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航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 201620)
管理学
中国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以消化吸收能力为调节
吴 航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 201620)
出口作为一种学习渠道,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创新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选取“中国光谷”109家出口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特别是当企业研发强度较高时,以及吸引到跨国公司入股时,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会更显著。
出口强度;消化吸收能力;创新绩效;跨国公司入股;研发投入强度
出口作为企业国际化的主导模式之一,已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企业快速增长的一种重要战略[1-2]。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企业通过出口不仅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加企业市场销售份额,而且还能够获取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3-4]。通过出口,企业能够与国外顾客、供应商甚至是竞争者产生交互作用,了解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发展趋势,并获取创新资源和信息,进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因此,研究企业出口与创新的关系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战略管理、国际商务和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对于企业出口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给予了充分关注,但仍存在值得进一步深化之处。首先,战略管理领域学者将企业出口看成一种市场多样化战略,从企业层面研究了出口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效应,然而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5],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企业通过出口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能够直接推动企业创新,但并不会直接影响财务绩效[4]。因此,本研究认为未来研究有必要直接探索企业出口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其次,国际商务和经济学领域学者将出口看成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重点从产业和国家层面研究了出口对产业或国家创新绩效的影响[1,2,4],对于企业层面少量的研究则简单地检验了“是否出口”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6,7]。这一流派将出口看成是一种同质性的知识流动过程,忽视了企业出口在程度方面的异质性,同时这些研究采用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6,7],将企业视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8]。事实上,出口促进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4],这种学习效应取决于国内企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能力,而出口只是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出口的学习效应还取决于企业对海外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
第三,战略管理、国际商务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关注不够[3,4,6,7]。然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面临技术劣势或者市场劣势的独特特征,更加有着通过出口获取先进的技术知识和学习机会,提升创新绩效的必要性[1]。因此,理论上有必要深入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出口推动创新的机制。
鉴于此,本文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出发,重点探究发展中国家企业出口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同时检验两种表征企业对国外知识消化吸收能力指标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中国光谷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企业出口强度能够较好地衡量不同企业出口的差异性。出口强度较高的企业会进入更多的国外市场,与国外顾客发生较深的交互作用,因此出口强度指标更能够反应企业从国外市场获取学习机会的差异性[9]。此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两种表征发展中国家企业对海外市场知识消化吸收能力的调节变量:研发投入强度、跨国公司入股。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战略管理、国际商务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研究结论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从出口中学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创新能力上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企业,同时企业缺乏创新所需的资源,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要想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追赶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的技术和管理实践,而出口是企业获取国外知识溢出的一种有效方式[1]。基于组织学习视角,企业出口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国内企业从海外市场学习的机会以及国内企业从海外市场学习的能力[8]。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实际上为国内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实践提供了机会[3]。各国在文化、技术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技能、创新性、产业组织、市场、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影响组织学习[9]。因此,出口强度较高的国内企业通过与多个国家的技术和市场系统发生交互作用,更能够深入了解国外顾客的需求和行业最新的技术信息,能够与国外领先企业建立契约或股权合作关系,这些都增加了国内企业从出口中学习的机会。
然而,企业出口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还取决于国内企业从出口中学习的能力[8]。正如Cohen和Levinthal所说,企业识别、获取、消化、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取知识溢出的程度[11]。鉴于此,本文认为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国内企业对国外市场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国内企业对国外市场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强,这种学习效应会更加明显。遵循这种逻辑,本文基于已有文献检验了两种企业特征变量对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发投入强度、跨国公司入股。因此,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研发投入强度、跨国公司入股正向调节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出口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溢出渠道,能够促进国外技术向国内的扩散和转移[1,2]。出口通过三种渠道促进企业学习。首先,通过进入国外市场,国内企业能够观察并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实践。因此出口强度高的企业能够从多个国家的国外企业那里观察和模仿,并将这些产品和技术信息应用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过程中。其次,国内企业能够与国外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等建立联系[4]。与国外顾客、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对于出口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渠道[1]。出口企业能够获取国外顾客的技术援助,或者是通过出口中介、顾客反馈和其它国外机构获取关于企业竞争性产品和顾客偏好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应用于企业产品创新[4]。因此,高出口强度的企业能够通过建立起来的国外网络促进企业创新。第三,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高技术企业需要快速不断地创新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1]。国内企业通过出口进入国际市场,不可避免地与参与了国际竞争,这种国际竞争压力迫使出口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2]。随着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这种创新紧迫感会逐渐增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二)R&D投入强度对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企业R&D投入强度代表了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10],在企业出口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当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较高时,企业能够快速识别、获取国外市场的技术和管理实践,并将其消化纳入企业现有的知识库中[11];而当企业研发投入较低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知识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程度可能会超过企业的知识搜索和加工能力[8],从而导致企业难以识别和理解这些机会。换言之,企业研发能力实际上代表了企业识别和获取国际市场学习机会的能力[12]。另一方面,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企业拥有较多的知识存量,这些知识存量可以作为互补资源促进企业利用从国际市场上获取的学习机会[8]。企业从国际市场上获取的新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很难直接用于企业创新[13],因此利用这些新知识需要企业具有相应的互补资源。研发强度高的企业拥有更丰富的互补资源,因而更能够利用企业从出口市场中学习的知识实现创新。Katila和Ahuja认为通过整合企业特定知识与外部获取的知识,企业更能够创造新的、独特的创新产品[14]。因此,本文认为研发强度高的企业更能够发现、获取和利用从出口市场中学习到的技术和市场机会。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R&D投入强度正向调节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三)跨国公司入股对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发展中国家企业缺乏国际化所需的资源和国际运营经验,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15,16]。为了促进国内企业从海外市场进行学习,国内企业有必要具备一定的关于国际市场的技术知识和营销知识。了解国际市场方面的技术和营销知识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国际市场机会,更好地理解新的市场情景[16]。是一种增强企业对于国外市场知识消化吸收能力的有效方式[15]。一方面,这种股权式的合作模式使得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能够进行深入交流,进而能够极大地深化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推动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学习过程[17]。另一方面,本土吸引跨国公司入股企业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入股能够进一步构建自身的国际网络。本土企业通过嵌入跨国公司的网络,能够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外部知识搜索范围,同时企业通过跨国公司网络所获取的国际运营知识也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国际市场涌现的机会[15]。因此,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网络都能够推动企业出口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跨国公司入股对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 2006年“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计划调查。相比其它发展中国家企业,中国企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国内企业正处于创新追赶阶段,但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落后的瓶颈;企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加,出口仍然是国际化的主要形式[18];企业逐渐意识到国际创新源对于企业学习和创新的战略意义[18]。由于本文是研究出口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所选取的样本均是出口企业。在删除缺失值和极端值后,最终得到109家样本企业。样本企业所属产业分布如下:光电子信息(58.7%)、生物医药(14.7%)、新材料(6.4%)、新能源(4.6%)、环保(3.7%)和其它(11.9%)等。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创新绩效是本文的因变量。依据已有研究文献,本文选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
2.自变量。出口强度是本文的自变量。依据已有研究文献,本文选用出口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出口强度[17]。
3.调节变量。研发投入强度和跨国公司入股是本文的调节变量。依据已有研究文献,本文选用企业研发投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研发投入强度[12];本文以哑变量测度跨国公司入股,当有跨国公司入股时,取值为1,反之为0。
4.控制变量。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将以下五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以企业人数的自然对数进行测度。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创新投入越多,因而创新能力越强。2)企业年龄:以企业成立之初至调查之日的经营年限进行测度。一般认为,企业年龄越大,企业经验越丰富,因而创新能力越强。3)产业类别:鉴于光电子信息产业在所选样本中占据绝大多数,本文将产业类别划分为两类,0表示光电子信息产业,1表示来自于其它产业。4)国有控股:当企业是国有资产控股时,取值为1,反之为0。5)组织冗余:以企业的负债额度衡量组织冗余[12],企业负债越多说明组织冗余程度越低,组织冗余程度低的企业创新投入难度较大,因而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一)相关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有必要先检验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表1给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其中,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02(p<0.01)。同时,本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见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的临界值,这说明本研究中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相关分析的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回归分析检验本研究提出的3个假设奠定了基础。
表1:描述性统计量和相关系数矩阵(N=109)
(二)层次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所提出的三个假设进行检验。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在加入交互项之前,对连续性自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18]。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是加入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R&D投入强度、跨国公司入股)影响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模型 2在模型1基础上加入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3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出口强度和R&D投入强度交互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4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出口强度和跨国公司入股交互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假设H1为企业出口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从模型2可得,在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基础上当加入出口强度变量时,模型的解释力得到提高(△R2=0.203,p<0.001),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478,p<0.001),假设 H1得到支持。这也就证实了中国企业在出口国外市场的发展战略中获取了学习效应,从国外供应商、竞争者和顾客那里学到了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术,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假设H2为R&D投入强度正向调节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由模型3可得,在主效应模型基础上加入R&D投入强度与出口强度的交互项,模型的解释力得到提高(△R2=0.029,p<0.001),R&D投入强度和出口强度的交互项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181,p<0.05),假设H2得到支持。这也就证实了当企业R&D投入较多时,企业更能够从国外市场学到更多的知识,识别机会以推动创新。
假设H3为跨国公司入股正向调节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由模型4可得,在主效应模型基础上加入跨国公司入股与出口强度的交互项,模型的解释力得到提高(△R2=0.033,p<0.001),跨国公司入股和出口强度的交互项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258,p<0.05),假设H3得到支持。这也就证实了当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入股时,企业更能够从国外市场学到更多的知识以推动创新。
表2:高技术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层级回归模型
(一)研究结论
本文立足于已有文献研究的缺口,分析了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检验了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R&D投入强度、跨国公司入股)对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表现为两点。
1.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结论直接呼应了Salomon和Shaver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出口中学习效应的存在[4]。继承了Liu和Buck的研究,从企业层面证实了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企业出口对创新的显著影响[1]。
2.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跨国公司入股的正向调节作用,这说明企业出口对创新的效果还取决于一定的情景因素。企业出口的学习效应不仅取决于企业获取的学习机会,还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8],而研发投入和吸引跨国公司入股是增强企业对于海外技术和营销知识吸收能力的两种有效途径。
(二)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本文的理论贡献有三点。首先,本文对于战略管理领域研究做出了贡献。战略管理领域学者大都直接以企业财务绩效作为因变量,探索企业出口强度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机理分析[5]。本研究则为打开该理论黑箱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企业出口可能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其次,本文对于国际商务和经济学领域研究做出了贡献。国际商务和经济学领域学者大多只是简单分析了“是否出口”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且采用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将出口企业看成是被动的消化吸收者[6-8]。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不同程度的出口企业从出口市场获得的学习机会是不同的,关注出口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因而弥补了先前研究将出口行为看成是同质性知识流动的缺陷;同时本文基于消化吸收能力引入情境因素,发现企业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跨国公司入股而不同。
最后,目前对于出口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6,7],忽视了在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检验。本文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对企业出口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因而能够进一步拓展出口与创新关系的理论边界。
本文对于企业管理和政府政策具有重要实践启示。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应意识到出口对于企业创新的战略意义,积极从出口中寻求创新机会。此外,企业还应加大研发投入,增加企业知识存量,同时积极与跨国公司建立股权合作关系,从而提高企业从出口中学习的效率。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鼓励企业出口,建立出口企业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优惠措施鼓励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吸引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三)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在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研究了出口这一种国际化模式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未来研究还可以研究技术引进、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国际化模式对于创新的影响机制,或者研究不同国际化模式对于企业创新的动态、协同影响机制。此外,未来研究还可以考虑给予其它理论视角检验出口影响创新的情景条件。
[1]LIU X,BUCK T.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7,36(3):355-366.
[2]LIN H,LIN E S.FDI,trade,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10,77(2):434-464.
[3]HITT M A,HOSKISSON R E,KIM 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effects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product-diversified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4):767-798.
[4]SALOMON R,SHAVER J M.Learning-by-exporting:new insights from examining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2005,14(2):431-461
[5]KIRCA A H,HULT G T M,DELIGONUL S,et al.A multilevel examination of the drivers of firm multinationality: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2):502-530.
[6]WAGNER J.International firm activities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s for german firms[J].The Icfai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6(2):47-62.
[7]LEDERMAN D.An international multilevel analysis of product innov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4):606-619
[8]ZHANG Y,LI H,LI Y,et al.FDI spillovers in an emerging market:the role of foreign firms’ country origin diversity and domestic firms’ absorptive capac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9):969-989.
[9]ZAHRA S A,IRELAND R D,HITT M A.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International diversity,mode of market entr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925-950.
[10]LI H,ATUAHENE-GIMA K.The adoption of agency business activity,product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technology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6):469-490.
[11]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2]FILATOTCHEV I,LIU X,BUCK T,et al.The export orient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high-technology SM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y returnee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6):1005-1021
[13]WINTER S.Schumpeterian competition in alternative technological regim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1984,5:287-320.
[14]KATILA R,AHUJA G.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6):1183-1194.
[15]ELANGO B,PATTNAIK C.Building capa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through networks:a study of Indian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541-555
[16]YU J,GILBERT B A,OVIATT B M.Effects of alliances,time,and network cohesion on the initiation of foreign sales by new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4):424-446.
[17]KOTABE M,JIANG C,MURRAY J Y.Managerial ties,knowledge acquisition,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w product market performance of emerging multinational companies:a case of China[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1,46(2):166-176.
[18]吴航,陈劲,金珺.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企业技术资源与国际化关系研究——来自“中国光谷”产业园区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2,30(6):870-876.
本文推荐专家:
金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国际化。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
Learning from Export of Chinese Firm: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WU HANG
(Business Schoo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China)
As a way of learning, Participating in export markets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for firms in new emerging economies to realize innovation potentials.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view, we pick out 109 exporting firms in Optics Valley of China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intens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port intensity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hen firms have higher R&D intensity and own more equity participation of MNCs,it tends to be more capable for exporting firms to use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brought by foreign firms to fufill their innovation.
export intensity; absorptive capacity;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quity participation of MNCs;R&D intensity
F270
A
1008-472X(2014)11-00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7127217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1452)
吴 航(1984-),男,湖北监利人,师资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开放式创新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