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49-01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图画,辅之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音乐艺术的感染,使学生闻如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 师生在此情境中共同参与的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方式。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它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多媒体在情境教学中也有独到之处,能让情境教学锦上添花。
一、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气氛,创设意境。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调动起来,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月光曲》时,就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成名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钢琴声中展开想象,想象音乐营造的一种宁静、祥和的意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引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探究贝多芬是怎样创造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月光曲》的,使教学在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深入。这样一来,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加深了他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展示。如在上《鲸》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各种图片,让学生从中感受 鲸的体态和生活习性。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引起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如在教学老舍先生《养花》时,我让学生观察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盆栽花,让他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心灵 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样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感受养花的乐趣。
三、图文并茂,营造氛围
小学语文课本选材是广泛的,大部分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许多插图都包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创设情境,学生兴味盎然。当然有些课文的社会背景,离学生生活较远,单靠老师介绍,学生很难理解透彻,而且也提不起兴趣。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能克服课堂上的这些不利因素,它能使教学中无法表现出来的事物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特别是历史及国外风土人情了解的更具体。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考虑到学生阅历的局限,首先让学生观看首都亿万人民悼念总理的图片,并将其定格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画面上,学生们眼眶湿润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再声情并茂地朗读,“周总理,我们想念你。”一声声呼唤,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仿佛回到20多年前举国同悲的氛围中。这种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供背景,体会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再现视频,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对三国的人物、故事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可是仅仅四十分钟的课堂,怎么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展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课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将自己知道的,收集到的三国故事给同伴们,并加上自己的评议。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调动了他们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五、配乐朗读,融入情境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情感是火种,是导体,它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利用多媒体出示著名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穿插感人肺腑的配乐朗读。学生听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谁能不想吟诵 、、、 “同学们,把你们的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了对总理深情地呼唤。此时,学生们已经被深深地陶醉了,他们完全置身于此情此境,对总理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易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