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介入研究

2014-09-21 18:27汪海燕
关键词:乡村建设介入公共艺术

汪海燕

摘 要:将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上的拓展和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公共艺术寻求理想的未来生存空间而介入乡村空间进行可能的探索和尝试。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预见的社会新改革时期,乡村生活将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公共艺术进行自我的改造并成为获得自尊的途径;公共艺术将作为社会新的启蒙和一种普及的文化大力地推进乡村空间拓展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建设;介入

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21-02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代初的时候公共艺术就已经出现,并和当时进入我国的西方艺术、社会民主思潮及理论等一同被拿来和模仿。由于登场的地点是当时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很发达的南部和东部的大城市以及北京,因此在30年间公共艺术以各种形式被广泛的推广。时至今日,即便是在非常偏远的地区我们都可以欣赏到体现公共艺术的各种作品和建设。然而,这些公共艺术的实践和理论的研讨基本都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的,在这样一个以乡村人口和农业土地占很大比例的社会现状之下,这样的立足点和范围的圈定有悖于公共艺术的价值内核和文化精神。

一、我国乡村建设反思

我国乡村的聚落可以看做为农村居民大量自建房屋组成的一个耗散结构,它是一个动态的、非均衡的开放式系统,需要不断的通过和外界系统交换信息、能源和物质保持生命力。作为乡村居民生活必须空间的乡村公共空间,它是形成特色乡村文化和空间变化的载体,同时能为形成乡村社会秩序奠定基础。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支柱点,承载着乡村居民平常的生活和生产,同时是乡村社会生活中信息传播的载体。在建设乡村时应该重点考虑公共环境对于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影响,将乡村公共环境作为核心建设点,加强输入外界的信息和对外传输本村的形象,改进技术、建设观念和经验等的传播方式,避免全面、大规模的对农村进行改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现实状况的体现。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公共环境改造能够提升公共环境人文方面的品质,成为乡村空间发展的一个基点,能直接促进我国乡村生活环境的建设,与此同时,公共环境的塑造将对周边街巷、住宅产生辐射,形成建设理念、施工技术上的示范,整体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

另外,乡村环境与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对接和一般的公共行为艺术不同,更加不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们能凭借现代的公共艺术具有的传播功能达到加强村落文化和信息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同时还能增强地区开放性、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得乡村自治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自组织的发展[1]。除此之外,当地居民协同参与才能完成制作大型户外的公共艺术建设。通过这一参与过程培训当地居民的相关协作能力,有效提升农村社区的自治发展能力。引入农村发展的公共艺术主要是以改造乡村公共的空间环境和建设农村的视觉文化为核心,提供一个“基核”和契机来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前在这样的经济和土地制度下,要想整体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农村各家各户在建设自家居住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农村的环境、邻里和传统,农村社会的自组织的程度和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公共艺术,是非常科学和环保的,并将组成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与当地发展的条件相结合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能促进农村自组织的发展并改变已有的演化路径;设计一个与新公共艺术相适应的、长期和稳定的制度,能保障乡村社区和居住环境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与运用乡村自组织原理,引入合理公共艺术,对推动我国乡村发展大有裨益。

二、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自从2000年以来,许多的年轻艺术家将他们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引入到第三世界贫民区及已衰落的欧洲老村庄。这些当代的艺术品与博物馆中收藏的艺术品有很多的区别,它们结合了摄影、绘画和大地艺术并处于行为艺术与新媒介的中间,通过运用现代媒体中蕴含的力量充分挖掘农村社区中存在的价值,同时提升居民自我意识。相比较于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改造,引入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改造自建的社区,能让村庄更加的开放,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村庄平衡和均质状态的打破增加了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村庄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能让当地村民更加认同自建社区并提高他们的自组织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增强村庄开放,增加信息交换。引入村庄自建系统的公共艺术是比传统的艺术更具有张力的表现形式,通过加强与乡村空间环境的互动而形成。同时这种形式的艺术传播性更强,能很好的加强与外界之间信息和文化等的交流,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大众关注该地区的发展,使得信息和资金等流通更加快速,提高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是破坏乡村均衡、均质的状态。当前乡村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外来文化侵入和缺失的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表现出均质化的现象,乡村已经不再具备特色的社会文化。而这种创新性的当代公共艺术参与到乡村公共建设能打破这种均质化的农村发展倾向,保持农村人居内部环境的非均衡性,使村庄保持动态、可持续和具有特色的发展空间。总之,在村庄空间建设中介入公共空间艺术能创造出一种“无中生有”的村庄文化特征,增加新的空间基点,发展地区文化[2]。

三是增加居民对地方的认同感和乡村自治能力。当代农村的乡土意识受到土地制度的改革、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婚姻家庭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转型的国家基层治理方法等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淡薄,而农村社区逐渐消失的传统意识现象也不利于农村自组织的治理。另外传统农村在自建时所重视的血缘和地缘等关系也正在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急需寻求新组织形式来建设和演化乡村的人居环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公共艺术,对提高地区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居民自治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自组织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体现、尊重并关注当地人民平常生活的艺术作品,能极大的引起当地居民的自豪感。

四是当代乡村建设中引入公共艺术形式,不但能促使乡村不均衡发展状态的形成,同时有效改善乡村公共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乡土观念和社区意识;另外还能让乡村环境更加的开放,打破均衡状态,改变村庄周边已有的环境关系,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向新的演化路径发展;再者,在乡村建设中实施公共艺术需求村民的大力参与,并且农户通过培训能掌握新的技能获得非农业的收入。公共艺术这种外部的干扰因素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乡村公共环境的影响是直接作用,而对农村居民建设自住房的影响是间接性的,并且能全面的影响村庄整个人居环境的演化。

三、未来乡村公共艺术建设的发展思路

作为城市精神和文化的标志,公共艺术能让人们对自己的生产环境产生思考和感受。它通过将活力注入公共空间的建设引起人们的关注讨论和欣赏,从而提升人们整体的生活文化质量。因此如果在乡村中也引入公共艺术,就能构建一条通向精神文明的路。一是重视功能性的建设,即在农村中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增添公共和运动的设施等,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重视文明建设,发挥公共艺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乡村农户的精神财富。总之,相信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行为,农村在某一天能变得文明和智慧[3]。

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要重视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而在运用公共艺术的乡村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物质上的即“物象”和精神上的即“意境”,其中可持续的“物象”在农村公共艺术中主要通过保护和再利用乡村资源得以实现。在设计农村的公共艺术品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注重艺术设计的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的讲究“鸿篇巨制”。在制造艺术品选材方面尽量选择本土化的、可以重复利用和再生的物材,而不是那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或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材料。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那些拆除的建筑材料如果通过加工处理还可运用的话,就应该加以利用,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并能保留历史的印记。

公共艺术不是一个固定的艺术品,它是一种动态的、介入的、制造和合作的过程,是恢复手艺的一种表现。可以把艺术品当成是集体完成的,因为艺术家设计艺术品是为了满足所有大众的审美要求,大家都参与了艺术品的创造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可以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想法,产生非常多的乐趣。比如说开展城郊农业项目时,通过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沟通互动,不仅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还能让城里人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当然,公共艺术不只是由人组成的空间,在一个生态农场中,蚯蚓、青蛙和萤火虫等等在没有化肥农药的情况下会与大自然共同作用形成共生的空间。

——————————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8.

〔2〕张定贵.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与农村社区发展——对九溪村的个案研究[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7(1):83.

〔3〕武汉市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自组织能力建设研究——武汉市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探索.武汉市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工作资料汇[Z].201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介入公共艺术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