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婴幼儿和儿童的常见肠道疾病,由于肠道神经节细胞的缺如而导致患儿肠内容物淤滞,肠管代偿性扩张,出现便秘、呕吐、腹胀等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威胁到患儿的生命。目前,手术治疗是其唯一根治方法,而小肠结肠炎(enterocolitis,EC)是患儿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为1%~30%。研究表明,牛奶过敏[1]、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调[2]、营养不良等饮食因素是术后EC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我科室将饮食干预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标准:(1)经钡剂灌肠、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2)拟行巨结肠根治术;(3)术前未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畸形,严重感染等;(4)患儿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共纳入47名患儿,根据入院时间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3.92±3.27)岁,其中,短段型11例,普通型6例,长段型6例,全结肠型1例;对照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年龄(4.55±3.62)岁,其中,短段型9例,普通型9例,长段型5例。两组均经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措施[3]术前纠正营养不良,抗感染、补液;术后健康教育:少食多餐,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饭后剧烈运动,定期扩肛,坚持到术后6个月,定期回医院随访。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饮食干预。
1.2.2.1 进行食物过敏原筛查,避免摄入致敏食物患儿入院后进行食物过敏原筛查,发现对牛奶过敏4例,对于此类患儿,建议母乳喂养,条件不允许者,使用植物蛋白质或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喂养;对于其他食物过敏的患儿,应跟据筛查结果,尽量避免此种食物的摄入,哺乳期的母亲也应该尽量避免摄入此类食物。
1.2.2.2 使用微生态制剂 根据患儿的年龄、术前营养情况服用酸奶、合生元、培菲康等微生态制剂。具体服用情况:(1)能够自主进食酸奶的患儿,建议每天进食100~200ml酸奶或益生菌配方奶粉;(2)合生元:1岁以内患儿每次0.5袋;1~6岁患儿每次1袋;6岁以上每次1.5袋,每日2次,饭后30min内温水调服,疗程为术前和术后3个月;(3)培菲康:术前已并发小肠结肠炎或有小肠结肠炎发作史的患儿加用培菲康胶囊,1岁以内患儿每次0.5粒;1~6岁患儿每次1粒;6岁以上每次2粒,每日2次,饭后30min内温水调服或送服,疗程为术前和术后3个月。
1.2.2.3 增加术后灌肠次数 实验组患儿出院后,对于术前或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延长灌肠时间,即在患儿排便后,使用温生理盐水灌肠,直至患儿食欲、排便恢复正常后逐渐减少,时间为术后2~3个月。
1.2.2.4 电话随访干预 术后进行12个月的电话干预指导,电话干预每周1次,指导家属掌握喂养要点,注意饮食并训练患儿排便反射的形成,指导和督促微生态制剂的规律服用,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规律渐减的灌肠,询问患儿有无出现肛门狭窄、营养不良、呕吐、腹泻、全身感染等不良症象,如有异常及时复查。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患儿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术后6个月Heikkinen得分情况。Heikkinen评分[4]标准:该评分标准是用来评价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效果及其远期排便功能的评分标准,包括每日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污粪、直肠感觉、控制排便能力、粪便辨别、是否需要治疗7项,每项总分2分,根据患儿情况打0~2分,总分14分,得分14为优;10~13分为良;5~9分为一般;0~4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术后对两组患儿家长电话联系,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并及时记录患儿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12个月,在患儿门诊复查时由专门护士进行Heikkinen得分评估。
2.1 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组患儿术后未发生小肠结肠炎,对照组患儿术后4例发生小肠结肠炎,使用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即实验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1)。
表1 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n(%)
2.2 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Heikkinen评分情况对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Heikkinen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评分为优的9例,占37.5%,对照组评分为优的4例,占17.39%;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两组患儿评分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两组患儿的Heikkinen评分情况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即实验组患儿的总体Heikkinen评分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Heikkinen评分情况n(%)
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的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Rehbein术式、Swenson术式、Duhamel术式、Soave术式、Ikeda术式、Torre术式、Dutta术式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均有发生小肠结肠炎的危险性,据报道发生率为(0%~66.6%),病死率为1%~30%,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如何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医护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饮食干预入手,通过术前干预和术后1年的随访,降低了HD患儿术后EC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许光等[1]的研究显示,牛奶过敏是HD患儿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患儿确诊后即进行食物过敏原的筛查,对牛奶过敏的患儿使用植物蛋白质或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喂养。此外,乳母和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其他致敏的食物,此种方法可减少因食物过敏而导致的患儿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罗燕军等[2]通过对13例食物蛋白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综合症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了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的结论。
根据汤绍涛等[3]的研究显示,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肠内致病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肠道黏膜功能障碍有关,且术前发生过小肠结肠炎是患儿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的方法,建议患儿每天食用酸奶或益生菌配方奶粉,补充肠道的有益菌群,此外,患儿每日使用温开水服用合生元,可以调控肠道微生态失调,防治腹泻和便秘,益生菌可产生有机酸、游离脂肪酸等细菌素而抑制其它有害菌的生长;有益菌群定殖于黏膜、皮肤等表面或细胞之间形成生物屏障,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殖,起着占位、争夺营养的拮抗作用。并可以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增强肠道免疫球蛋白IgA的分泌,改善肠道的屏障功能,而且抗体SIgA还可以提高呼吸道抗感染能力,降低患儿肺炎的发生率。对于术前曾有小肠结肠炎病史的患儿使用培菲康胶囊,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对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腹泻有良好的效果。尹艳兵等[6]通过补充益多元和培菲康,有效地降低了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通过增加术后灌肠次数,将灌肠时间延长至术后2~3个月,增加灌肠次数可协助肠道内粪便的排出,减少粪便淤滞,进而降低肠道有害微生物繁殖及其毒素的浓度,还可以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5],从很大程度上预防了患儿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此法与李瑞琼等[6]的研究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中有36例患儿Heikkinen评分为优或良,优良率为76.60%,多数患儿排便情况良好,但仍存在污粪、失禁、腹泻等症状,另有4例并发小肠结肠炎,提示患儿虽经过手术重建了肠道结构,但是肠道功能的重建仍需要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应通过各种形式的随访指导患儿家属,协助重建患儿的胃肠道功能[7]。
本研究通过避免摄入致敏食物、术后坚持服用微生态制剂、增加术后灌肠次数、电话随访干预等一系列饮食干预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且在随访的过程中,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升了患者和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许光,李碧香,周崇高,等.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325-2327.
[2]罗燕军.食物蛋白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13例临床回顾[J].临床荟萃,2011,26(16):1416-1418.
[3]汤绍涛,周欣,阮庆兰,等.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4):213-215.
[4]尹艳兵,王忠荣,何晓睿,等.微生态制剂防治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11,32(6):727-729.
[5]范璟.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难点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84-2285.
[6]李瑞琼,罗丽红,叶丽彦.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肠炎增加灌肠次数和延长灌肠时间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658-660.
[7]封秀萍,臧渝梨,陈林,等.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99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