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2014-09-21 18:38李怡净甘丽
关键词:塑造健全人格历史教学

李怡净+甘丽

摘 要:历史学科是一切社会学科的基础。历史教学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蕴含了健全人格丰富的素材,也培养出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型人格,在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先决优势。但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教师构建新的历史教学,切实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73-03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它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就个人发展而言,健全人格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有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社会发展而言,现在的学生,是我国21世纪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他们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成为各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

一、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历史学科是一切社会学科的基础,历史课程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说,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人格。“实事求是”是历史学家首先提出的,司马迁撰写《史记》“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1],身体力行,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秉笔直书,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今天,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历史条件,坚持客观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历史教科书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人格。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型人格。它既是“三个面向”的本质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许多历史人物身上都闪烁着这种可贵的人格魅力。从瓦特的蒸汽机到爱迪生的电灯,从贝尔发明电话到加加林登上月球,每一项科学发明和技术,无不是科学家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结果。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每一项政策出台,每一个举措实施,无不体现着政治家挑战传统、大胆创新的精神。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使学生感悟到创造的价值,感受到开拓的力量,树立不畏困难、敢于进取的时代精神。

历史人物的智慧、情感、道德、审美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如能适应现代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使之按理想人格进行自我设计。这说明学生受到了熏陶,有了这种熏陶,学生将对自身人格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进行修正和完善,使之接近或趋于理想人格。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李大钊曾经说过:“即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书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可歌可哭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趣,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2]由此见,历史之潜移默化的魅力就在于此,历史人物对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有着无法估量的熏陶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帮助学生塑造和完善健康的人格。

名人、英雄很容易让学生对其产生崇拜思想,故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熏陶。如通过讲述贝多芬失聪而做命运、梵高断耳画向日葵的故事,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通过讲述伽利略、居里夫人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惜献身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述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帮助学生树立不畏困难、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这些历史人物的优良人格,可使学生受其影响,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历史人物的优良人格,能对学生起到熏陶的作用,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也能对塑造学生人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历史课程中可通过习题的训练,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通过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来考查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可通过历史考试来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等等,这样在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又从各个方面塑造和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二、目前历史课堂在学生人格塑造上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笔者设计了一份《历史教学问卷》到某中学进行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收回实际有效问卷188份。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历史课堂在人格塑造上的优势和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调查问题一:你喜欢历史课吗?喜欢65%;不喜欢11%;不清楚24%;

问题二:你认为历史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死记硬背29%;生动有趣53%;不太清楚18%。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上历史课,并认为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人物、事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的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机械灌输的问题

调查问题一:你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是什么?以后选理科不用考历史,所以没兴趣14%;学历史没什么用18%;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40%;老师上课枯燥无味27%。

问题二:上历史课,你一般会做些什么?认真听讲做笔记66%;做其他作业5%;打瞌睡13%;看课外书16%。

问题三: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你一般是习惯于?照搬教师板书的内容39%;主动探求问题答案18%;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就学什么34%;不知道学什么9%。

问题四:历史课中,回答问题的情况:经常回答12%;偶尔回答53%;没机会回答12%;不愿意回答23%。

尽管这份调查数据有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折射出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从问卷中不难看出,历史课上,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照抄老师的板书内容,部分同学不是看课外书就是睡觉或做其他事情,主动探求历史问题的少之又少,更甚者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什么。教师的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样,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就失去了它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知识面或知识线。

(三)传统历史教学比较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宽容心胸、健康心态、高尚情操的最好地方。但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是以完成认识性任务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地位。

endprint

其实,历史课堂应当是一个“情感场”,它应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养成,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要做到这点,一方面需要历史教师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历史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全身心的融入其中,以情动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就是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

对于人文素养问题,我国现在有一定的重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化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历史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3]。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在中学历史教学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切实帮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塑造健全人格

(一)让历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确实如此,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一定留有当年受教师人格影响的印迹。记得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表演大师在他上场演讲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点头致谢后蹲下来仔细系好了鞋带。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的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松开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将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途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和憔悴。”旁观者又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大师微笑的回答道:“他能细心的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的告诉来了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次再说。”后来,这位大师的弟子也成为了著名的表演家。这位大师用自己的言行无声的给予弟子鼓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用自己的人格影响着其弟子的人格,最终使其弟子取得成功。

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尤其是历史教师的人格,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产生着重大影响。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周恩来,曾受到历史教师人格的影响。在他12岁就读于东北第六两小学堂期间,历史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使周恩来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而后形成了自己远大的目标。在一次历史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前途,周恩来却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5]这样的豪言壮语,充分说明历史教师的人格一直影响着学生。

教师是做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而育人的根本是“育德”,只有老师处处作出为人的表率,才能以师德育生德,以教师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站在学生面前的“榜样”,其作用是任何别的榜样所不能取代的,正如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要超过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重在培养开拓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加强指导,从基础抓起,对其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如,教师讲到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一课时,对于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就要因材施教。课本后面有:根据所学的知识,评价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师一般都要将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对于实验班,就让他们自己归纳得出结论,而对于平行班来说,就要引导他们一一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新航路的开辟使地域文明隔绝状态被打破,各地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促进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发生;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

因材施教既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也可以针对同一个班。对于同一个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础、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历史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学习目标单一,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风俗、服饰等各方面的文字、图片、统计图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除少数必读内容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的选择学习资料和数量。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两条史实)二,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证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同时说明不同意其他观点的理由)。设计几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上网查询资料,独立撰写论述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用简单的语言将资源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竞争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不断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多采取“鼓励竞争”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让学生在竞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其他学生进行相比,比出不足,比出缺点,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改正。这种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辩论赛等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从而不断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历史考试中,可采用多种的考试方法和形式。如口试、笔试,也可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进行评分。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的进行比较,提出意见,找出别人的优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不足,以达到互补的目的,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

总之,只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心研究,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举行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影响,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司马迁列传.中华书局,1962.362.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99.764-765.

〔3〕李静萍.高中历史教科书如何贯穿人文精神培养.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4〕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读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5〕金冲及.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endprint

猜你喜欢
塑造健全人格历史教学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