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辉
摘 要:教育部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推动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成为重中之重。这对长期处于一、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夹击中的三本院校来说是一次改革的契机,笔者认为三本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型是大势所趋,而作为三本院校中的新兴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将面临一系列改革,包括教学体系、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一、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三本院校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就业难问题,而就业难主要在于结构性矛盾,即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和市场所需的技术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此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首要的是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推动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几乎占高校总数的5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将重点放在壮大高职高专教育上,而且要促进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观点可以通过观察发达国家与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得出。例如,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设立应用科技大学,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国的台湾地区也是将很多职业教育专科学校改制成本科层次的科技学院,后来一些优秀的科技学院又升级为大学,从而形成了台湾从中专、大专、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笔者认为促进三本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型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1.三本院校转型的必要性
三本院校是人们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泛称,因一般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在各省招生录取时在本科第三批次而得名。其中,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在师资、财力、知名度等方面,三本院校无法与一、二本高校抗衡,而在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又赶不上高职院校。三本院校只能在一、二本和高职院校的夹缝中求生存。一边是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找不到技术工人,于是推动三本向职教转型以实现供需平衡的思路应运而生。但推动三本院校向职教转型,并不是单纯地改变学校的名称,而是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改革,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
2.三本院校转型的可能性
(1)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三本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中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与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2)专业设置结合社会需要。三本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一本、二本院校的专业设置相比具有灵活性高的特点,很多应用性不强、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会被及时取消。
(3)校企合作的优势。三本院校中的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而民办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校外资源,这种资源有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例如,北京吉利大学是由吉利集团投资创办的民办高校,利用吉利集团的资源,北京吉利大学汽车学院现拥有4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截至目前,该学院已经与近60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和实习实训基地。考核合格的汽车学院的学生,可以分批、分期到吉利汽车研究院顶岗实习,培养实践技能。截至2009年底,吉利集团在职员工已达13000余名,其中吉利自办学校培养的汽车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业务骨干占到70%。吉利院校成为吉利集团的人才库和再培训基地,而吉利汽车产业同时也成为在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两大产业良性互动。
二、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兴学科,学科本身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些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一些三本院校也纷纷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由于自身知名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依旧存在理论灌输多、实践操作少的问题,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很多三本院校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做到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进行,而不是仅仅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学分即可。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基础理论课的比重偏高,而实践教学的比重很低,而且所设计的实践教学部分往往集中于一个学期的某个时间段,而不是贯穿于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就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2.教师实践能力缺乏,教学手段单一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目前,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欠缺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业实验室建设落后
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作为基础,因此,建设专业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在专业实验室里开展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实践技能。但是,建立专业实验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系统软件,迫使很多三本院校建立专业实验室的计划一拖再拖。所以,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没有接触过任何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软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信息化办公无从下手。endprint
4.校外实训基地匮乏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是开展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虽然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数量有限,而且很多实践基地只是挂块牌子而已,学生实习的形式也仅仅是参观、开会等,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没有任何实训基地的学校来说,则要求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开具实习证明。由于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生的水平不高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提供实习岗位,导致一些学生弄虚作假,提供虚假实习证明。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适应三本院校转型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改革:
1.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培养企事业单位所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可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测评、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围绕此目标,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有必要开设实验教学的课程中都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如人员测评、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等课程;在课外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沙盘训练项目及各种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
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学校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时,既要考察其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其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历。对在职教师开展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举措之一,培训的内容除了包括教学技术、方法等之外,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形式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用人标准,以此来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应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利用视频、投影、网络教育等多种教学工具,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增加投入,建立专业教学实验室
三本院校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要解决此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三本院校建立专业教学实验室。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三本院校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学生学费维持,政府的财政投入很少。但在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和促进普通高等院校转型,政府必须作为转型高校坚强的后盾,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第二,拓宽三本院校的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到三本院校的转型建设中去。解决了建设专业教学实验室的资金问题,下一步就是探讨如何利用好教学实验室。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多措并举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与机械制造类专业相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较为困难,但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利用全校教职工甚至学生的资源开拓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不局限行业、地区,学校可以为学生跨地区实习,提供交通补贴等;其次,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实习实训基地之间开展长期合作,学校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实习实训基地也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技术和信息咨询,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薪酬体系设计、员工培训的实施等;最后,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自身资源参加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但应建立相应的追踪考核制度,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参考文献:
[1]任华亮.基于情景模拟教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04).
[2]缪 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1).
[3]罗 帆,肖文娟,孙泽厚.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9).
[4]张惠琴,骆毓燕,戈 菲.基于“一二二四”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04).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工商管理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