通》曰:“易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5]。吴澄在《不居集》曰:“忿怒太过,肝气上逆,内邪留滞,烦扰不寐”[9],指出肝气上逆是重要的病因。本类方多数以青皮、陈皮、砂仁等理气药为主组成,以行气消滞;气机郁滞易生痰饮,故伍以陈皮、半夏等理气化痰之品;行气药多辛温香燥易生阴血,故配白芍、当归养血润燥;脾胃气机郁滞,故配伍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见表6。

表6明清时期理气解郁方组成表

方名理气药其它药主治症

排气饮

《景岳全书》香附、枳壳、

木香、陈皮藿香、泽泻、乌药、厚朴治气逆而不寐者

四磨饮子

《景岳全书》乌药、沉香、枳实槟榔治气逆而不寐者

畅郁汤

《不居集》钩藤、菊花茯苓、扁豆、谷芽、甘草、

连翘、荷叶、丹参、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解肝煎

《不居集》厚朴、砂仁、

苏叶、陈皮半夏、茯苓、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化肝煎

《不居集》青皮、陈皮丹皮、栀子、泽泻、

土贝母、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扶阳快中散

《医方辨难大成》砂仁、枳壳、厚朴肉桂、白术、洋参、

白芍、当归治思虑过度,多事纷心,

令心神无归,夜卧不寐

夺怒解哕煎

《医方辨难大成》青皮、木香、陈皮、

柿蒂、大白槟榔白术、甘草、沙参、

白芍、当归治忿怒过伤,其气凝滞,

腹胀满而难安,甚至坐

卧不宁,夜不假寐

1.7活血化瘀方此时虽然未见瘀血与不寐发病的相关论述,但已研制出某些活血化瘀方用来治疗不寐证。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眠[10]。此类方剂的出现,可谓治疗不寐证的又一突破,该思路对现代临床治疗本病很有启迪。本类方剂多以桃仁、红花、乳香等活血药为主,辛散温通,活血化瘀,配伍枳壳、木香、川芎等行气之品,俾气行则血行;伍以枣仁、生地、白芍等滋阴养血药,意在活血不伤血;瘀血易于化热,故伍以辰砂、生地、朴硝、丹皮等清热药。见表7。

表7明清时期活血化瘀方组成表

方名活血药其它药主治症

朱贲琥珀散

《证治准绳》没药、川芎、丹皮、

当归、琥珀、玄胡芍药、干地黄、白术、桂心、

白芷、羌活、土瓜根、木香治妇人血风惊悸,

睡卧不宁

安志膏

《济阳纲目》乳香、琥珀人参、茯苓、枣仁、辰砂治失血心神不安言语

失常,不得安睡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当归、生地、甘草、枳壳、

柴胡、牛膝、桔梗治夜不安者,将卧又起,坐

为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

玉烛散

《血证论》当归、川芎、大黄白芍、生地、朴硝、生姜治跌打瘀血,发热身痛

便闭,烦热不得卧

2小结

明清时期,不寐方的组方配伍日益合理而全面。这一时期除清心安神、补气养心方外,其组方配伍思路不断拓宽,既重视养血安神方、化痰安神方的研制,又发展出和胃消滞、理气解郁、活血安神方,使本类方剂组方配伍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明清时期是不寐方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01-1103.

[2]清·何梦瑶.医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

[3]清·唐大烈.吴医汇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3.

[4]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46.

[5]清·张璐.张氏医通[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89.

[6]清·傅山.傅青主男女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2.

[7]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明·秦景明.症因脉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3.

[9]清·吴澄.不居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64.

[10]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辨证录》熟地、肉桂、

山茱萸人参、枣仁黄连、白芥子、

当归、麦冬治心肾不交

交合汤

《辨证录》熟地、肉桂人参黄连治心肾不交

无名方

《傅青主男科》熟地、肉桂、

山萸肉人参、茯苓、

茯神、枣仁黄连、砂仁、白芥子、

菖蒲、远志、当归、麦冬治心惊不安,

夜卧不睡

秘传酸枣仁汤

《景岳全书》人参、茯苓、茯神、

莲肉、枣仁黄芪、甘草、陈皮、

远志、当归治心肾水火不交,精

血虚耗,痰饮内蓄,怔

忡恍惚,夜卧不安

加味定志丸

《寿世保元》柏仁人参、茯神、

枣仁乳香、朱砂、

菖蒲、远志治心气不足,

夜卧不睡

加味状元丸

《清太医院配方》柏仁枣仁、龙眼肉、

党参、茯苓菖蒲、远志、朱砂、生

地、玄参、麦冬、当归治健忘怔忡,

惊悸不寐

1.5和胃消滞方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7]。至明清时期,诸多医家对此均有发挥。《症因脉治》亦曰“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饮成痰,中脘之气窒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8],此时医家均认为饮食积滞是胃不和的重要病因,病机为胃气郁滞上逆。组方多选用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药;配伍枳实、厚朴、陈皮等行气消积药;脾胃虚弱,故配伍茯苓、白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药;饮食积滞易生湿化热,故伍以半夏、陈皮等化痰药,栀子、连翘、川连等清散郁热。见表5。

表5明清时期和胃消滞方组成表

方名消食药行气药其它药主治症

大和中饮

《景岳全书》山楂、麦芽枳实、厚朴、

陈皮、砂仁泽泻治不寐因饮食积滞

保和汤

《医学新悟》山楂、麦芽、卜子厚朴、陈皮、

香附、卜子连翘、甘草治食积,胃中胀闷

疼痛,睡卧不安

橘红石斛汤

《罗氏会约医镜》山楂、神曲橘红石斛、半夏、

茯苓、甘草治胃不和则卧不安

越鞠丸加味

《血证论》山楂、麦芽、

神曲、莱菔子香附、川芎、

莱菔子栀子、苍术治胃中宿食

胀闷不得卧者

无名方(不得卧)

《张氏医通》枳实川连、半夏、

白术、茯苓治脉数滑有力

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

无名方(不寐)

《类证治裁》神曲、楂肉橘红、枳实石斛、半夏、

茯苓、炙甘草治胃中痰火阻痹,

烦扰不寐者

1.6理气解郁方此时医家常以为气机郁滞导致痰饮内生而不寐,如《张氏医通》曰:“易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5]。吴澄在《不居集》曰:“忿怒太过,肝气上逆,内邪留滞,烦扰不寐”[9],指出肝气上逆是重要的病因。本类方多数以青皮、陈皮、砂仁等理气药为主组成,以行气消滞;气机郁滞易生痰饮,故伍以陈皮、半夏等理气化痰之品;行气药多辛温香燥易生阴血,故配白芍、当归养血润燥;脾胃气机郁滞,故配伍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见表6。

表6明清时期理气解郁方组成表

方名理气药其它药主治症

排气饮

《景岳全书》香附、枳壳、

木香、陈皮藿香、泽泻、乌药、厚朴治气逆而不寐者

四磨饮子

《景岳全书》乌药、沉香、枳实槟榔治气逆而不寐者

畅郁汤

《不居集》钩藤、菊花茯苓、扁豆、谷芽、甘草、

连翘、荷叶、丹参、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解肝煎

《不居集》厚朴、砂仁、

苏叶、陈皮半夏、茯苓、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化肝煎

《不居集》青皮、陈皮丹皮、栀子、泽泻、

土贝母、白芍治忿怒太过,肝气上逆,

内邪留滞,烦扰不寐者

扶阳快中散

《医方辨难大成》砂仁、枳壳、厚朴肉桂、白术、洋参、

白芍、当归治思虑过度,多事纷心,

令心神无归,夜卧不寐

夺怒解哕煎

《医方辨难大成》青皮、木香、陈皮、

柿蒂、大白槟榔白术、甘草、沙参、

白芍、当归治忿怒过伤,其气凝滞,

腹胀满而难安,甚至坐

卧不宁,夜不假寐

1.7活血化瘀方此时虽然未见瘀血与不寐发病的相关论述,但已研制出某些活血化瘀方用来治疗不寐证。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眠[10]。此类方剂的出现,可谓治疗不寐证的又一突破,该思路对现代临床治疗本病很有启迪。本类方剂多以桃仁、红花、乳香等活血药为主,辛散温通,活血化瘀,配伍枳壳、木香、川芎等行气之品,俾气行则血行;伍以枣仁、生地、白芍等滋阴养血药,意在活血不伤血;瘀血易于化热,故伍以辰砂、生地、朴硝、丹皮等清热药。见表7。

表7明清时期活血化瘀方组成表

方名活血药其它药主治症

朱贲琥珀散

《证治准绳》没药、川芎、丹皮、

当归、琥珀、玄胡芍药、干地黄、白术、桂心、

白芷、羌活、土瓜根、木香治妇人血风惊悸,

睡卧不宁

安志膏

《济阳纲目》乳香、琥珀人参、茯苓、枣仁、辰砂治失血心神不安言语

失常,不得安睡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当归、生地、甘草、枳壳、

柴胡、牛膝、桔梗治夜不安者,将卧又起,坐

为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

玉烛散

《血证论》当归、川芎、大黄白芍、生地、朴硝、生姜治跌打瘀血,发热身痛

便闭,烦热不得卧

2小结

明清时期,不寐方的组方配伍日益合理而全面。这一时期除清心安神、补气养心方外,其组方配伍思路不断拓宽,既重视养血安神方、化痰安神方的研制,又发展出和胃消滞、理气解郁、活血安神方,使本类方剂组方配伍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明清时期是不寐方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01-1103.

[2]清·何梦瑶.医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

[3]清·唐大烈.吴医汇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3.

[4]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46.

[5]清·张璐.张氏医通[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89.

[6]清·傅山.傅青主男女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2.

[7]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明·秦景明.症因脉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3.

[9]清·吴澄.不居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64.

[10]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明清
浅谈明清徽州的刺绣工艺
浅谈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生活初探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