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文
这个题目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好学爱思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提高之中,对个人,才学识三方面得到共育,对社会,老中青几代人共享其泽,如同每一个人经历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过程都会受到读书的滋养那样。
这篇文章,具体形象地说明白了这个道理。
文章中的所有人,几乎都是受到读书的好处的。如果我们拿210年鲁肃去上代周瑜之职务而顺道访问吕蒙这一年为计算标准:那么,曹操是55岁,“自谓老而好学”;鲁肃是38岁,能识别吕蒙从“但有武略”到“学识英博”的突飞猛进过程,可见知人论世之非凡;孙权是28岁,不但少时除《易》之外已广为浏览,而且统事以来读三史及诸家兵书,大有所益;关羽的出生年月无从考证,既然是同时代的人,大概也相差无几,仍然“长而好学”,自有一股刚直明达的雄风吹来。——这都是从生理年龄来谈读书之余老中青三代人的重大意义。
吕蒙在读书上是个后起之秀。他早年是没有认识到读书之于成才的作用的,由于孙权的现身说法和殷殷关切,他便笃志不倦乃至后来居上。他虽年长孙权4岁,但以阅读年龄推算,他和蒋钦是最为年轻的。因而,读书的作用最能体现在吕蒙身上。而对此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鲁肃了。
鲁肃是看着这位吴下阿蒙长大成材的,这次“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拊其背,听其言以后,鲁肃最有体会的,必然是这两点:一是吕蒙对他的穰侯相称,而是吕蒙为他密陈三策。
吕蒙把他比作穰侯是大有学问在内的。穰侯提拔白起,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你鲁肃对我寄予厚望,我一定要干出成绩来;我是多么想能早一点得到你的肯定与鼓励啊,可惜迟到今天!在这方面,你这位穰侯是不是有点像范雎说过的似乎“见事迟”呢?——所以,这里丝毫没有吕蒙的自满情绪,反而是不负厚望的自信。
吕蒙在鲁肃前往接班、处境严峻的节骨眼上,意识到关羽这样一位读书人是很难对付的,必须“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用更多的学问,更大的才能,更高的识见,用随时准备好的各种策略面对着他来对付!这大概就是秘而不宣的三策的精神实质。
吕蒙从长苦多务、不想读书,到对读书的自觉、自奋、自信、自勉、自强、自谦,恐怕具有超时空的榜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