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军
20年前,中央电视台每周一期的《综艺大观》引发万人空巷。转眼20年过去,一路走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在荧屏上“独占鳌头”“孤芳众赏”,到2005年前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雄霸一方”,再到当前各家卫视竞相开办综艺节目的“群雄逐鹿”局面,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轨迹大致上经历了“明星互动→平民偶像→平民真人秀→生活服务脱口秀→专业真人秀→明星真人秀”这样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涌现出一批批有口皆碑、万众瞩目的综艺节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领风骚三五年。代表性节目有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和1997年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2007年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2008年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2013年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和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
我们看到,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中国电视娱乐化大潮的涌起,受众主体性的觉醒,电视媒体神秘光环的褪去,主流媒体地位的逐渐削弱和各类新媒体的强势崛起。无疑,在所有电视文艺节目类型中,综艺类真人秀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感最强,实现这种互动最易于操作,时效性也最强。这也部分地解释了在当前受众参与度空前高涨的背景下,电视综艺节目何以受到电视播出机构推崇、倚重和受众青睐的原因。
不过,尽管当前电视荧屏上综艺节目风头正劲,竞争趋于“白热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类综艺节目会永远雄霸主宰者的地位。电视综艺节目必须准确把握媒体发展趋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出击。综合起来看,今后的电视综艺类节目应该更加强调下面几点。
第一,更加强化综合性的概念。综艺节目中“艺”的外延不断拓展,最初只是综合多种较为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歌唱、表演、曲艺等,现在已经拓展到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如舞蹈、武术,再到单纯的技术表现,如《星跳水立方》(江苏)、《中国星跳跃》(浙江)。而像东南卫视《爱拼才会赢》、山东卫视《梦想直达》、天津卫视《藏龙卧虎》、宁夏卫视《天使爱上谁》等,各类创意真人秀的出现,已经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更加重视叙事结构。突出戏剧化效果,运用诸如冷笑话、惊诧表情等动漫画面,把搞怪选手剪辑在一起,增强节目的对比感,如选手撞衫;或主题相近,如2013年《快乐男声》海选阶段广州区的一期节目中,用很大篇幅介绍一个酒吧的服务生如何羡慕驻唱歌手,接下来二人同时参加选秀,结果驻唱歌手被淘汰,而服务生却成功晋级。其他如悬念营造、紧张气氛烘托等手法运用,把综艺节目当成电视剧来构思、策划,增强节目的故事性、观赏性,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牢牢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第三,更加强调周播的概念。从整体看,当前这一批节目基本上采取的是分演季播出的形式,一个演季时间不定,长则半年短则三月。在演季中,采取周播的形式,每周一期或者两期。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美国的周播剧的概念。或者说,当前收视环境下,歌唱、跳舞、相亲、择业等真人秀节目,填补了周播剧在中国缺失的位置。今后,随着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节目形态类型之间的融合也必定会更加深入、全面、系统。
第四,更加强调本土化特质。一段时期以来,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流行原版引进,不惜花大价钱购买来自欧洲大陆的、英国的、美国的,甚至是东亚邻居韩国的正版综艺节目。2013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方卫视加上央视,引进海外版权的综艺节目30余档,也就是平均每个月都有2.5档引进版权节目在各大卫视播出。但从最终的收视效果看,并非所有的“外来和尚”都会念经,真正在国内荧屏立足并广为接受的,可谓屈指可数。仔细分析几档引进较为成功的节目,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坚持引进节目版权的同时不忘植入本土色彩,实现人员、管理、制作理念本土化,把洋派作风改为中国叙事,突出情感、伦理、道德因素,把节目引向常规电视剧的叙事路径,增强了节目的长久吸引力。
可以预计,电视综艺节目当前这种火爆荧屏的状况还会维持一段时期,但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毫无创意的盲目跟风、攀比,造成恶性竞争,搅乱了市场,愈发凸显出整体节目生态环境的复杂化,因此节目蜕变不可避免。同时,电视观众的口味向来是变动不居的,“喜新厌旧”是永恒法则,在观众尚未厌倦之前,及时进行自我更新、改变实为明智之举。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