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鸟”流变考论

2014-09-21 04:55乔阳田书慧
关键词:比翼鸟流变

乔阳+田书慧

摘 要:比翼鸟由“见则天下大水”的“恶鸟”形象,逐渐演化为珍贵祥瑞的象征,分别可指“王德及高远则至”、兄弟情深、夫妻情笃等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其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的背后,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偶数、以偶数为吉的数字观念以及传统的和合思想。

关键词:比翼鸟;流变;偶数崇拜;和合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61-02

关于比翼鸟的专门研究尚少,尹荣方指出,比翼鸟只是文学、民俗学等事项中常涉及的一个意象,决不是古人描摹、记载的实象,古人描摹这些虚无之物,原是为了立象取意。①赵超做了关于共命鸟与比翼鸟的分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对比翼鸟与共命鸟形象的混淆,才使得人们对共命鸟的形象出现了转变。②唐光孝推断汉代的比翼鸟应是凤凰的合体形象。③张俊范则是论证了比翼鸟和文翰的关系。④人们大都围绕比翼鸟的存在与否或是比翼鸟与其他鸟的渊源关系等方面来谈,然而对其流变考论的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和梳理比翼鸟由“恶鸟”到“吉祥鸟”的流变,从而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民族心理因素。

一、比翼鸟的起源

关于中国古代所说的比翼鸟原形,现在所见的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应该在先秦时期。《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此四方中国之异气也。”在这段材料中将比翼鸟作为各地的奇异动物之一,并未提及其预示意义。

在《山海经·海南经》中有如下记载:“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清、赤,两鸟比翼。一曰南山东。”又《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关于上述材料,《尔雅·郭璞注》云“凫,水鸟也。”“蛮蛮,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由此可知,郭璞认为“蛮蛮”即是比翼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之尸。有比翼之鸟。”《博物志余》讲得更为详细:“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通过《山海经》“见则天下大水”,说明比翼鸟的出现预兆着洪水滔天,是咎征。比翼鸟产生之初,被冠以预示着洪水出现的“恶鸟”的象征意义。

二、由“恶鸟”到“吉祥鸟”的转变

比翼鸟的形象彻底改变,由“恶鸟”转变为“吉祥鸟”,作为古代一种祥瑞而出现,大约要到东汉时期。其作为吉祥鸟的象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

一是比翼鸟的出现是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实行王道仁政、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象征。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记载他所见到的五氏祠祥瑞图中有:“比翼鸟,又作双首鸟,题曰:比翼鸟,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管子·封禅第五十》:“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这段材料记载的是齐桓公欲封禅,而管仲则认为不可,他列举了“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间,一茅三脊”、“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等事例说明只有上述情况出现时才可以封禅,这样才能永保一方国泰民安,而此时的情况恰恰与之相反,故桓公便把封禅之事作罢。可说明比翼鸟当时作为珍贵祥瑞的象征,它的显身象征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逢凶化吉,祈福避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追求,作为统治者为使自己的统治能够永久延续下去,必然会创造相应的吉祥物,比翼鸟作为吉祥象征物之一,它的祥瑞特征,作为早期迹象文化的主流,是官方上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比翼鸟用以象征好友,有兄弟、亲友事业共进的意思。三国时期的曹植有《释思赋》:“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亮根异其何戚,痛别干之伤心。”这个赋中的“比翼”与“鸳鸯”都是比喻兄弟之间形影不离,兄弟情深。又如曹植《送应式》(其二)诗:“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欢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该诗是曹植为好友应肠北行而写作的,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比翼鸟寓意为情深意切的挚友,有好友和谐、团结互助、比翼齐飞的象征意义。

三是用比翼鸟表达对美好爱情的祝愿,也是比翼鸟最为核心、最为人熟知的吉祥意蕴。比翼鸟因其一翼一目,两鸟须并列合起来才能飞翔,因此而成为祈求夫妇和美、家庭幸福的吉祥象征。《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晋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这里已突出了比翼鸟“不比不飞,相得乃飞”的特性,就像夫妻二人相携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博物志余》:“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这里更是突出其不相分离、生死相依的特性,这一特性与恩爱夫妻的心理很契合,不管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两个人都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博物志·异鸟》载:“崇丘之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这里突出了比翼鸟吉祥的一面,自然也会让人们用以对美好婚姻的祝福。清代民歌《族情歌》“会飞鸟儿不怕高,郎妹相恋不怕刀;为了结对比翼鸟,生在一处死一道”、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成为表白爱情的千古名句。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出比翼鸟作为吉祥鸟的象征寓意,更好地体会出其由“见则天下大水”的“恶鸟”转变为“王德及高远则至”,继而有象征兄弟情深、夫妻和谐的“吉祥之鸟”的演变历程。

三、比翼鸟形象流变背后的民族文化因素

比翼鸟由“恶鸟”转变为“吉祥鸟”与中国传统的偶数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的反映,积淀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智慧的结晶,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识》中说过:“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是甚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人用蓍草占吉凶,根据其数目以及数的奇偶来作判断,体现了以偶数为吉为美的欣赏心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崇尚偶数、对称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古代的建筑群体从都市、宫殿、寺院到普通百姓的住宅都有左右对称的特点,有东塔必建西塔;一侧有殿堂,另一侧亦必定建有相同的殿堂;那神气十足地矗立在左右两侧的狮子也必是成双成对,给人一种极其四平八稳的感觉,并从中得到安全感。纵览现代建筑形式和布局,也仍然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求双成对的传统审美心理。⑤“双”、“对”等具有偶数的含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中国吉祥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好事成双”、“比翼双飞”、“双凤朝阳”、“福寿双全”等等。

在民族文化的浪潮中,数字被注入了种种意旨,表达生活中的美好祝愿,古今传承的吉祥观念,凡遇偶数则视为吉祥而安慰,比翼鸟正是因为两鸟“不比不飞”,符合人们视偶数为吉祥的心理,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翼鸟逐渐成为吉祥的象征。

此外,比翼鸟形象的改变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和合观念,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种思想,它贯穿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

“和合”一词首次出现在《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是说契能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5种家庭伦理道德规范融会贯通为一,用来治世安民。《说文解字》解“和”为“和,相应也”,即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和谐一致。“合”为“合,合口也”,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引申为相合之意。“和合”在中国古代起初是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使国家统治永续的治国思想,后来在礼制中被凝固下来,成为一种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如《管子·幼官》记载:“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这里是说人们有了道德修养,就能和睦,社会便能因此而和谐。只要各种各样关系协调、和合、有序地组合,社会有机体就会正常运行。

比翼鸟所体现出的“和合”强调的是它们的不可分,两者结合成整体,各用所长,互相依存,才能在空中自如地飞翔。“合则两全,散则两败”的理念是其特点的最好概括。

比翼鸟由“见则天下大水”的“恶鸟”形象,逐渐演化为珍贵祥瑞的象征,分别可指“王德及高远则至”、兄弟情深、夫妻情笃等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其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的背后,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偶数、以偶数为吉的数字观念,以及传统的和合思想。

——————————

注 释:

①尹荣方.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两头蛇原型语义说[J].中文自学指导,1998,(2).

②赵超.共命鸟与比翼鸟[J].中国历史文物,2006,(1).

③唐光孝.试析汉代比翼鸟是传说中的凤凰合体形象[A].郑先兴.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④张俊范.比翼鸟和文翰[J].四川动物,1983,(2).

⑤林娟娟.论中日数字文化的民族特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增).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郭璞.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7〕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8〕嵇联晋.比翼鸟·连理枝[J].科学大众,1949,(6).

〔9〕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黎祥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2〕白居易.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陈忠宁,陈慧群,张氢,史康健.传统和合思想本质含义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14〕李刚.和合思想及其演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15〕张舒羽.“比翼鸟”喻义流变初探[J].西江月,2012,(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比翼鸟流变
神话动物进化论
比翼鸟象征意义的演变探究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