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2014-09-21 09:19侯桂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信仰大学生教育

侯桂华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社会的价值导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是社会人的精神家园。“人作为一种灵与肉的二重性存在,既要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我,更要葆有超验的精神维度,以此赋予短暂的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就需要信仰的支撑。”[1]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制度构建和文化选择、民族的未来与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并不乐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的研究”课题组在对2 480名大学生,96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思考。

1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信仰。尽管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许多信仰并不科学,但至少表明,学生们有信仰的需求与渴望。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征越来越复杂、多变。

1.1 信仰缺失与多元化并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没有人能够阻止这种趋势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下,大学生的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有21%的学生对自己的信仰很茫然,不能确定或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信仰,信仰的缺失必然导致目标的缺失。

表1 大学生信仰的内容(百分比%)

1.2 信仰的功利化与物质化凸显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大学生的信仰也受这种逐利性的狂潮所冲击 (如表2所示)。不难想象,一个以金钱、地位、个人幸福作为判断自己人生价值标准的人,很难为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表2 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 (百分比%)

1.3 信仰的非理性与不稳定性长存

大学生处于成长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确立自己的信仰时,有时是一时的冲动所为、非理性地选择,当然这种信仰也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在调查中,一些学生参加过相关的宗教活动,但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是出于“好奇”,并非真正的信仰。一些学生表示曾经信仰过宗教,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现在已经不信,并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1.4 政治意识与政治信仰淡薄

一直以来,人们将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联系在一起,认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会越强。当代大学生可谓是社会的精英人才,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接班人,然而,他们的政治意识与政治信仰却未能如人所愿(如表3所示),在一些问题上,不仅模糊不清、甚至是错误的。

表3 对一些政治问题的认识与看法(百分比%)

2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之所以出现上述特征,不是偶然现象,影响其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外部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等内部原因。

2.1 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被无限放大,冲击社会的主流信仰,并使之弱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尤其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伴随而来的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关系到腐败问题、关系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民怨很大、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这直接导致人们对政府所作所为的不信任,间接影响到社会主流信仰的作用发挥。当一国的主流信仰被弱化、甚至遭质疑时,国民的信仰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会有35%的学生不太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28%的学生不相信在中国能够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这说明,由于我们过度地重视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道德伦理的坚守,进而丢失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2.2 理想的完美遭遇现实的残酷对待,理想被迫屈从于现实

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当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时,人们便会重新审视、改变自己的理想,使之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正如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被谎言不断地欺骗时,他最终也会选择谎言。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对中国一些传统道德品质的评价(如表4所示),尤其是对正直与奉献的摒弃,足以说明问题之所在。

表4 对现代生活中一些道德品质的评价(百分比%)

2.3 大学生不成熟的思想认识遭遇多元文化的冲击

长期以来,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斗争从未终止过。如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在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通过科技手段、话语体系把他们的意识形态巧妙包装起来以推行他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达到意识形态霸权和信仰控制的目的。”[2]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期,思想认识不成熟,对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模糊、认识不清,容易受其影响。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不能客观、辩证地进行评价,总觉得这些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在对中西方相关制度进行比较时,总是用对方的优点去对比我们的缺点,这也是大学生信仰缺失、不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学校教育实效性不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一直不愿意承认“教育实效性不强”这一事实。然而,大学生对教育的不认同、不践行,思想上和信仰上出了问题,却不得不使我们承认这一事实。学校教育实效性不强,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育本身也存在问题。高中阶段的教育由于过分看重分数而忽视对学生信仰教育的培育;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内容的陈旧、枯燥,教学方法的单一、落后,教学设施的不完善,校园文化的缺失等,都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2.5 家庭教育的不科学,甚至缺失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87%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生活状态,使其很少去考虑社会、他人的利益,对自己的未来也考虑得很少。应试教育的现实,又使得家长将孩子的分数看得高于一切。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科学信仰的培育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3 培育当代大学生科学信仰的路径探究

影响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也应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3.1 从社会层面看,应弘扬社会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会有其主旋律与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这种共识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课堂上,更应在全社会兴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浪潮,让其融入到人们点滴的生活中,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为荣,用信仰去指导人生。当人们的行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主旋律的要求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信仰便得到了巩固与提升,人们的信仰便趋向于科学化。整个社会信仰状况的改善与提升,自然会影响到青年一代的信仰状况,使其更加科学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3.2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应努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深深地影响到学校教育,使得学校过多地关注招生、就业、专业的发展状况等,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然而,专业再强的人才,如果思想政治素质不合格,也不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才。因此,从学校教育来说,应从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体系、校园文化等方面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重视对教育者思想境界的培养与提升,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二是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之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要符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与需求。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信仰宗教等,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不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三是完善考评体系,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作为考评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一个相应的信誉体系做保障,让学生真正重视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四是营造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包括看得见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也包括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先进人物事迹的介绍、评选、校园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将校园文化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陶冶其情操、提升其思想境界、进而形成科学的信仰。

3.3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从片面重视学习、成绩向全面重视思想素质、能力的转变

可以说,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整个社会教育观念转变、提升的基础。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对孩子的影响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深。对此,社会心理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个体生活的微观环境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影响个体早期的社会化进程。”[3]林雪原认为:“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情感联系等关系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思想、品德、习惯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具有关心他人的仁爱之心、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能够在逆境中去寻找出路、能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家庭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等。这些,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果孩子十几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思想意识、信仰会是科学、正确的。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整个国家、社会的制度构建和文化选择。正所谓“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信仰作支撑,是无法实现真正复兴和繁荣的;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信仰,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普照光,就会在混沌的生存状态中失去自我。”[1]因此,应该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去认识、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将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信仰作为一项责任与使命来完成。

[1]邹广文.如何走出信仰的纠结[J].人民论坛,2011(12):70,71.

[2]徐秦法,田莉.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根源探究[J].人民论坛,2011(5):153.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4]林雪原.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前进,2010(7):43.

猜你喜欢
信仰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