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敏 吴雅玲 宋伟仓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后天性心脏病,急性期患儿常合并心律失常,如治疗不当,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易诱发心力衰竭,预后往往不良[1]。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探讨了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儿52例纳入本研究,均有烦躁、心悸、胸闷、乏力、气促、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发作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史,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出现传导阻滞、并行性早搏、短阵型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频发房早或室早。
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奇数者归为对照组,共计 26例,年龄 1~9岁,平均年龄(3.76±0.84)岁;体质量8.5~35kg,平均体质量(16.45±2.84)kg;病程 1~3d,平均病程(1.54±0.48)d;其中男童 15 例,女童 11 例。
偶数者归为实验组,共计26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3.85±0.93)岁;体质量 9~36kg,平均体质量(16.73±2.70)kg;病程 1~3d,平均病程(1.60±0.52)d;其中男童 14 例,女童12例。
对比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质量、病程、性别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确诊后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抗病毒、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并给予能量合剂、心肌极化液、维生素C等药物以促进心肌酶代谢,改善心功能。静脉注射时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以减轻心脏负荷[2]。
实验组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辅以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商品名:佛迪,海南长安国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g,国药准字H20023127)治疗,根据体质量计算给药剂量,剂量为0.1g/kg,1次/d。
连续用药10d,对比2组患儿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性。
1.3 评价指标 显效:烦躁、心悸、胸闷、乏力、气促、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未改善或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上有意义。
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比较[n(%)]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导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增强心肌兴奋性;病毒对心肌产生直接毒性;病毒损伤心肌血管等环节密切相关。病毒性心肌炎以心肌间质性病变为主的,主要表现为心肌间质增生、水肿和充血。当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时,累及心肌起搏与传导系统而诱发心律失常。
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及时确诊并有效处理对小儿心律失常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卧床休息、吸氧、抗病毒、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等,一般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4]。
果糖二磷酸钠是一种细胞代谢物质,可调节葡萄糖代谢中多种酶系的活性,通过激活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促进钾离子内流,有利于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对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果糖二磷酸钠常见的不良反应以腹胀、恶心、烧心、稀便等胃肠道不适症状为主,一般较轻微,不影响治疗。本研究中加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者总有效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者,提示果糖二磷酸钠用于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果糖二磷酸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果糖二磷酸钠用于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今后可将其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1]王永红.小儿心律失常100例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142-143.
[2]罗晓姗.小儿心律失常97例临床特点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2):112-113.
[3]刘小瑜,侯聪慧,赖美蓉.小儿心律失常97例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981-982.
[4]张万芳.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83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