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试题评析及来年备考策略

2014-09-17 00:01杨寿固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8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文言

杨寿固

一、试题评析

笔者对2014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有三点看法:

1. 选文平实浅易。

今年文言文测试材料选自《宋史·刘敞传》,稍有删节,与去年一样循规蹈矩地出自正史的人物传记,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赞颂传主的博学、明智、光明磊落、勤政为民的美好品质,延续了选文注重史传类、弘扬真善美的高考传统,依然保持广东自己的独立、保守路线。就整体而言,选文是一篇平实浅易的文言文,趣味浓厚,故事性强。从文章运用的词语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和次常用的词,非常用词出现较少;从文章的语法来看,主要是采用了判断句、否定句、疑问句、被动句等常见的文言句式,这些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没有太大的差异;从文章的风格来看,没有出现生僻难解的词语,也较少涉及典物、典章等方面的术语,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由此看来,具有鲜明教化功能的浅易而典范的人物传记,最有希望成为2015年乃至未来几年广东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

2. 题型稳中有变。

去年,广东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好评如潮。一是传统的断句题由主观题变为选择题,降低了断句的难度,提高得分率,又解除了评卷之苦;二是将翻译的句子由3句减至2句,把概括提取材料信息题由选择变成简答,在平稳基础上推陈出新。或许是这个原因,2014年广东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从题型设计到题目的编排,都基本沿袭去年风格,甚至连分值安排与分布也保持了稳定和连续。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文言虚词的考查,设题形式还是稳中有变,颇具创意。去年乃至广东高考独立命题以来,虚词专项考查的形式,无一不是给出八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而今年却是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以6个互不相同的虚词编成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下列句子方框中。从卷面上看,是提升了能力考查的层级,其实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利于今后文言文教学,值得赞赏。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广东高考破天荒地将材料信息提取题以笔答形式替代了单项、客观的选择,令人拍手叫好。尽管如此,今年该题还是略作微调,删去题干中“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提示语,放开了考生的答题空间,提高了试题的难度。这一变化,要求考生认知范围更广,能力水平更高,凸显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 答案对接课本。

教育部考试中心原负责人张伟明先生曾撰文《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文中明确指出:“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文言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考查文言知识不能扩展到课文以外,否则就是强人所难,测试的效果也不好。”从近几年的广东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取材在课外,知识在课内,答案对接课本,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题的最大的特点。譬如,今年广东卷第5题是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答案B,此句的“论”应为“评定”,跟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论”同义。A、C、D均正确,句中加点的词语“素、持、决”,都是课文涉及过的,相关的例句有:“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悖乱不可以持国”(《察 今》),“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狱中杂记》),其意义亦与课文相同,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语境而已。第6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用法的理解,这道题共三个例句,虽然全出于材料,但是考生若能熟习课文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高考这种把课内与课外的内容结合起来,测试学生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思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高三的文言文复习,必须立足课本。

二、备考对策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中国古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承载着我国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而,阅读和鉴赏文言文,无疑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也成就了文言文作为历年高考必考的重头戏。如何做好这一板块的复习备考?我不揣浅见,谈点看法。

(一)把握《考试说明》。

必须研读《考试说明》,把握方向。因为《考试说明》是《考试大纲》的细化,是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考试备考纲领性文件。阅读《考试说明》,必须全面把握,准确理解,尤其要注意命题原则、内容增删、考点分布、题型题例四个方面。明了高考文言文“考什么”“如何考”,备考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少走弯路,有的放矢,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

(二)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的吸纳、存储、提取和运用的能力。文言文经过长期的发展嬗变,业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立的知识架构,因而在复习备考中,如能分类排列,归纳综合,形成周密而条贯的知识系统,复习备考就会事半功倍。文言文知识包括下列项目:

1. 字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部分,熟记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了解一词多义,把握词类活用,注意古今异义。这些内容平时虽已习得,复习时犹须进一步系统化。至于文言虚词,尽管数量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的频率之高、语法功能之强,远胜于实词,故不可小觑。尤其是《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更需要辨明分类,记清用法,通晓古今,掌握规律。

2. 句式。《考试说明》中列出古汉语常见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复习的重点是:倒装句。因为其古今差异大,出现的频率高,倍受命题者青睐。考生欲要熟练掌握,就得鉴别比较,归纳总结,这样才会功到自然成。

除了标点断句外,修辞、篇章和文化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或许不会直接设题,但隐性的考查是肯定的,因此也应将它们纳入知识系统,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文言文知识网络。

(三)理清解题思路。endprint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一般由五至六道题组成一个题群。依次为:实词理解、虚词辨析、标点断句、作者观点评价、内容要点概括和句子翻译。尤其是近几年来,广东高考文言试题更重视透过语言形式来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考生务必娴熟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解题技巧,总结答题规律。下面具体谈谈文言文阅读技巧和高考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

1.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近几年广东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是人物传记,传主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阅读时,须首览全篇,整体驾驭,标出文中重要句子,圈出句中关键词语,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干了什么事,涉及到什么人。弄清这些头绪,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其次,还可以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借助题目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并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亦有助考生疏通文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 词语理解,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近年来,广东高考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越发重视考查在特定的语境中实词的含义。譬如2013年第5题C项“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中的“绳”字,题面释为“捆绑”,如果仅就这单一句子来看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下文来看就不妥了。由前文“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可见,在如何处理这数百个犯人的问题上,张咏与部属意见相左,前者只想轻罚后遣散,而部属则希望对他们绳之于法,以儆效尤。联系上下句,便可推断此处的“绳”应释为“用法律制裁”。所以词义理解,必须结合语境,就句意定词义。

3.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今年的文言文考查依旧沿袭去年的风格,将文言句子的翻译仍作单独设题。文言文翻译固然要恪守“信”、“达”、“雅”的原则,但作为高考,尤其要忠实原文,关注采分点,不添、不损、不漏,直译为主,“信”字当头,只有在直译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或难以生动、完美地展现原文语言风格的情况下再酌情“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调(调整)、换(替换)”,采用意译。重点的词语、特殊的句式,必须字字有着落、句句有交代,惟妙惟肖地完成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录,不要出现任何的遗漏。译文力求句顺文从,形神兼备。

4. 评价观点,披文入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纲明文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尽管这几年淡出了命题者的视线,但作为高考的常态题型,复习时仍不容忽视。如何解答此类题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作者的情感着手。因为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智慧的产物。而任何情感,无论是炽热奔放还是温婉含蓄,都是透过人物、事件、事理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所以沉浸其中,“沿陂讨源”,走进文本深处,审视作者对人与物、事与理的褒贬好恶,品味、涵咏和体悟潜藏在作品的内在情趣,就能“披文以入情”,触摸作者的心灵,正确地揣摩、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而选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城区教研室)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