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华
摘 要: 农村学生阅读量极少,写作兴趣不浓厚,作文课成了“一大麻烦”。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许多课文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文章的选材、结构、表现手法都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应该更好地挖掘课文中的写作因素,充实作文课堂。
关键词: 《背影》 农村中学 形式表达 借鉴意义 作文教学
乡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比较差,学生家长不甚重视教育,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是非常狭隘的,大部分学生手上都没有课外读物。笔者在任教的2个班做了调查,家里完全没有课外读物的,约占40%,有3本或以上课外读物的只有20%,家长给孩子购买过课外读物的只有10%。在如此匮乏的阅读量面前,农村学生上作文课的时候,总是叫苦连天、手足无措。为了让学生在作文领域里大展拳脚,笔者一方面通过讲故事比赛和课前三分钟演讲,督促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扩大阅读量,做好相关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密锣紧鼓地搜索范文,在课堂上和他们一起探讨、赏析、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精选入册的课文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文章的选材、结构、表现手法都是学生写作的范例。何必舍近求远呢?应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写作因素,让学生积累表达形式,学会有效表达。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父亲的背影对儿女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很熟悉。但这次作者记写的是让他终生难忘的背影,是让无数读者感动不已的背影。短短一千多字的《背影》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父子过多的言语交流,但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是这对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背影》时,要求学生先以《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课文《背影》,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深,然后和自己的作文比较,总结《背影》中值得日常写作中在形式表达方面借鉴学习的地方,并对自己的作文做出修改和完善。下面是笔者对于这次学习成果的归纳。
一、选材的借鉴意义
父亲是一个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名字,父亲的关爱时时刻刻都笼罩着我们。学生对于叙述父爱这样的题目却很难下笔,找不到东西可写。《背影》的选材给予我们很大的借鉴意义,《背影》的选材是十分贴近生活的,送别是我们都曾有过的体验,父亲给孩子买东西,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文中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和我们的父亲又是何等相似。虽然时代相隔久远,但这平凡的一幕依然可以引起许多学生的共鸣——我们的父亲不都是这样吗?原来,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就这么简单。我们在写作中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能引起共鸣的材料,驾轻就熟地写作才更能使作品饱满情感。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作文中,大部分学生能选取熟悉的真实事例,如“父亲在我备战竞赛的夜晚,一直亮着他房子的灯”,“在水灾面前,父亲怎样保护我和家人”,“干农活时,父亲启发我做人的道理,鼓励我好好读书”……
二、结构的借鉴意义
《背影》中,作者把父子间深挚的感情凝聚在“背影”上。“背影”是文章的题目和重点,也是全文的线索。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全文四次提到“背影”,每次都有所不同。文章开头提出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题,引出下文)。高潮部分,作者抓住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做了详细描写,写出胖子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不容易,作者的感情也在此爆发,“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子分别,作者提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而在结尾,再现背影,“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呼应,抒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全文以“背影”贯穿全篇,父子之间的深情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在学生的作文中,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点题和首尾呼应是做得比较好的。如某同学的《我的母亲》,第一自然段“她,不似高山那样的严峻,不似湖水那样柔情。她,平凡又那么伟大,她就是我的母亲”。最后一个自然段“母亲虽然平凡,但在我的心中却是无人能及的。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还教会了我做人。我爱你,母亲”。
三、表现手法借鉴意义
(一)烘云托月的运用
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是那么高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与作者把父亲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中有很大关系。一个特定的时间——“冬天”、“祖母死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特定环境——“满院狼藉”、“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家中光景惨淡”;特定人物——“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而现在却是“差使交卸了”的父亲。“望父买橘”情节出现的时候,父亲这个形象马上高大了。我们的父母大多是农民,他们省吃俭用、早出晚归,有些甚至到外面打工,为了这个家,他们的白头发一下多了很多,皱纹也不留情地长满额头。他们的一切付出更应该是感人的。学习了《背影》后,我们更懂得烘托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学生修改过的作文中,我看到这样一小段话:“那天下午,太阳肆无忌惮地炙烤着大地,树上的蝉也因为太烦闷而不停地叫苦连天,让人听见又多了一份心烦。作业堆积得像一座小山,压得我心里很不舒服,很想找一个宣泄口。偏偏这时,耳边传来了爸妈在客厅看电视而发出的刺耳笑声。我的情绪一下子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地方……”
(二)详略得当的处理
《背影》中材料的详略安排同样值得学习,文章的详略安排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抓住关键情节详细描写,可以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中心思想。其他情节的略写能让文章的结构紧凑,人物形象更丰富。哪里是关键情节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整个事件中最精彩动人之处。《背影》中最精彩动人之处当然是“望父买橘”这部分,把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了大段篇幅对父亲的外貌、动作做了细致描写,几个动词“探”、“攀”、“缩”、“倾”让我们看到父亲买橘的艰辛,同时真切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其实父亲为爱子所做的何止是买橘子呢?课文还提到“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等事情,事无大小,父亲都亲力亲为,忙上忙下为我打点,我们看到父亲对儿子的细心照顾达到了极致。为了让文章的条理更清晰,中心更突出,作者做了略写的处理。但这些略写部分为丰富父亲高大的形象作出了不小贡献。学生构思文章也要学习这种方法,紧抓关键情节进行详细描写;略写部分,注重用简略的语言让文章情节更连贯,思路更清晰,人物形象更丰满。endprint
(三)清水芙蓉的表达
1.把握含情的白描
作者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我们在文中找不到“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字眼,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朴实的语言却饱含深情。如在南京,父亲本说好不送我,“再三嘱咐茶房”,但终究觉得“他们去不好”,而改变了注意。当时正是他们家最惨淡的时候,“父亲赋闲”,“祖母去世”,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此时此刻,重新获得经济来源成为父亲的当务之急,但始终不放心儿子,他去到车站为儿子“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做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文字虽然朴素,但这样一位将儿子照顾得细致入微的父亲正是用朴实行动感动了读者。
2.注重传情的细节
在“望父买橘”部分,作者用细节描写把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推向了高潮。父亲去买橘子前吩咐作者,“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对二十岁儿子的叮咛多么含有深情,就像照顾一个小宝宝一样细致。这一细节描写确实叫人感动,更叫人感动的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细节。“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着,缩,倾”这些动词无不在告诉我们,年老又肥胖的父亲为了买橘子付出了何等艰难。作者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样一个高大的背影何尝不是感动了无数读者呢?在某同学的作文里,笔者也看到了这样的句子:“为了照顾这个家,一天辛勤劳作后回到家,妈妈已经疲惫不堪,脸色是那么憔悴。这个衣服上、头发上还沾着一点泥土的中年女人,真的是爸爸口中‘人见人爱的校花吗?我轻轻走到妈妈的身边,慢慢地给她捶起背来。妈妈一下子愣住了,但很快给我一个甜蜜的笑容。我觉得妈妈笑得那么累,我似乎在笑容里真的看到了那个‘人见人爱的校花的光彩。”
在这次《背影》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阅读教学和写作紧密结合。学生对《背影》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学习对他们的日常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借鉴写作活动,反过来对加深理解课文中的父亲的情深也有较大帮助。写作方法的积累途径很多,但学习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对于阅读量极少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特色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法加以感知、积累,长此以往,于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梁颂华.浅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J].阅读与鉴赏,2011(09).
[2]熊炜炜.试论《背影》的思想内涵及语言艺术[J].芒种论坛,第435期.
[3]马利军.浅谈写作教学中的同步作文[J].教学方法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