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培春
摘 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女子排球经历雅典奥运会的辉煌后成绩下滑明显,究其原因,与我国基层排球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基层排球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使命。因此,发展好基层女子排球运动成为我国排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女子排球教学 先天条件 排球意识 基本功
排球运动与篮球、足球一样,是深受民众喜爱的三大球类运动之一,我们国家的排球运动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建国后,特别是在“文革”结束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排球运动获得了巨大突破。1981—1985年我国女排取得了世界排球五连冠的殊荣,这成为整个中国体育界的殊荣,排球热随即在我国兴起。
但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举国体制在给我国的体育事业带来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的女子排球运动遭受发展的瓶颈,不仅各级国家队战绩下降,而且整个女子排球运动遭遇“严冬”,女排联赛虽然如火如荼,但是真正脱颖而出的人才寥寥无几,特别是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匮乏及运动员基本功下降等问题严重。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现状,必须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巨大的改变。作为基层从事这一方面教学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谈谈认识。
一、重视选材,关注先天条件
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对于排球运动员自身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身高条件、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所以选好排球苗子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一名运动员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材是否准确,但要准确发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天赋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对运动员进行发育程度、形态、机能、心理等综合评定外,还需要教练员在与运动员接触过程中不断加以观察,使科学选材与教练员经验相结合,做到边选拔、边培养、边观察,避免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及其潜力评估的失误。再者,世界排球运动已趋向“大型化”,网上争夺愈来愈激烈,因此身材高大、指距长,已成为排球运动员的主要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身高、体重、指距长、下肢长、小腿长等。身高是排球运动员选材的重要形态指标,指距是间接反映上肢长度的指标。较长的指距可提高扣球击球点和拦网点,对于在比赛中争夺空中优势是个有利条件。因此,在选材时,不能单纯看身高,与指距结合起来更合理,以免将身材稍矮但指距长的运动员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在选材方面一定要科学地考量,综合好各方面的因素和指标,真正选拔出好苗子。
二、重视培养队员的排球意识
任何体育比赛除了必备的技战术素养之外,对于运动员影响最大的就是一个人的体育意识,有时我们又称之为体育素养。事实上,只要我们关注周围的那些成功的体育人,他们自身出类拔萃的体育意识往往是他们最终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我们对基层女排运动员进行培养时,除了要培养他们必备的技术、战术等基本功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排球意识。
当今排球比赛不再局限于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运动员临场意识、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势均力敌的对抗中,哪个队能稳定、合理、灵活地运用技术,就可能获得先机。因此,在排球训练中,要注重增强运动员的排球意识,一般来说,排球意识主要包括技术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进攻的主动性、防守的积极性、战术的灵活性、动作的隐蔽性和配合的协调性等要素。它们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互区别。运动员只有临场意识,才能做到冷静观察对方、全面合理布局、随机应变对策,如愿取得胜利。
三、抓好基本功,这是成功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开端是入门阶段的基本功训练掌握,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才可避免微小的失误,才能在比赛中信心百倍。
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她们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两部分:步法和手法。步法在排球运动中的作用很重要,首先,训练和比赛需要通过灵活的脚步移动选择便于击球的位置,才能使一切技术、战术得到实现。其次,排球比赛中,攻、防中避实就虚的战术组合很多,各自为了本方的胜利,围绕战术的实施和攻防的转换,随时随地都要采取各种相应的无球而有效的移动,因此,正确的步法训练十分关键。
排球运动对手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为排球技术既必须通过手实现,又不允许球在手中停留。随着排球战术的发展,一个以快速多变为中心,力量与高度相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把排球的技、战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应该承认,排球运动员之所以能在高速的运动中,以短暂的时间完成各种复杂的高难动作,而这些技术动作还要在对抗和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完成,取决于手法造诣如何。
因此,抓好排球基本功训练,其意义在于使教练更深刻地分析其基本技术中,哪些是最关键、最难、最基本的部分,从而在基本技术的训练中,使训练难点、重点更突出,并能在训练中更合理地分配时间、训练比重。从而促进少年运动员基本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为少年运动员更进一步掌握高、难、新技术动作打下深厚的功底。
总之,要提高我国女子排球水平,就要关注基层运动员的培养。只要我们做好细节,持之以恒,相信我国的女子排球定会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夏军.提高排球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26):244.
[4]汪焱.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普及的主要因素研究.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