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血清学诊断指标的临床探讨

2014-09-21 08:28黄娟
当代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川崎二聚体计数

黄娟

川崎病主要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的一种常见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川崎病可能与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关。上述病原体侵入患者体内导致患者免疫机能下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血清学是研究血清及其反应的科学,是主要以血清的各种反应为中心的机体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的研究体系。血清学指标在临床中可以作为川崎病诊断的依据。本文就川崎病血清学诊断指标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附二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63例(男46例,女17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7岁,平均3.5岁。观察组患者超声心动图UCG扫查非冠状动脉病变(NCAD)46例,冠状动脉病变(CAD)17例。患者中出现冠状动脉扩张12例,冠脉瘤5例。选取同时段在本院就诊的儿童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8岁,平均3.6岁。对照组患者不存在重大器官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扩张:0~3岁冠状动脉内径>2.5mm;3~9岁冠状动脉内径>3.0mm。冠状动脉瘤:患者冠状动脉局部扩张节段>临近内径的1.5倍。

1.3 方法 在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空腹静脉抽血5ml,使用3.8%枸橼酸钠进行抗凝,通过3000r/min离心15min。将离心液放入低温冰柜保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通过德国德灵公司Ca6000全自动凝血仪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进行血小板计数。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测探,观察患者右冠状动脉末端内径、剑突下四腔心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右冠状动脉短轴切面内径。对对照组进行常规静脉空腹取血,采取相同方法对患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超声心动图探测,对两组患者血清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为(0.49±0.16)mg/L,C反应蛋白为(40.28±10.08)mg/L;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为(0.13±0.07)mg/L,C反应蛋白为(6.54±1.92)mg/L。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表达与川崎病密切相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诊断指标差异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异常疾病,在临床中又被成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川崎病在临床中主要由患者免疫异常导致,主要感染源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儿童由于自身的免疫机能较差,很容易感染川崎病。

研究数据显示,川崎病的发病高峰在18~24个月,患者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上升而降低。在对低于6个月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传统诊断方法很容易造成对患者的误诊,导致患者治疗耽误,对患者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当前临床中,医护人员主要采取血清学指标分析对川崎病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诊断。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效果,有效对患者疾病进行全方位分析,诊断效果非常显著。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血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临床中川崎病患者在起病前的2周内,患者血沉和血小板计数发生明显改变,患者血清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将血清学指标诊断应用与川崎病诊断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诊断方法。

血清学诊断在流行病调查中,对致病原因作微生物学培养,查找致病病原菌,分离出病原菌后证实,将分离的病原菌再和患者血清作抗原抗体凝集试验,作为病因确证。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血清学D-二聚体、血清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观察患者的整体血清指标变化,研究血清学指标和川崎病之间的关系。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为(0.49±0.16)mg/L,C反应蛋白为(40.28±10.08)mg/L;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为(0.13±0.07)mg/L,C反应蛋白为(6.54±1.92)mg/L。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中对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有效提高对川崎病的诊断效果,实现对川崎病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除此之外,血清血小板计数也可以作为血清学指标对川崎病进行诊断。川崎病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根据该研究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分析患者存在川崎病的可能性。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48±129)×106,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262±57)×106,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川崎病患者血清学指标在临床中较常规存在明显差异,患者D-二聚体持续升高,患者纤维蛋白减少,导致血管冠状动脉扩张。C反应蛋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患者血管病变,患者出现明显C反应蛋白积累,导致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降低,出现川崎病。

综上所述,加强对川崎病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实现对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林刚曦,白海涛.川崎病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91-92.

[2]王炜.15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1):91-92.

[3]陈全景,雷勋明,隗远祥,等.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与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2):124-125.

[4]闻建军.川崎病21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7):239.

猜你喜欢
川崎二聚体计数
古人计数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