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摘 要:本文从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特点与特殊性入手,剖析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机制,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新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国内企业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为了与国外企业竞争,不少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规模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扩张,刺激了对信贷资金的需要,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客户资源。与此同时,国外大型的跨国公司也纷纷进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国内集团企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改革原有的信贷管理模式,以应对和化解不断增长着的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以集团公司这一特定的商业银行客户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集团公司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检索法,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对企业集团经营特征和财务特征进行分析,识别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基本特点,以期为商业银行加强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及其特征
(一)企业集团的定义。根据国家工商局在《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工商企字(1998)第59号]文件中把企业集团定义为“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以母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子公司共同组成的,包括参股公司和其他独立的成员企业共同组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组织结构十分复杂的企业联合。”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国集团企业发展非常迅猛。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发布的中国大企业集团最新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大企业集团数量共计2856家,平均每家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6.4亿元,户均资产总计达到95.0亿元;营业收入千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为24家,年末资产总计超过千亿元的企业集团为46家。跨地区和跨行业的集团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二)企业集团客户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1月,发布了“关于修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决定”,根据“决定”,集团客户被明确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集团:第一,集团内企业的股权或者经营管理决策权直接或间接地为集团内其他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第二,集团内企业的股权或者经营管理决策权共同的第三方企业所控制;第三,集团内企业受关联企业的要投资者个人和关键管理人员控制或者拥有;第四,由于存在实质上的关联关系,致使集团内部企业在进行商业、服务和资金交易的时候,从集团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将资产和利润从一些个企业转移到另外一家企业。只要具备了以上四个特征当中的任何一个特征,商业银行即可将该集团认定为集团客户企业,从而按照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的办法进行管理。
(三)企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特征。(1)贷款主体与用贷主体错位。大多数集团客户呈现出组织结构复杂化、关联交易普遍化、融资方式表外化的特征,其财务信息会误导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财务状况的判断和融资决策以及其后的信用风险管理。特别是目前不少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取得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构建起了“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并实施一体化的财务战略,统一向外融资,常常导致贷款主体与用资主体的错位,加大了商业银行对企业授信后信贷资金监管的难度。(2)连环担保普遍化。近年来,企业集团客户规避商业银行信贷监管的手段在不断翻新,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例如,连环担保即是集团客户规避商业银行信贷监督的手段之一。连环担保主要存在于关联企业之中,包括集团公司为子公司、孙公司担保,子公司、孙公司为集团公司担保,子公司、孙公司间相互担保等等,这种连环担保具有债务扩散和放大效应,信用风险在“担保圈”内不断积聚,担保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冲击波将沿直线甚至网状传播,导致集团内所有企业出现偿付危机,银行的贷款在风险链中处于担保不足甚至无担保的状态。集团企业规模越大,其成员企业之间以担保为内容的关联交易就越普遍,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3)系统性风险高。有的集团企业盲目投资过度举债,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由于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存在投资、担保和融资关系,它们之间的风险自然会借助于上述关系,由一个企业务其他企业传递和扩散,当企业集团资金运转比较通畅的时候,风险会被掩盖起来,但是,若由于一个企业发生资金运转问题,有可能会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风险就会很快由一个企业呈网状地快速向其他企业扩散,导致整个集团的全面崩溃。
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
银监会下发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采取得力的措施,加强风险管理,预警集团客户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
(一)加强资产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研究集团客户融资模式和资财务管理的特点,不断开发出适合集团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开发银团贷款产品;向集团客户发放并购贷款,以满足集团客户实施资本营运战略的需要,由于并购活动在集团内部发生十分频繁,商业银行开发并购贷款的空间十分广阔。此外,保理贷款业务,即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也是一种发展前景广泛的金融产品,集团客户关联交易众多账款规模龐大,而且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属于抵押性质的贷款业务,风险低于一般信用借款。
(二)进行信贷组合管理。市场竞争正在促使金融机构改变信贷资产组合的管理方式,二级贷款交易、信用衍生工具和贷款证券化的快速增长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迫使商业银行摒弃传统的“发行和持有”信贷模式,认同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方法”,市场现实已经改变了信贷资产组合的管理方式。
(三)加强商业银行业战略转型。日前,商业银行业务正处于战略转型过程之中,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商业银行业务战略转型的目标是增加非利息收入在利息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实施业务多元化经营方式、追求金融产品的特色化、银行服务的精细化等。对于集团客户而言,它们一般比较专注于公司并购、产品研究等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活动,逐渐地把现金管理、养老金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委托银行办理,为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客户风险预警管理。预警即是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和灾难,并预先对其进行准备和预防。事先预防胜过事后补救,能减少财产的损失,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预防重于救灾,防患在于未然。信用风险是不确定的,但是却是可以预警的。所以,商业银行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预警技术,探索和开发适合我国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特点的风险预警模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预警指标。信用风险大都是由资金链断裂所致,因此,经营性现金流向来是财务预警的重点。与此同时,将关联信息和关联交易以及关联担保作为非财务预警的重点。第二,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加强对单个客户风险分析,将前瞻性分析与发现性分析相结合,提高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第三,针对集团客户的风险特征,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形成信息收集、发出预警、快速反应的动态监控机制。当集团客户中任一成员单位触及风险预警指标底线时,对该集团内所有成员单位的授信业务经办机构及其相关经营管理部门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时调整信贷策略,及早退出可能形成的不良债权。
参考文献:
[1] 黄君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
[2] 刘定华,王雄英.论银行对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制度建设[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