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研究: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例*

2014-09-17 02:50刘睿智
关键词:双链碱基要素

刘睿智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日益加剧的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统计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8年,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1](P14-15)如何突破企业的成长困境、延长企业寿命成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重点。借助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化、生命科学理论的进展和基因的发现,人们对企业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者现在认为企业也同生命体一样存在基因结构,用基因理论可以更精确地解释企业的成长问题,因此企业基因理论开始成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并成为解决企业成长问题的关键线索。目前国内对于企业基因理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对企业基因模型的精细结构进行深入探索的阶段,并涌现出大量关于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的成果,这些模型的构建为人们认识企业生存的本质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视角,对企业基因模型的准确定位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存成果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同基因学派构建企业基因模型的核心观念存在差异;单纯从企业成长的某一个方面出发构造企业的基因模型无法涵盖影响企业成长的各种要素;模型的构建以理论分析为主而缺乏企业真实数据的支撑和实证检验的甄别。这些缺陷降低了现有企业基因模型对企业成长解释的说服力。因此,本文通过总结企业基因模型构建方面的文献并以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因模型构建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基因模型构建思路,以期推动国内企业基因理论研究向前发展。

一、国内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研究现状

结合企业仿生学和生物基因学两种学科的企业基因理论一经产生便得到了研究企业成长的学者的关注,在国外率先开始对企业基因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后,国内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对于企业基因理论的研究已由简单的概念借用进入到以企业基因模型构建为主的阶段,这代表了目前企业基因理论研究的前沿。

生物学中的基因是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DNA上具有遗传功能的单位,其本质是包含双链和四碱基的功能结构,同时又是指导生命体复制、遗传、变异的功能单位。与之类比,企业基因理论由Tichy定义后经过多位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多个理论学派。[2]目前国内对企业基因的模型的构建研究基本延续了惯例、能力要素、文化、心智模式等四个学派的观点,形成了多种企业基因模型构型。

(一)惯例学派的企业基因模型构建

惯例是企业的基因,即企业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性知识和能力。[3]国内学者在此观点下构建了多种基因模型,如李欲晓定义了文化—人力双链,以及制度、管理方式、技术、非人力资源作为四个配对碱基,属于典型的双链四碱基的基因结构。[4]有的学者构建的基因模型在典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产生了以信念、意识和资源、能力作为碱基对企业基因顺反子系统模型,[5-6]包含决策机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向和激励机制四要素的企业基因模型等。[7]

(二)能力要素学派的基因模型构建

能力要素学派的学者认为,基因是能力要素的组合,[8-9]能力要素决定企业价值,他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对企业成长起重要作用的独立因素,并基于各自认为企业经营当中其重要作用的不同要素构建不同的要素模型。[10-13]这些企业基因模型的构建突出了设计者、技术、制度、契约、组织架构、决策权、资本、劳动力、战略、网络关系等企业的能力要素,并且基本上都形成了双链四碱基结构,他们认为企业上述能力要素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突出了他们对于决定企业发展的是能力要素的观点。

(三)文化学派的基因模型构建

文化学派的研究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深藏在员工内心当中的理念,如同基因一样可以实现跨时间、跨区域的复制和遗传,于是将文化定义为企业的基因,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基因的理念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文化基因被认为是企业长寿的动力源,[14-15]是 一 种 长 期 积 淀 形 成 的 组 织 群 体 意识,[16](P101-106)[17]可 促 使 企 业 的自我修复,支配企 业的整体行动,具有可传承性的特点,[18]因此对文化基因的模型构建也体现了上述思路,碱基以及双链等基因要素以价值观、使命愿景、理念等为主要构成元素,甚至包括了和谐二链作为基因的双链。[19]

(四)心智模式学派的基因模型构建

“心智模式”学派认为,企业基因是一种思维定势,是个人对组织及周边环境的固定性看法或者企业的核心价值观,[20](P34-91)是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心智模式。企业自我经验的长期习得和对成功经验的模仿都会产生心智模式,[21-22]对企业的成长起重要作用,有人提出需预防心智模式“僵化”给企业带来的弊端,表明心智模式作为基因如果保持不变将会与外部环境脱节,从而阻碍企业成长,也具有基因遗传性和变异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对目前国内现有的企业基因理论方面文献的情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论文题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为“企业基因模型”、“企业生命模型”、“DNA模型”,包含这一类词汇的题目的论文有15篇。可见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的研究是重点,而且出现了多种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内容借鉴了生物学中的基因理论,但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初步理论分析和模型理论框架的质化构建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而在目前存在的研究成果当中,参考许德音等在分析文献过程当中对论文的分类发现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以概念型和描述型论文为主,[23]采用实证方法甄别企业基因模型的文献仅有两篇:例如颜爱民通过Delphi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寻找被调研企业的文化基因;周晖采用84家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来源,使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检验,并使用控制变量优化了实证结果。[24]通过总结发现,惯例学派、能力要素学派、文化学派、心智模式四个学派分别将可传承的行为模式和知识、企业内部的能力要素、企业文化、企业的心智模式看作企业基因,并依照这些要素基础构建各自的企业基因模型,突出了各个学派的核心观点,即何种要素能够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构建模型过程当中,这几种要素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可以得到传承,这符合基因概念的本源含义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这些要素分别代表了企业经营活动和成长过程的不同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能力、文化、组织、知识等要素都是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生命要素,从企业成长的内生机制来看,张玉明等经过实证检验认为,企业家素质、融资能力、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产品与市场、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内生成长机制,是企业成长的根本。[25](P160-171)因此,企业基因的结构模型应该能够涵盖影响企业成长的要素,这就令单纯将企业的某方面要素定义为企业基因的结论显得力不从心,如前文所述,企业内部的企业家、融资、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都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可以用许多具体指标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经过数据实证的支撑可以更加科学地反映企业某种要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企业基因结构体系,这样就可以克服由于单独将企业的某种要素扩大化并作为企业基因结构基础带来的完整性的丧失。

二、国内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研究的不足

从上述对国内关于企业基因研究成果的总结来看,目前基因理论研究的重点为企业基因模型构建,但现有文献对基因模型的构建却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这些不足也给出了今后进行企业基因理论研究的方向。

第一,缺乏科学地、完整地对基因本源模型的契合。生物学当中的基因结构、双链和四碱基的含义、碱基如何排列都有严格的界定。而经过上述总结可以认为,国内现有的关于企业基因研究的成果更加注重企业基因模型构建,学者在研究中根据自己对企业经营实质的理解构建企业基因模型,使得这些结论并非完全契合基因的概念,部分学者根据自己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和对企业经营实际的掌握对基因模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正;遵循双链四碱基结构的学者也在研究中根据自己的研究理论基础甄别出完全不同的双链和四碱基结构,不同基因模型之间区别显著,基因理论研究的结论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都使得企业基因模型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相互之间的矛盾性和难以融合性,每一种基因模型自成一种研究体系,而不同的模型之间的共同性又相对较少,影响了基因作为一种科学工具解释企业成长的效力。

第二,偏重概念性构建,缺乏实证的数据支撑。多数论文从理论层面上对企业基因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并参考生物基因的结构构建出企业的双链四碱基模型,而有些研究成果则在生物基因模型基础上进行创新,构造企业基因的异形结构(如三链四碱基等),呈现了极大的丰富性;但却缺乏对这些基因模型构建的实证验证。概念上的基因模型构建对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基因学作为一门精密学科,使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分析作为支撑才能够提高企业基因模型的可信度与科学性,采用实证检验甄别产生的模型也更加能够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若单纯根据典型企业的经营特点总结基因要素或基因模型,势必导致普适性较低的问题出现,从而降低了基因作为企业经营的内部控制、变异机制的本源的作用的科学指导意义。

第三,各基因学派之间观点存在较大差异,基因模型构建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学者对企业基因模型的构建多基于国外成型的基因学派,选择某一派别拓展自己的研究,目前存在的四个基因学派分别用惯例、文化、能力要素和心智模式四种主要理论框架构建自己的企业基因结构,因此构建的模型当中所涉及的基因要素也都会围绕着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或者核心理念。但是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成长过程当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生存,这些因素的影响强度不同,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且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企业基因要素的难识别性,从单一侧面对企业基因进行识别,可能会忽略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从而使这些框架指导企业对自身要素的调整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的基因框架的作用减弱。

三、企业基因模型构建新思路: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例

基于对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现有成果的总结和描述发现,目前对企业基因理论研究的主流是对企业基因模型的构建。国内学者对企业基因结构的探讨不断完善和深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基因结构模型,其中的基因要素也相当丰富,但总体而言并未形成权威性的或者较为一致的见解。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企业性质和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研究存在方法上的不足。文献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多为理论上的识别,缺乏实证检验,这使得研究结果的实际解释能力较弱。因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创新性中小企业为例,构建改进的企业基因模型。基本思路为:首先构建企业成长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综合运用各种实证方法揭示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即可认为是企业的基因要素,而通过这种数据分析界定产生的基因模型能够更好地契合企业的生存本质。

本文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例,创新型中小企业是企业当中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高风险性的企业种类,其各项生命指标相对一般企业来说更加具有可识别性。采用2007-2011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其基因要素及模型结构进行甄别,进而构建中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因结构模型。

(一)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要素池构建

创新型中小企业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具有生命力的复杂系统,它通过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成其新陈代谢过程,具有初创、成长、成熟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因此,从仿生的视角将创新型中小企业视为生命人,其所拥有的资源是生命力的基础,其成长是在大脑(企业家资源)的指挥下,在骨骼系统(组织资源)的支撑下,在血液循环(财力资源)和神经系统(人力资源)的配合下,通过新陈代谢(知识和技术资源)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企业家资源如同生命体的大脑功能,在企业成长过程当中,企业家素质影响企业决策水平,而决策往往决定着企业实际运行状态,结合企业家测量的相关研究,[26-27]主要选择企业家风险控制力、领导与协调能力、前瞻性与先动性、经营行为偏好、决策有效性作为企业家资源的测量指标;财力资源担当了企业的血液循环功能,这是企业新陈代谢的基础,没有“血液循环”的存在,企业将会很快死亡,现实中企业正常盈利却出现蓝字破产的案例屡见不鲜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结合财务资源的相关研究,[28-29]选择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作为测量指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扮演着神经系统的角色,人对于信息的传递最为敏感,而企业当中的决策上传下达也需要企业员工的理解和配合,从而保证企业的信息畅通,因此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30-31]选择管理活动人力总量、人才匹配性、科技人员数量、员工贡献能力、员工价值创造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源指标;知识和技术资源是实现企业生命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同化、异化作用的基础,技术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而知识则是依附于人和物之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集合,根据相关研究,采用企业研发强度、外部资助强度、人均工程师数量、技术人才贡献率、研发投入效率、企业产出水平、人均装备水平衡量企业的技术资源,而采用高管的知识水平、高管的社会经验、员工平均受教育水平等作为知识的测度指标;[32-33]组织资源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满足市场需要,合理配置、整合资源的能力集合,如同生物体的骨骼一样支撑着企业组织的发展和运转,并全面支撑企业的技术、资金、企业家等资源,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组织运作有效性、治理结构有效性、薪资体系合理性、管理控制有效性、市场控制体系合理性指标进行衡量。[34-35]

(二)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要素实证甄别

已有的研究经验表明,源自上市公司的样本可以保证所搜集到的数据满足统一的报告标准,并经过第三方的定期审计,这可保证样本数据更具有可靠性。[36]本文所使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样本均为参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以及符合创新型企业定义从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筛选得到,为了消除偶然因素影响,选择了所有样本公司2007—2011年五年间的数据①注释:我国创业板2009年正式开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以近四年为主,这是选择2007-2010四年为周期的原因之一。,并剔除严重亏损公司及特殊行业公司,所的样本数112家,所采用数据主要通过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年报或招股说明书中获取,部分数据直接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所选取的衡量企业成长的因素进行降维分类处理,从而得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因要素。经过数据分析,每个要素的KMO值均在0.7以上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sig.值为0.000,适宜使用因子分析得到结论。随后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将上述繁多的测量变量压缩为11个因子,大大缩减了因子的数量,且扩大了因子的内涵,提高了解释能力,但是11个因子距离四种基因碱基要素仍然有一定的距离,进而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降维,运用基于组间平均联接法(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组内平均联接法(Average Linkage Within Group)、质心联接法(Centroid Linkage)和 Ward连接法(Ward Linkage)距离计算的聚类显示的结果均有四类,这说明将企业基因要素划分为四类是适宜的,这表明本文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要素测量变量理论遴选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验证了已有企业基因结构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结构理论模型的合理性。最终得到四个碱基要素为技术、企业家、制度和产品,其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型中小企业碱基要素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模型构建

在对所有的影响企业成长的要素构建要素池以及甄别产生企业的基因要素后,需要对企业基因模型的构建进行理论分析,以确定碱基、双链,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根据实证结果归纳得到了企业基因模型的四个碱基要素,分别是企业家、制度、产品和技术,每一个要素都包含了丰富的指标,相比较简单地以四个基本指标为碱基要素而没有进一步对要素进行细分,更加能够体现对企业成长实质的全面把握,这样的实证甄别方法不会遗漏对企业成长起重要作用的要素。

其次,基因要素还包括双链结构,双链之间应具有协同性和互补性。通过对碱基要素的描述认为,企业基因结构当中串起四个碱基要素的两条链为知识和资本,他们是促使企业的基因要素组合在一起的主要力量,碱基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不同企业之间碱基排列不同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成长性的差异。知识是企业的资源,且知识资源一旦与物质资源结合就会形成物质财产,从而使得知识资源有了资本的属性,这就实现了知识和资本的互相转化,符合基因双链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技术、企业家、制度、产品既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同时也包含了企业的知识在里面,因此,知识和资本也满足双链因素所必备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即能够反映各基因要素的本质。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模型

(四)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的创新思路

企业基因理论来源于对生物学基因理论的借鉴,构建企业基因的模型已经成为国内基因研究的重点。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对于企业基因的研究尤其是基因模型构建方面存在不足,通过上文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基因模型的构建本文提出了一种构建企业基因模型的创新思路,以期为今后国内对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的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构建较为一致的企业基因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企业基因理论研究目前分为多个学派,每一个学派都根据自己对基因的理解总结了自己对企业基因的定义和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基因模型,使得企业基因在概念丰富的前提下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生物学当中基因的概念界定较为明确,是由双链四碱基形成的遗传物质,而企业基因的界定却出现了多种互相既有交集又彼此不同企业基因概念,例如惯例、文化、能力等,这些概念表面上独立,但内涵上有所交叉,使得人们难以辨明哪一种才能更好地贴合企业的成长实质。上述矛盾的研究现状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规范。

第二,构建影响企业成长的要素池。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简单的、线性的分析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对企业成长的分析,而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会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将这些要素识别出来,将会遗漏某些对企业成长其重要作用的环节,从而导致建立的企业基因模型不能涵盖企业成长的本质特征。构建要素池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将与企业成长相关的要素统统归纳进如要素池,以方便后期实证甄别,这些要素将被通过实证方法进行组合,并根据各自的含义构成不同的碱基要素以便形成企业的基因模型。

第三,使用实证方法甄别企业基因要素。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是通过绘制基因图谱,经过科学测绘得到的,体现了基因概念结构确定上的科学性。但目前在进行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的过程当中,从理论上直接建立概念模型,以及在对基因模型构造过程当中进行的突破式创新,都缺乏实证的支撑和要素的科学甄别。这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对实际企业数据的验证作用的重视,因为企业基因模型的构建目的在于引导企业成长,如果以企业实际数据作为依据则可以使模型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后续的研究应该重视对企业基因模型构建的实证检验,提高模型的针对性和普适性。

第四,对基因模型构建进行理论推演。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模型包含双链和四碱基结构,通过碱基排列和双链的互相转化作用构成了生物基因的复杂结构。而对于企业基因来说,利用隐喻的方法类比生物基因应该参照其规律构建自身的结构,重点用理论推断各个碱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碱基要素如何构成、构成什么碱基链,碱基构成的双链之间如何实现互相转化,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推导,才能够在甄别出碱基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基因模型。

[1]王小兰,赵弘.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Tichy Noel M.& Sherman Straford.Control Your Destiny or Someone Else Will[M].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3.

[3]郑燕,张术丹.基因重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科学与管理,2009,(1):34-38.

[4]李欲晓.企业的遗传基因及其基本结构探析[J].经济评论,2007,(2):128-134.

[5]许晓明,戴建华.企业基因的顺反子系统模型及其在企业蜕变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17-127.

[6]许晓明,戴建华.企业基因理论的演化及其顺反子系统新模型的构建[J].上海管理科学,2008,(2):86-90.

[7]刘晔,阎淑敏.企业能力的基因表达及其进化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07-411.

[8]王伟.基于企业基因重组理论的价值网络构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58-65.

[9]李云,揭筱纹.国有投资公司企业基因重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1):64-68.

[10]徐宏玲,颜安,潘旭,马胜.模块化组织与大型企业基因重组[J].中国工业经济,2005,(6):52-59.

[11]李贤柏.企业DNA理论模式的研究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1-85.

[12]薛晓芳,覃正.基于基因组方法的虚拟企业组织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0):153-168.

[13]丁慧平,傅俊元,罗斌.企业成长能力的演进机理[J].管理学报,2009,(5):615-621.

[14]姚进.长寿公司的基因自我修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8):11-12.

[15]颜爱民.企业文化基因及其识别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3):119-124.

[16]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企业价值观的整合观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7]田奋飞.企业DNA新探:形成、结构、传衍与变异[J].社会科学家,2009,(3):55-61.

[18]王丽娟.基于基因表达视角的企业文化[J].经济管理,2009,(5):103-108.

[19]李全喜,马晓苗,李坤.基于和谐理论的企业DNA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92-94.

[20]李钢.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1]赵春明.经验价值与企业基因再造[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12):8-22.

[22]刘普照.企业基因理论与国有企业效率[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55-56.

[23]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81.

[24]周晖,彭星闾.企业生命模型初探[J].中国软科学,2010,(10):110-115.

[25]张玉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6]Man,T.W.Y,Lau,T.&Chan,K.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3):123-142.

[27]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101-111.

[28]吴世农,李常青,余玮.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分析和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1999,(4):49-57.

[29]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146-150.

[30]张玉明,刘德胜.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82-89.

[31]张正堂,李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人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5,(4):101-105.

[32]Mansury,M.A.Innovation,Productivity and Growth in US Business Services:A Firm-Level Analysis[J].Technovation,2008,28(1-2):56-62.

[33]陈晓红,李喜华,曹裕.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91-98.

[34]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5]弋亚群,刘益,李垣.组织资源的协同机制及其效应分析[J].经济管理,2003,(16):12-16.

[36]Sher,P.J.,Yang,P.Y.The Effect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R&D Clustering on Firm Performance:The Evidence of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5,25(1):33-43.

猜你喜欢
双链碱基要素
昆虫共生细菌活体制造双链RNA
应用思维进阶构建模型 例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中国科学家创建出新型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
生命“字母表”迎来新成员
生命“字母表”迎来4名新成员
高职思政课“双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思政课“双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双层双链”结构研究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