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4-09-18 03:21王晓艳高义方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王晓艳 高义 方文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变迁性和认同性等特征,在当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入手,找出更快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75-02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原则

民族地区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生事物时,容易产生犹疑戒备心理,阻碍他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在学习、接触马克思主义时会涉及到多种文化,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在民族地区开展时也会遇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转化问题,这种“文化问题”若处理不善,就会造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因此,在民族地区传播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时,首先,要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各少数民族人民才会觉得民族得到尊重,才会有热情去了解新的思想并为之转化观念。其次,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各民族都面临着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依托,尊重其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更具时代意义。

2将民族团结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内容

民族关系的团结和发展可以从个体与民族,民族与民族两方面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民族化、全国化的过程,所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将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团结所激发出来的民族凝聚力,是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民族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表现,各民族在大团结的背景下,发展是飞速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必然也会促进意识层面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意识的指导思想,其大众化的速度与民族思想层面的高度成正比,所以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民族使命感。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实现马克思主义多种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要得到大众化首先要做好宣传,“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其中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途径,其他三种是间接作用途径。”[1]可见教育宣传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语言文字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得到宣传推广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指导思想,首先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它是在中国得到实践之后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化的第一步就是先从外文翻译成中文。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用少数民族的语言翻译出版,提供给能够读书看报的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其次,在大众媒介的传播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和广播是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若使用民族语言进行播报,可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另外,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传播中,充分利用会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民族干部,经过民族干部初步的理解和翻译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更为通俗和贴近生活实际。

2借鉴宗教传播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他们思想层面所反映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最具代表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其多是在传播过程中本土化。例如,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本土化分别从文字、佛教故事、教育机制和佛教活动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了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安营扎寨,无论是哪种方式,南传佛教都抓住了本土民族的地方性特点,以多样化的路径实现了南传佛教的民族化[2]。

归结来看,宗教本土化的经验主要有:第一,不同程度地借鉴和吸收本土文化,使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选择、调试和重构。第二,选择与外来宗教文化自身需要与价值相契合的本土文化内容。第三,找出外来宗教内在特质与本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可借鉴宗教传播与本土化的方法。首先,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应建立在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对其进行调试和重构。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本土文化交织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与共同的价值需求。最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质找出其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共性特征,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3利用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空间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民族文化可以从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农业耕作外在的形式体现,也可以从精神信仰、道德观、价值观等内在的形式体现,但两种形式都会在一定的空间内展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空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也必须要在文化空间内进行。首先,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的活动空间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次,利用少数民族文体娱乐活动空间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少数民族村寨里都会修建供少数民族群众休闲活动的文体活动中心,多媒体播放室、阅览室、活动室等都可以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场所。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有实践性

C.恩伯和M.恩伯在《文化的变异》中指出:“文化变迁并不仅仅出现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地被取代和改变着。”[3]继承是相对的,变迁则是绝对的,继承下来的也都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有适应当前社会的并不都是永远适应,所以“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时代性和适应性的意义。

所以,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体验和深化的方式。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注重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生活事无巨细,小到民族老百姓的打针吃药,大到民族百姓的婚丧嫁娶,都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付诸于实践的理论,而不是纸上谈兵;其次,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检验,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解决民族地区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产生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完成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证明的飞跃,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ndprint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有创新性

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在族群内部发展的需要,二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对族群造成的外部影响,也就是特定族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到“求同存异”。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具有创新性。首先,创新要用符合民族现状与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如现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而导致的留守人口问题较为突出,其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负面因素必须排除。其次,创新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创新本身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掌握的材料,不断突破常规,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活动,其本质是突破,核心是“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抓住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行宣传表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完善的创造,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性发展。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有渐进性

任何民族的文化变迁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们都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和飞跃。马克思主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必然先是寻求普遍的传播,再因地制宜寻求不同的特殊途径。抓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普遍性特点,从大局着手,从理论到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进行传播,走“群众路线”。

其次,马克思大众化的过程要注重外在积极作用力条件的建立。如建立一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队伍,从少数民族干部入手,先培养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干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护者和宣传者,使外部因素足以成为内部因素发生改变的条件,重视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加快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入手,巩固和提升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杨云,方文.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与路径[J].民族论坛,2013,(11).

[2]杨玲,曹茂,杨云.南传佛教本土化对傣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民族论坛,2013,(11):335.

[3][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刘烈恒,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531.

[4]杨志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