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生活初探

2016-10-18 01:16赵紫辰杨萍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明清社会小说

赵紫辰+杨萍

摘 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顶峰,明清小说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上的一大特色。明清小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既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详细的记录和描写,又对当时上至官员、下至民众的心态进行了逼真刻画。本文试图从明清小说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做一个断面的浏览,对明清小说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印象。

关键词:明清;小说;社会

作者简介:赵紫辰(1992-),女,满族,吉林辽源市人,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始,到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为止,我国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历史阶段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在政治上,明清时期的封建政治体系臻于完善,帝王与官僚体系形成了一种平衡的态势;在经济上,就有据可循的历史数据来看,清朝时期中国经济总量一度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强,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而这一比例再往前推至明朝,很可能更高;在文化上,明清时期的封建文化思想将儒家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程朱理学历经有宋一朝,形成了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趋扩大,将封建文化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地巅峰。

这些特点,在明清时期的史料中足可寻见。笔者独辟蹊径,希望能够在明清小说中捕捉到以上情况的风影。

一、明清小说反映的明清社会政治面貌

明清小说中一个常常出现的主题,就是对国家政治的关切[1]。假借小说中人物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想法,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常见现象。这种小说家言的表达方式,究其根本,仍旧是封建社会对舆论的钳制所致,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开篇就说,不敢“讪谤君相”、“伤时骂世”,然而稍有见地的文人都会对社会政治心存敏感,存乎心中而不发,岂不是郁闷难耐?既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说,那么“假语村言”到底无伤大雅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政治评论性质的情节,并且大多是针砭时弊的[2]。

比如针对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金瓶梅》中写道:“看官听说:那时徽宗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高、杨、童、蔡四个奸党,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称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仕;贤能谦直者,终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究盗起,天下骚然”,虽然表面上是对宋朝的品评,但是暗地里却也讽刺了当时明朝社会在万历年间愈演愈烈的卖官鬻爵的现象。

《醒世姻缘传》中对这一现象也做了生动的描写。晁思孝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秀才,靠替人授课为生,机缘巧合之下找对了门路,选上了知县,又贿赂当权的太监,顶替了通州知州这块肥缺。这样的官员上位之后怎么可能不盘剥百姓、大肆搜刮呢?作者在最后写道:“两学秀才,四乡百姓,恨晁大尹如蛇一般”,对当时的政治积弊进行了委婉的抨击。

再比如,针对吏治黑暗,《红楼梦》就进行了尽情地揭露。不论是王熙凤谋害尤二姐时,都察院的苟且迎合,还是薛蟠与当地乡绅冯渊因为一个丫鬟发生龃龉,最后活活将冯渊打死,金陵知府竟然装聋作哑,最后不了了之。这些都是明清吏治黑暗的具体表现,虽然只是小说情节,但是却也不无现实映照。

当然,明清小说中也有歌功颂德,对太平盛世极力褒扬的,不过数量很少,并非明清小说创作中的主流。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当时批判性的社会政治风貌。虽然这一面貌反映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情况,却也与小说这一题材对故事性的要求,对读者情绪调动的要求有关[3]。总体而言,明清小说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面貌,是呈现出批判揭露为主的特点的。

二、明清小说反映的明清社会经济面貌

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相比有宋一朝毫不逊色。一方面,从明朝中叶以来,中国人口急剧膨胀,必然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另一方面,明朝和清朝的国土面积都远大于宋朝,这也必然带来经济总量的提升。

明清小说中对社会经济面貌有着诸多的描写,尤其是在对金陵经济状况的描写上,明清小说表现除了超乎寻常的热情[4]。

比如《醉醒石》中在开篇就写到:“南京古称金陵……帝王一大都会……百府千街,三衢九陌,奇技淫巧之物,衣冠礼乐之流,艳妓娈童,九流术士,无不云屯鳞集”,作者最后感叹道:“真是说不尽的繁华,享不尽的快乐”,将金陵城的繁华富庶描写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金陵还是都城,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明清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那么《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则非常有力地证明了明朝晚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社会面貌了:“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

在明清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历来不入流的商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5],这些商人凭借自己的奔波劳作,以原始的人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货物流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不过当时的商贾大多还处于个人或者家庭的阶段,并没有广泛走向拓张结社的道路[6],常见的商业运作形式可以参考《古今小说》中的描写:“黄公以贩香为业,……死后……其女女扮男装,与同里人李秀卿合伙……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在庐州发货讨账”。当时的商业模式大致如此。

在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下,渐渐发展起来的富裕人家开始逐渐疲于应付商业活动中的种种琐碎繁杂,开始出现雇佣帮工。《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中写道:张权因为逃灾,在王员外家帮工生活,因为深得王员外和夫人的恩宠,资助他们父子开了一间布店,没多久,生意“日盛一日,挨挤不开,又雇了个伙计相帮。”这便是明朝末期出现的资本主义商业的萌芽。

总体而言,从明清小说的描述中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明清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大部分时间处于顺应无为的小农经济模式中,民众凭借自身的吃苦耐劳创造了丰裕的物质财富。然而这种美好的自给自足的图景很快在清朝末期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抹杀了。

三、明清小说反映的明清社会文化面貌

明清小说十分善于从方方面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不论是前述的政治和经济方面,还是在社会文化风貌上,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在对社会风貌的描述上,将浸淫儒家文化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的组织行为规范、家庭伦理道德等等方面勾画得入木三分[7]。

比如在《警世通言》中,冯梦龙就用《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故事阐述了社会文化中的轻利重义的风尚。吕大郎本是江南常州府无锡县小户人家,儿子在一次看神会时走失,于是吕大郎便改做了行商的营生,“往太仓嘉定一路,收些绵花布匹,各处贩卖”,边讨个生活,边四下寻访儿子的下落。后来跟他人去山西做生意,却在陈留的一间茅厕捡到二百两纹银,吕大郎想到:“这不意之财,虽则取之无碍,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古人见金不取,拾带重还;我今年过三旬,尚无子嗣,要这横财何用”,于是便寻得失主,将银两归还。却因此无意间寻得了自己的儿子,终究善有善报。

明清时期类似这种朴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念十分流行,是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以自心善恶和风俗约束作为行为准则的观念,十分类似于上世纪中叶流行的自然法学派思想,对明清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氛围,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再比如在《南翁梦录》中,记录了当时的良医范彬在一位达官贵人和一位平民妇女同时求诊时,并没有卑躬屈膝地让达官贵人先就诊,而是按照病情轻重,先为那位平民妇女诊断完毕,才回转来为达官贵人治疗。这件事广为流传,被人们交口赞誉,最终范彬不仅没有被责怪,还获得了当权者的奖励。

在明清小说中,明清社会的文化面貌基本上是按照儒家的思想道德约束要求勾画出来的,对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大肆褒扬,对违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则猛烈抨击。这一方面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具有一定的桎梏社会思想的负面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主流的文化氛围,却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勤恳踏实的文化根源。

四、结语

当然,明清小说的涉猎范围之广,远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方面就足以概括的。但是我们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却是主要的社会状态的断面,足以借此对一个社会的大致情况建立一个笼统的印象。

探寻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把握明清小说发展脉络,以及明清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和落寞尾声,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变迁足以对后来人起到“试错”的作用,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有义务去吸取前人的教训,为当下以及未来建立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良,陈敏.明清小说俗写释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63-67.

[2]陈心浩.试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拟史批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9(7):158-160.

[3]黄卉.明清小说结构的审美特征[J].理论月刊,2005(3):119-121.

[4]葛永海.明清小说中的“金陵情结”[J].南京社会科学,2004(10):60-65.

[5]杨虹.解读明清小说中的明清商人[J].广西社会科学,2003(8):141-143.

[6]冯保善.明清小说与明清江苏经济[J].江苏社会科学,1999(4):135-140.

[7]秦川.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09(4):66-76.

猜你喜欢
明清社会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