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影被一道隔墙吞没

2014-09-21 22:40练建安
福建文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隔墙身影命运

练建安

如果以几句话来概述《招聘教师钟万郎》的故事,那就是:招聘教师钟万郎因粤语口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敬业爱岗精神换来的却是屡屡“遭贬”的境遇,由中学主科教师一步步地滑入“学校鸭倌”的边缘位置,前程渺茫。

我在发稿签上写道:“这篇小说是作者的回归之作,是过往生活酝酿、发酵的结果。写人写事鲜活,类似生活实录,写作技巧日见成熟。”

近十年来,胡增官出版有散文集《阳光碎片》、小说集《活得比蟑螂复杂》,并在《福建文学》发表了一系列小说,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杀狗》、《香葱》、《挖啊挖地洞》、《姑姑》等等。发表于《十月》的《人间烟火》获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是胡增官小说创作的一大亮点。

作者是“小说闽军”中的闽北作家,人到中年,笔耕不辍,此时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接地气”的回望式的乡村叙事、底层叙事。在胡增官的系列小说中,多取材于早年生活和当下乡村现实。他说,他的小说试图“以现实的梦想和苦难为经纬编织人生丰富画面”。

招聘教师一度时期被称为民办教师,是一个历史时期乡村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招聘教师“吃谷”与“吃米”之间的身份不确定性,似乎注定了其底层知识分子的复杂命运。《招聘教师钟万郎》小说推进的过程是钟万郎不断被边缘化和命运渐次恶化的过程。钟万郎没有因此消沉,逆来顺受,摇晃步履间发出了善意的苦笑。这或许是招聘教师群体中的一个典型,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胡增官幼失怙恃,成长坎坷。早年与小说主人公钟万郎一样当过多年招聘教师,曲折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篇小说是作者命运的自叙传,钟万郎从现实人物原型走向小说虚构想象人物,其中熔铸着作者的命运成分、情感倾向。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下了课,学生们拥到球场。……场上一片呼喊时,我看到高大黑壮的钟万郎从篮球架后头的小路绕上来,手里拎一桶水泥浆,黑红脸上布着泥点。暖热天气,他一身黑色长衣长裤,如猿滞重。我距离他几十米远,想跑过去和他打个招呼,走出两步,他的身影被一道隔墙吞没。”

“隔墙”是区隔、分割空间的一个固定界限,有起点,也有终点,长宽高有限。小说结尾就有了某种暗示或说象征:钟万郎或许可以或快或慢地走出“隔墙”;或许,永远走不出来,被“隔墙”永久吞没。

钟万郎的坎坷人生境遇,是性格悲剧?是制度缺失?还是仅仅是粤语口音影响授课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小说逻辑的因果关系多种多样,读者自可见仁见智。或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胡增官以小说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记录了钟万郎他那曾经活跃过的身影。而这个“被一道隔墙吞没”的身影,承载了诸多信息,折射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环境中特定人群的光影。

作为较长时段关注胡增官小说创作的编辑,我意识到,他正处于小说创作新突破的“瓶颈时期”。胡增官在全国上百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后,2004年开始专事中短篇小说创作,至今发表作品数十篇五十余万字,可谓成果丰硕,路数多变,却鲜有震撼人心的厚重之作。他的作品,走出了武夷山,却没有飞翔于更为高远的天空。

胡增官一直“在路上”,在不懈的探索之中。2014年3月,他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学习。有消息说,他“悟”出了许多门道。目前已经创作完成长篇小说《碧水流云》,同时,着手收集闽台历史资料,计划创作一部闽台百姓同仇敌忾投身抗战的长篇小说。

我们期待着。

责任编辑石华鹏

猜你喜欢
隔墙身影命运
基于主筋轴力长期监测的连拱隧道浅埋段中隔墙受力特性研究
锅炉中隔墙中间集箱管座泄漏分析及处理措施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最美身影
新型高温隔墙结构的研究与开发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五老”身影
大直径地铁隧道中隔墙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