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群
(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汉语言中时间的表达多种多样,其中时间副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词类系统,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存在严重分歧,对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目前学界还悬而未决。陆俭明、马真将时间副词分为定时和不定时两大类,定时类重在表时,不定时类重在表态[1]98;马庆株则认为时间副词主要表示时制(tense)[2]9;而张亚军认为它既表时制,又表时体;[3]194张谊生将时间副词与频率副词作为对立的两类副词[4]61。本文首先对时间副词的意义进行探讨,然后对时间副词在政论语体、叙述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及句法表现做细致的考察,以更深入了解其本质特征。
不同于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因此将其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后去考察才能较清楚了解其本质。通过系统考察,我们认为时间副词主要有两种语法意义:表示时间参照关系和与特定时间相联系。这是从句子层面去观察该类词与相关成分的组合或共现规律的情况,更能揭示本质特点。
在更深揭示相对时制和绝对时制这一对时间概念之后,Comrie认为如果我们仅用绝对时间去表达某一事件的时间关系,在实际言语交际中是不可能的。因为事件的发生须与另一个时点发生关系,它所表达的状态才能够在时轴上得以确立。[5]64Comrie坚定地认为在时制关系中,时间参照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他所建立的时制系统中,相对时制有先事/非先事的对立,绝对时制有过去时/非过去时的对立。针对前人研究的误区,吕叔湘也表达过对汉语时制问题讨论的观点:“我们不一定老是拿说话的此刻作基点,有时候我们把基点放在过去,例如说‘唐代’……因此我们要把‘三时’的观念改造过,把‘基点时’、‘基点前时’、‘基点后时’称为‘三时’。”[6]219李临定在讨论汉语的时制问题时,认为汉语不仅有“绝对三时系统”,也应有“相对三时系统,在这个观点之上,他将时制类型划为11种。[7]87以后马庆株从形式角度出发,一方面注意到分类过程中主客观时间参照点的不同,另一方面明确分类过程中应具备的对立原则,分出8类时制类型。
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如龚千炎认为汉语跟印欧语言不同,它没有比较成熟的时制语法范畴,因此也不存在能够表达时制的语法成分系统。[8]34
我们认为,汉语虽然没有像印欧语言那样发达的屈折形式,但我们的虚词和语序等语法手段,不妨可以看作是“广义形态”,可以表达相当多语法意义,其中时间副词能够与某一时间参照点构成相对时间关系,即先时、同时、后时关系,它可以成为汉语表达时制关系的一种语法手段。
具体分析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间参照点可以是说话时间或写作时间,也可以是上下文中的某个确指时间,因此时间副词既可表绝对时制,又可表相对时制。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他没法赶走虎妞,他将要变成二强子,变成那回遇见的那个高个子,变成小马儿的祖父。(老舍《骆驼祥子》)
3)谭丽笑着瞟大胡子一眼,大胡子正在跟柿子说笑。(王朔《许爷》)
1)中“已经”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2)中“将要”是以写作时间为参照点,3)中“正在”也是以写作时间为参照点。以上例句中,均未出现某个具体的时间词语,或者出现能够起时间参照点作用的动词性结构。这三个时间副词,表达事件或动作行为在绝对时轴上的位置,表达的是绝对时制关系。
而相对时制关系,是指当句子中出现了某一具体的时间参照点,时间副词就会以这一具体时间为参照点。这个具体的时间参照点可以是表时间的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例如:
4)明天八点,他已经上班了。
5)那时太阳快要升起了,一片灿烂的红光正从东方放射出来。(余华《一九八六年》)
6)我连跑带颠跑回家,于晶正在煎鱼,油烟弥漫,我把我的一顶旧军绿帽子给她戴上,使她像个硝烟中的女八路。(王朔《浮出海面》)
上例各句中“明天”“那时”和小句“我连跑带颠跑回家”是句中客观时间参照点,“已经”与“明天八点”形成先时时间关系;“快要”和“那时”想成后时时间关系;“正在”和“我连跑带颠跑回家”形成同时时间关系。它们均表达的是相对时制关系。
因此与某一时间参照点形成先时、同时、后时时间关系是时间副词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也即它应具有能够与某一时间参照点形成三时时间关系能力的副词。这种观点排除了将所有与时间有关的副词都当作时间副词的弊病。马庆株等也持类似观点。[2]15
与特定时间相联系,是指这个时间参照点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且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所指。即时间副词所表达的时间一定是以这个具体时间为参照点。这个具体时间所指或者说特定时间所指,在句子中常用时间名词、介词结构或者动词性结构等来表达,也可以用说话时间表达。例如:
7)A水往低处流。
B这个女人为了生活,常常乞讨到半夜才步履蹒跚回到她那个小破茅屋中。
C在尚未得到最终答复时,家长们气愤的心情已经难以控制起来。
D在学校的舞台上,学生们正在忙着排练。
A句不表达具体时间 ,只是对自然规律的叙述;B句的“常常”表示一种惯常行为。“乞讨”所涉及的时间是泛指的,不与现实中某个具体时间发生关系,描述该女人一种生活规律或习惯。这也是周小兵[10]116和史金生[11]38等把“常常”类副词称作频率副词或动量副词而非时间副词的原因;C句则表示在某一时间参照点之前的一个事件。“已经”与介词结构“在尚未得到最终答复时”形成相对先时的参照关系。表示在具体时间“尚未得到最终答复”之前,心情难以控制这个事件已经发生;D句“正在”与说话或写作时间形成同时的参照关系,表示“学生们排练”这个事件发生在说话或写作时间的同时。
至于表达后时时间关系的副词,比如“将要、趁早、就要、马上”等等,表示说话人对未来事件的叙述,在说话人心中也与某一特定时间发生联系。例如:
8)刘三姐再也听不下去了,用手捂着耳朵;可是她仍听见阿牛叹了口气,看见他懒洋洋地抄起长桨,将要顺流而下。(王小波《歌仙》)
9)只要我说了这句话,我马上变得苍白而冰凉,然后左右环顾,躲开想象中的黄蜂。(残雪《天堂里的对话》)
8)例中“将要”表示说话人认为“阿牛顺流而下”这个事件在“他叹口气,抄起长桨”这个具体的时间点之后必定发生;9)例中“苍白而冰凉”这一状态,也必定是在“我说了这句话”之后的发生。这些时间副词都是对某一可能发生的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其与某一特定时间形成参照关系的事实十分明显。
语体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由于受交际的场合、方式、内容、对象等超语言情境因素(extra-language factors)的制约而形成或分化出的语言特征体系。功能语言学非常重视不同语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语法特征,甚至认为“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不同语体的形成就是由于人们不同的交际或写作目的造成的,因而考察不同语体中的语言现象,探寻其中的差异,对了解汉语共时状态和历时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为进一步验证本文的观点,我们系统考察了时间副词在政论语体和叙事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及句法表现。
政论语体是作者就某些问题进行申说和议论的形式,在这种申说或议论当中很少涉及时间参照关系和特定时间关系。因此在政论语体当中,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个体的出现频率上来看,时间副词都远远小于小说等叙事语体。下面是所有出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及与其字数相当的当代作家冯骥才作品中的时间副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时间副词: 表1
当代作家冯骥才作品中的时间副词: 表2
政论语体中的时间副词与小说等叙事语体中的时间副词的句法表现也不完全相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先时时间副词一般都没有明确的时间词语或其他标示客观时间参照点动词性结构。以“已经”为例:
10)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
11)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冯骥才作品中“已经”既可以以客观时间为参照点,也可以以主观时间为参照点,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当中“已经”几乎没有客观时间参照点,大多以主观时间为参照点。其他先时时间副词也很少以客观时间为参照点。
“已经”与“了1”“了2”的共现情况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冯骥才作品中也存在很大区别。如下表所示:
“已经”与“了1”和“了2”共现情况在叙事语体、政论语体中的分布差异: 表3
可以看出,小说等叙事语体中的“已经”与“了2”的共现率远大于“已经”与“了1”的共现率,而在政论语体中,“已经”与“了2”的共现率反而小于“已经”与“了1”的共现率。李讷、S.A.Thompson、R.M.Thompson(1994)的研究表明“了2”主要表达一种当前相关性,这种当前相关性在叙事语体的叙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事件与事件连接的一种常见手段。[12]
在篇章衔接功能方面,时间副词“先”在政论语体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数量明显增多。例如:
12)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
13)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
这种时间上的先后可以体现出逻辑语义上的先后关系,因而在政论这种逻辑性很强的语体中“先”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远远超出在小说等叙事语体中的频率。
同时时间副词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出现的也相对较少,只有“在”和“正在”。而且“在”和“正在”后的动词,都没有与“着”“呢”等表示状态的助词或语气词共现的情况;而在小说等叙事语体当中,它们的共现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这是由于政论语体一般不描写具体的动作行为,而“着”“呢”却常常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即涉及某一具体的特定时间。
出现在政论语体中的后时时间副词有“马上、赶快、立即、早日、从此、就1;将要、即将”等,它们都表示动作行为相对某一时刻的后时关系。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这类时间副词也很少以客观时间为参照点,而多以主观时间为参照点。例如:
14)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
15)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时间副词在政论语体中出现少的原因在于政论语体很少涉及时间关系,即在谋篇布局上,政论语体的篇章大多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注重行文的逻辑性,一般不涉及具体事件及事件的衔接。李讷、S.A.Thompson、R.M.Thompson统计了事态语气词“了”在各种语体中的分布情况,“‘了’在说明文和科学论文中用得很少,在新闻报道、讲座和声明中几乎不出现。”[12]137该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类型的话语缺少必要的参照时间,而“了”的主要语法意义是表示“与当前时间的相关性”,即“了”与特定时间有关。
“已经”,陆俭明、马真之所以把它看作是表示时体的副词,因为它既可用于表达过去时的句子中,也可以用于表达将来时的句子中。但倘若我们把时间副词看成是现代汉语表达“广义形态”的一种手段的话,就会发现它既可表绝对时制,也可表相对时制。不管用于过去时还是用于将来时,在句中“已经”均表示与某一时间参照点之前的先时状态。因此汉语在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这一绝对三时的认识基础之上,也应当考虑到相对时制关系即先时、同时、后时关系,因此时间副词具有时间参照关系和与某一特定时间相联系的本质属性,也才能被揭示出来。
时间副词是汉语表达时间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大多出现在叙述句当中,可以说时间副词与叙事语体存在自然的关联。由于政论语体在谋篇布局过程中不以时间的延伸为主线,而主要是遵循逻辑或事理的发展,很少涉及时间参照关系和特定时间的表达,因此无论是绝对数量上,还是出现频率上,政论语体中的时间副词都远远小于小说等叙事语体,而且在句法表现上也与小说等叙事语体中的时间副词存在一定的差别。
[1]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G]∥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马庆株.略谈汉语动词时体研究的思路[G]∥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Comrie,Bernard.Tense[M].Combridg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王松茂.汉语时体范畴论[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1(3).
[10]周小兵.频度副词的划类与使用原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4).
[11]史金生.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2]李讷,S.A.Thompson,R.M.Thompson.已然体的话语理据:汉语助词“了”[G]∥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