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炜炜
[摘 要] 本文以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依托展开讨论,分析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当前农村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希望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 农村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数学课堂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融入小组合作中,意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但由于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缺失,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困难重重. 本文以本校八(1)班学生为例,分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农村学生的素质相对较低,学习自主性不够,主要表现为:课前少预习、课后少复习,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纪律性不强等. 这一系列问题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
1. 合作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倡导下,“合作学习”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课堂. 但不难发现,在“繁荣”的背后仍旧隐藏着不少的危机:合作目标、内容没有经过精心地设计;合作过程粗糙,课堂效果不明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等. 因此,不少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显得手忙脚乱. 问题讨论刚有点“眉目”就被教师仓促打断;题目无论难易,都被要求讨论;整个课堂忙乱却无所作为.
2. 随机分组,缺乏合作基础
教师往往以前、后两桌同学为一个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随机分组的方式不仅将学生禁锢在狭隘的空间内,且不合理的搭配方式很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被分配在同一组内,这样组与组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就会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随机组合的方式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特长,加上性格的矛盾、学习方法的矛盾,组内成员的合作基础就显得十分薄弱.
3. 分工不明,效率低下
责任不明确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 教师在提出学习任务之后,很多小组急于解决问题,自觉的组员就会马上提出想法、寻找答案;而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则心不在焉地坐在一旁,一声不响. 有的组员同时肩负多个任务,而有的组员则没有事情可做,干脆干自己的事;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卸责任,有的则趁机闲聊,最后互相“扯皮”. 分工不明的合作学习,最终会导致差生顺便“搭车”、优生辛勤“开车”的现象.
4. 纪律不强,学习目标模糊
学生自觉性差,常常将讨论、交流环节变成散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如随意地在教室里走动;尖叫声、嬉闹声……“声声入耳”等. 教师越来越难以控制课堂,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拖拉”等情况,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5. 评价不全,学生积极性不高
教师通常由小组展示来确定学生的整体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弊端.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如对于组内承担相当多任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绩应该比其他组员要高,那些“搭车”的学生本不应与组内学生享受同样高的分数,最后却“坐享其成”. 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极大地挫伤了那些积极表现的学生,也会给偷懒的学生留有侥幸的机会.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原因分析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后,问题层出不穷. 在将近一个月时间的探索以来,其原因也逐渐浮出“水面”.
1. 为“合作”而合作
由于缺乏精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设计,教师一味地追求合作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把握,最终使得合作形式僵硬、呆板. 另外,盲目的合作流于形式,对于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却“熟视无睹”,自顾自地照搬“合作”的外在形式,而没有真正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
2. 缺乏正确的合作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入,对于大部分农村教师和学生来说,都相当新颖. 面对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应,手忙脚乱是难免的. 由于对合作的环节和流程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计划,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顺其自然、讲到哪里算哪里”的情况. 学生也一头雾水,只能不明所以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讲到哪跟到哪.
3. 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不同学生之间的原有知识水平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课堂管理形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发挥,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被分配到实力比较薄弱的小组中,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被安排到“强大”的小组中,则极易被其他学生边缘化,即使有心参与到合作中,也因实力不足而无奈放弃.
4. 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建立在若干个学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树立合作意识对于取得团队的最终胜利非常重要. 但教师往往忽视了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协作程度以及默契程度,只着眼于学生解开了哪些数学题、掌握了哪些知识点. 合作习惯的缺失导致学生不善于倾听、理解、思考,组员双方往往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从而使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5. 没有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
结果性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不仅助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而且使学生热衷于千方百计地“走捷径”. 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个体从小组的整体中拎出来,不仅粉碎了小组合作的意义,而且会造成个别学生为追求自己的成绩而破坏整个小组合作的现象. 如有的学生急于表现自己,什么事情都抢在前头,要自己干;对于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相当不公平.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
面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个个“病症”,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及时抢救,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增强师生双方的合作意识endprint
(1)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小组自觉遵守纪律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明确纪律,如不准讨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 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应提出批评,或扣减该小组的纪律分,以示惩罚.
(2)团队意识
团队是由个体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成员的选择必须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一个学习小组内最好能够“互扶互助”,进行优势互补. 另外,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和形式与目标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竞争意识.
(3)角色意识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所承担的引导、指导角色. 其次,各个小组在分工时,必须合理划分责任,并且各司其职.
2. 强化合作技能,建立规范的合作流程
“依样画葫芦”,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成果是万万行不通的,只有建立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流程,才能科学、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1)锁定目标,制定合作计划
教师首先要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各个小组则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优势,锁定目标. 接着,各个小组要协商制定合作计划,分解任务并明确各成员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环节需要充分发挥组长的领导才能,以促进高效合作.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责任分工明确之后,小组成员各就各位,静下心来完成自己的分配任务,合作学习也暂时进入独立思考阶段.
(3)倾听讨论,分析问题
学生需要将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组内其他学生分享,通过共同探讨、相互启发的形式达到优化探究过程、完善答案的目的. 学生一方面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要敢于质疑,适时地进行补充. 对于尚有争议或能力范围以外的问题,可以进行整理和记录,也可以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小组.
(4)勇于展示,分享成果
交流、讨论过后,各组代表可以上台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轮番进行“刁难”,以检验该小组的学习成果是否如实.
3. 尊重学生能力的差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其也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一个桥梁.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得成功与否,需要将教师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从而实现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三维于一体.
组内学生互评是指根据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贡献程度按1~10分进行打分;自我评价是指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在小组内的表现情况以及满意程度按1~10分进行打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指学生对于教师设计的合作课堂以及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按1~10分进行打分. 三个分数相加,若大于等于20,则认为本次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较为成功;相反,则需根据存在的问题对课堂进行适当改善与调整.
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以及评价观六个方面. 其以目标的设计和确定为先导,以师生、生生的互动为动力,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教学主要形式,以生动的数学情境为切入点,以小组集体式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评价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领导意识为根本目的,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建构生态式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