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 顾琼 夏云南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
“健康促进”是一门科学艺术,是指帮助人们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在本研究中,将系统分析当前学校体育影响下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和不足之处,以及对大学生健康作用进行归纳,进一步突出学校体育开展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为管理部门进行高校体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从江苏省高校中选取苏北、苏中和苏南各一所,以江苏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和苏州大学的2012级非体育院系学生为例。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年来大量国内外关于学校体育的专著及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和体育锻炼健康促进作用等相关的期刊和硕博论文。
1.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把江苏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和苏州大学2012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抽出每个院校的5个学院(除体育学院),每个学院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表男、女各10份,3所院校共计300份。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统计作出以下具体分析,问卷收回269份,回收率约为90%;其中,男生129份,女生140份。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运用Excel等软件对调研所搜集的问题做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体育锻炼可具有健美的体型,不同的运动项目的各部分肌肉使用程序不同,塑造的体形也不同。同时能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促进体内脂肪的消耗,它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是十分有益的[1]。因此,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具有指导性作用,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日趋改善。
参与体育活动可以让很多大学生产生运动愉快感,通常表现为心情舒畅、积极性提高,这是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机能状态。当学生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正是运动所产生的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积极影响[2]。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大学生在角色认知方面、人际关系等方面与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有巨大影响,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学会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对培养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控、自律能力的形成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能够培养大学生积极拼搏的意志品质,尊重运动中的队友和对手的道德品质。同时,参加体育竞赛中的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共同协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动机一般是决定行为趋向的最主要心理因素。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判断,会关系到学生能否坚持参与体育活动。根据调查: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动机是:健身需要和调节身心,主要追求强壮自身。而女生则是运动减肥和调节身心,更加注重保持很好的身材。这说明“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已经被广大的大学生所接受,而身体活动和健身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它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相同的,这必然对大学生体育动机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3]。
表1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2 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表3 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
表4 参加群体活动的情况
体育锻炼在当代大学生心中还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强,但还是有少部分人对体育不是很热情,甚至有极少数的人对体育抱有厌恶情绪,当然是女生居多,这一方面跟女生不爱动,怕出丑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环境及老师教课的热情有关系,适当的时候可以为女生提供一些单独场所,这样就能提高女生的体育热情,让体育锻炼渗入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体育锻炼的频度也可以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状况。譬如,它既可以反映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也可以明确地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表格数据显示,我校大学生的运动量不足,亟需改善,以客观角度,男生的运动量较女生多,这一方面由于男女生性格差异性;另一方面是学校运动场地的限制,让很多喜爱运动的女生因为害羞或者是体育技术上的原因而不敢与男生一起运动,这从侧面则大大限制了女生的运动时间与几率。此外,当今大学生大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危害身心健康[4]。
群体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和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通过参与群体体育的竞赛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团队精神和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凝聚。“对本校群体体育的关注度如何”问卷调查中,仅有21%的学生非常关注,74%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5%的学生从不关注。可见,在群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组织、宣传等方面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见表4)。
总体而言,根据调查显示出江苏省高校还有很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参加体育锻炼态度不稳定;体育锻炼频度偏低;群体活动的组织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低”和“大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相背离”是当前需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和缺乏兴趣导致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普遍偏低,也导致大学生“认知”和“行为”背离现象出现。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尽早采取有力措施,逐渐改变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紧缺等基础设施滞后现象。在学校安排各种活动时,首先要把学生身体状况作为考虑和安排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还要加强有关在体育过程中更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品德的研究工作。学校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克服心理上对体育抵触或不热情,让大学生热爱上体育锻炼。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与群体性的体育竞赛,多种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除了需要积极参加每周的体育课以外,还应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课的组织形式上的改变应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
[1]董俊.体育运动与人体健康及生活方式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7(36):604-605.
[2]李卫东,殷恒婵,林小群.大学生体育锻炼知行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101-103.
[3]谭天.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世纪桥,2008(1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