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应吉
摘 要: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作者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个人的教学总结出发,阐述了计算课,解决问题课,统计课,概率课和探究课基本的教学模式,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自主、更科学,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所在。因为它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追求。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坚持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元/只,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①96元靠近100元,②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
3.让问题简单化,具有操作性。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观察—抽象—概括—表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创设具有延伸性的情境。给学生自主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会学生寻找数学信息
只有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让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找出数学信息,应做好以下几点。
1.识图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材中许多题目的呈现都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代替了单纯的文字。这样的改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的识图能力就成了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的关键。
2.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情景图,找出有用、有关联的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三、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渠道,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1.问题导学。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合作探索问题:“厨房的面积多大?”其实质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推测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数学建模的过程。
2.交流呈现。有价值的问题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我认为问题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
(1)表格式。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计算时,可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生活素材设计表格式应用题。
(2)文字式。这并非传统上的纯文本形式,而是带有一定的应用文格式,如:通知、借条、广告等。学习了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新华书店门口贴了一则推销广告,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图形式。这是新教材中呈现较多的一种形式。图形,既可以是图画,又可以是真实的图片。
四、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探究性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2.从意义入手,上好计算课。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计算教学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课上解决问题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3.从生活入手,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有关的信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2)整理有效信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从多个信息中选择必需的信息,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信息选择不准确必然导致算式的错误。选择有效信息的过程可体现出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真正理解和明晰。
(3)列式: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各个有效信息的内在关系,列出算式。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4)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分享他人的想法,彼此交流、讨论、补充、提示。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五、随堂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有效,是有效教学管理理念下教师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1.足课本,注意基础性。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2.练习要具有针对性。善于总结,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3.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4.练习设计还要关注操作性。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总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