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尹辉 亢瑾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策
一、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计划不强。作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的前苏联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中,突出强调这一工作的计划性,他们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地培养后备力量是促进本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制定长远规划和少体校分项人员发展比例指标等措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发展奥运会主要得分项目。而我们在后备培养工作方面缺乏统一长远发展规划和分项人员发展比例指标,只是有人就训练,训练就是为了比赛这一模式进行,从我们调查地区的现状来看,培养后备人才工作计划在理性化、科学化方面急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中、小学学生在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上的矛盾影响了业余训练工作的进行。业余体校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体育人材,是业余体校办学的宗旨。优秀体育人材,是指政治思想品德高尚,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材。这就要求有关业余体校领导、教练员在抓学生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提高体校学生思想文化素质,达到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上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严重影响了业余训练工作的进行。
(三)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业余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各地大多数县体育局已与教育局或文化局合并在一起,从形式上看比过去加强了管理层次,但从近几年情况看,不利现代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教育局合并的单位,他们是以学校体育、体育卫生等工作为主,与文化局合并的单位是以体育文化市场、社区体育等工作为主,工作重点不在业余训练上,影响了业余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教练员的训练工作质量缺乏全面科学的考核和评比。对教练员进行业务考核和评比,是检验和提高教练员质量的重要措施,它对调动教练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练员的训练工作要进行定期的评比,把培养等级运动员的数量,输送数量、达标数量等作为评比的主要标准,力求消除只追求眼前的成绩和名次,强化训练,拔苗助长,而忽视人才的长期培养的现象。
二、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后备人材培养体制。随着现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对后备人才的来源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突破原有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束缚,积极开创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拓展改革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要逐步建立起新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化和市场化不仅可拓宽后备人才的源头,还能解决部分经费,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人才就业出路。同时加强领导,使主管部门认识到这一长远计划的重要性。要特别注意抓好重点项目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二)切实解决读训矛盾。在对待读与训矛盾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只有正确解决好读与训的矛盾,才是抓住了业余体校生存、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有利于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因此,正确积极的引导,加强文化学习,不是多余而是当务之急。体校各级领导、教练员一定要统一认识,端正思想,根据国情,全面贯彻“读训并重”的办学方针,科学地掌握教学、教育、管理三者相互渗透的方法,在加强业余训练的同时,努力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使体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竞赛制度。没有竞赛就没有竞技体育,运动员在竞赛场上争夺个人或集体间的胜负,体现了强烈的竞争性,而这种强烈的竞争受到公认的竞赛规则的制约,竞争的条件人人平等。后备人才的交流应建立在公平、合理、有序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在比赛中虚报年龄、冒名顶替,以大打小、外省引进等现象,在我省时常发生,虽然各级领导对这方面也采取了不少制约手段,但是“漏网之鱼”大有人在,影响了后备人才的交流和培养,要建立合理化的运动员资格审查制度,保证公平竞争。
(四)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教练员的知识和才能,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水平的高低。为保证拥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教练员队伍,就必须建立和健全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考核制度,定期进修制度、管理使用制度、培训制度等。对不同技术等级的教练员要按不同的标准予以培训、考试、进修和管理。教练员之间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也可聘请国内外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专家来讲课,使我们这支教练员队员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适应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建立和完善科研训练体系。科学技术是发展体育事业,提高运动成绩的强大杠杆和物质力量,只有借助科学,体育才能发展和进步。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加快体育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合理布局现有科学力量,建立有利于科技与训练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主管部门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技投入,开展体育科技到基层活动使科技人员、科研单位、训练部门、教练员、运动员都能人尽其责,形成全方位的科研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向宏,李野鹏.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05)
[2] 邱宗权,张洁,王国雄.少体校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体育科技.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