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云
摘 要:现行的高中地理不仅理论性突出,而且实践性很强。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乡土地理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使高中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广泛运用乡土地理资源,特别是开发利用我们身边的有效资源,并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应用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29-2
一、学科教学案例
课堂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主要场所,课外资源也可以通过多渠道引进课堂。其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较为安全,其二可以提高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笔者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运用,充分体会到校外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实际运用与分析中获得。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对产生的疑问质疑,并寻求答案来解决它。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必修Ⅰ第四单元“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聚落形态”的教学中,利用镇江地形课程资源开展学科教学。
教师提供的情景材料:西津渡一组图片。
提问:镇江这个聚落的形成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齐声说:水上交通运输。
教师介绍:早在三国时期,京口就已成为当时江河交汇点上的商品集散中心和东西南北交通枢纽。清明一代,大运河南北畅通,镇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口岸,加上明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镇江的工商业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前,镇江一直是江南地区漕运、贡运的必经之地,是南北货集散地和长江中下游物资中转港。镇江正式开埠后,海关设立,外商洋行跟踵而至,国内各帮客商也纷纷来镇江设行交易。商旅往来频繁,镇江地区转运的货物日益增多,镇江成为更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在这种条件下镇江市的聚落形态会发展成为什么形态?
同学:条带状。
教师:这也是我国古代南方大多数城市聚落的形态,沿河设城的聚落多为条带状。
教师提供的材料:镇江市现在的城市发展状况。
提问:目前镇江的城市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镇江的城市形态逐渐向南扩展,因为陆路交通的发展。
通过本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以镇江市的发展过程为背景来认识镇江这个聚落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早期以水运为主的历史背景下,镇江的聚落形态为条带状,近现代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公路交通的发展,镇江市的聚落形态逐渐向星状方向发展。这些过程是我们同学平时不太接触的历史,本节课上提供了这样的背景,不仅仅增加了我们同学们对家乡发展过程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同学们为镇江市的规划提出自己的见解,拓展了他们的思考空间,这些案例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点,它们把课本上不为学生熟悉或者理解的例子转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这样,学生可以把身边的现象事物与学习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结合乡土案例教学,联系当地实际,让同学们在一个比较特定的熟悉的地理环境中分析、思考、判断、解决问题,使同学们认识到地理学习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会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问题时,还会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合镇江乡土地理资源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北固山的地貌与火山活动。
1.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知识联想、问题剖析、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方案设计,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引导、点拨、激励,适时指导、解读、分析。
2.分析结论
结论一:北固山整个岩石产生许多纵横交错的裂隙。在试剑石东面约10多米的岩壁上可以看到许多与“试剑石”相似的平直陡立的裂缝。据考察,这些裂缝同“试剑石”都是同期形成的,也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刘备与孙权游北固山劈石为誓的“试剑石”即为火山凝灰岩,其岩性坚硬,并非钢刀利剑能够劈开,而是凝灰岩的风化裂隙。凝灰岩为细粒的火山碎屑沉积物,由火山喷出的灰、砂胶结而成,岩石内之玻璃质碎屑为透明而略黄色或褐色,呈微小裂片或泡沫状小片;此外尚含有破碎的斑晶及固化的熔岩小块。其外貌疏松多孔,粗糙,有层理,为典型的火山喷出岩
结论二:在当年刘备孙权赛马奔驰的遛马涧,还可见到岩浆流动的痕迹及粗面斑岩的流纹状构造。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索、探求知识的空间,同时,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目前很多地方的乡土地理教学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操作方法可循。在这种情况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可作为乡土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和途径。同时,乡土地理教学又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和丰富的选题方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采用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从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设选修课程
1.选修课程计划
参加人员:高一对镇江地理感兴趣的同学endprint
课时计划:本次选修课共计6课时
2.课程内容
第一次:在我校实验楼四楼地理教室进行选修课开课仪式,之前请同学美工,做好课程宣传;课程介绍,包括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计划;课程学习组织:包括学员信息采集、任务选择,自由分组等。协商并制定学习要求和组织纪律。
第二次:各组上交收集到的有关镇江市的资料:气候、地形、土壤、生物、水文、人口、工业、农业、旅游、环境共10个问题。10个小组之间进行资料的汇报、交流,最后交由指定的同学进行汇总。
第三次:集中骑自行车到镇江规划馆,参观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镇江发展过程,目前的建设,今后的规划。观看图像、文字资料、视频等。在这里,对我们上次课中的汇总的资料注意进行对照并进行一定的修正。
第四次:根据第三次课上在镇江规划馆收集到的资料,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气候组提出了问题:镇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但我们在规划馆收集到的资料却是以东北为主,怎么回事?旅游组提出了问题:镇江的旅游资源丰富,典型代表为南山北水,但为什么镇江的旅游业发展的比周边城市都要差呢?……同学们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五、六次:组织同学们骑自行车去西津渡和金山湖进行考察参观。
第七、八次:积累前几次的课程学习,总结交流感受与收获,并以小组的形式,制作一期关于镇江风土风情的黑板报,并在学校展览。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积累相关的课程资料,听取专家的讲解。如对西津渡的实地考察,了解西津渡的历史、目前的格局、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对西津渡今后的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见解。在考察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地理考察材料,交流自己对其中某些地理现象的看法。在这些活动的组织进行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相互合作、共同确定活动实施方案,而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接触交流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并且在社会实地考察中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地理教学目标。
四、开发校本课程
笔者在我校高一年级开展了《镇江山水》的校本课程,为了开展这个课程,笔者同我校地理组的同仁们走遍了镇江市区的山山水水,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了这课程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把该课程设计为五个课时:“镇江的格局”、“镇江的山(上)”、“镇江的山(下)”、“镇江的水”、“镇江的展望”,包括探究活动、知识点讲述、阅读、问题思考等环节。
在进行校本课程时,笔者突出了探究活动这一环节,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要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和探究学习。在进行活动设计时,特别注意了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讨空间。试图改变那种“提供现成结论,帮助归纳规律”的做法,问题设计注意开放性,促进学生思考。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联系本地的乡土地理资源,使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应用乡土地理教材,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地理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对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从而达到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翠花.浅谈沧州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1(03).
[3]江容芳.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与反思——以“东江在博罗县城段水体污染的问题研究”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