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与对策研究*

2014-09-17 02:50王举颖
关键词:聚集区总部集群

王举颖 金 乐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

一、引言

总部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但总部经济集聚区在政府引导、市场协调、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均衡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总部经济集聚区定位不清晰,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资源分布、发展条件存在不均衡,过度注重政府作用而忽视市场功能的发挥,恶性竞争逐步升级。因此,发挥总部经济的集聚优势,依赖集聚区内企业间价值链互动与合作,获得更多的价值链高端价值,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的需求日益突出。

本文以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为研究核心,透彻剖析综合性和特色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机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价值,能够为我国大中型城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为政府各级领导在区域规划、建设、协同发展,管理过程中制定相关引导政策及法律法规提供决策参考,并保障相关制度供给与执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这对于推动城市总部经济集聚区整体发展以至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理论分析

20世纪80年代,国外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公司总部聚集问题。早期的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总部集聚这一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是总部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区域经济学为总部经济研究提供了集群视角,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给总部经济研究指明了新方向,组织结构行为学为总部经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总部经济与产业转型、分厂经济、城市发展的关系、总部经济衡量、企业总部选址等研究视角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但纵观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总部经济的概念、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分析等理论性研究,以及对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条件、作用、类型等相关问题分析;或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国内各地区城市及其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发展能力、经济贡献度等进行评价分析。对于如何发挥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协同作用以及发展模式等深层次问题的剖析鲜有涉及,应用协同进化理论对于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的专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并为实现企业间价值链高端协同提供了良好平台。[1](P52-89)总部经济集聚区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完善的专业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总部经济可持续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加快投资结构和布局调整步伐,为各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机遇。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承接国际产业高端环节的转移,提升城市经济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经济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提升城市现代国际化水平。因此,总部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2]

在产业链横向一体化、城市功能专业化和企业组织职能模块化的大背景下,总部经济集聚区是产业集群内企业组织职能的模块重构,形成企业高端职能模块的空间聚合。这一空间区域具有战略资源优势,集聚了各种价值链高端要素,使之成为企业决策、管理、研发等高端部门的聚集发展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形成反映了城市部门专业化到城市功能专业化的演变;即从某一个特定部门或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聚转变为具有相同功能的生产单位聚集在一起;越来越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总部聚集在大都市,实施生产功能的工厂聚集在小城市。总部经济的产业集聚实际上也反映了产业内纵向一体化向产业间横向一体化的转变,与之伴随的是组织单位空间区域的分离与集聚,从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企业组织职能的分工协作。[3]

三、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

国内外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叉,有些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点并不十分鲜明,根据产业的构成及其协同特征的不同,可将总部经济聚集区协同发展模式划分为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协同和特色性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协同。对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进行如下的梳理和归类(见表1)。[4]

表1 国内外部分典型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类型的划分

(一)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

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具有产业多元性、地域多核性和功能综合性等特征。聚集区内普遍具有几个甚至更多的支柱行业,同时还拥有众多的配套行业,形成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群簇。在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成长阶段,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为主,当进入成熟和调整阶段后,在产业融合与分化的巨大需求下,其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以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开始逐步替代制造业,并呈现出多样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成为这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导产业。[5]因此,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企业总部,不仅涉及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还聚集了一批大型制造业的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高端环节;不仅包含高度集中的金融、贸易、信息等商务办公活动,还附有高档商业、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区域内总部的类型较为齐全,包括战略决策、研发、营销等多种职能的企业总部,构成了城市的核心和超景观区域。

1、不同产业企业总部之间的协同发展。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不同产业间彼此存在较高的产业关联,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不同产业的企业总部间的业务往来也较为频繁。在发展中更容易形成合作和服务关系,产生并增强区域集聚效应,从而实现不同产业、不同企业总部的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共赢发展。在这类聚集区内选择主导产业要注重它和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要选取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关联性和产业链较长的一些产业作为聚集区的主导产业。同时,随着聚集区的发展,主导产业的更替也要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内在联系,注重与聚集区内基础产业的耦合,防止盲目追求高端产业。

2、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由于产业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其配套服务和配套功能的多元性、完整性和综合性。在聚集区内多个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各种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推动区域内会计、法律、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一般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是城市功能和总部功能组团式发展的结果,由于产业的多元性和区域内的多核性,也促使聚集区内部及周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逐步形成了满足聚集区内各种企业总部需求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协同发展的独特业态。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完善每个组团的配套功能,重点开发建设组团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搭建组团间的交通、信息纽带等配套设施,使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模式由同心圆式向多核的扇形模式转变。

(二)特色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

特色性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是指以知识经济为基础衍生的某种业态的空间聚集和产业群簇。聚集区内一般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总部高度聚集,如金融业、研发设计业、物流业等,主导产业较为单一且优势显著,并围绕该主导产业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现代服务业的集群。这种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总部类型可以是单一的研发、营销等,也可以是综合性总部。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几乎可以找到该特色产业除了生产制造环节之外产业链内的所有环节,尤其是价值链高端部分。[6]

1、同一产业链企业总部之间的协同发展。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形成以后,由于区内各个企业总部分属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其业务往来频繁,从而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松散联结的网络,大量企业总部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在业务上合作的不断深入,将有利于各种思想、技术、信息,甚至知识传播的加快,能够大大促进该特色产业多家企业的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聚集区创新氛围,并由此使区内企业总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一定的模仿和同构化,使聚集区的发展走向成熟和稳定。

2、旧产业的路径依赖与新产业培育的协同发展。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旧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陈旧、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甚至对其若干环节进行淘汰和转换。由于产业的相对单一性,在其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更替过程中,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往往会损失大量的财政税收,而新的产业环节的接续风险较大且短期内难以形成税源,从而使聚集区在转型期内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出现较大的下滑。因此,强化旧产业与新产业之间的协同,制定新的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以此作为序参量主宰集聚区产业的格局,尽可能平抑它的发展波动,从而避免两个产业子系统“齐步走”式的同步发展,使集聚区通过产业结构、功能和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和谐有序,保证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较为平稳地度过转型期。[7]

四、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显示:重点产业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制造业总部经济规模效益较为突出,服务业总部经济潜力较为明显。总部经济集聚区由混合产业为主开始向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加快向重点服务业聚集发展延伸,助推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因此,从政府、企业、中介协作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对策,打造和谐共生的营商、居住和人文环境,要求在强化企业总部间协同创新和协作体系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保障体制建设,营造良好宏观环境,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中介服务支持体系为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推动总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8-9]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根据总部企业不同性质、规模、贡献度,研究落实总部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在财税、资金、土地、价格、收费等方面对生产服务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给予支持,推动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鼓励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发展并重。对符合认定标准的总部企业,实行引进新设、经营贡献、做大做强等鼓励扶持政策。在土地、住房、融资,以及人员流动、子女入学、出入境审批等方面,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措施。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引导本地总部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延长总部产业链和税收链,促进总部企业税源筹划机制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生产要素,为总部经济制订扶持发展政策,提供公平制度环境,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促进总部经济和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二)坚持壮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

以加快总部企业发展壮大为主线,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在总量扩张中实现结构优化,通过做大调优推进总部税源建设,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投资趋势动态分析,研究利用产业优势吸引龙头型总部企业入驻,建立引进重点总部项目招商目录,推行总部经济招商责任分工与协调推进制度。发挥地方政府各部门的招商引导作用,加强对外联络和城市推介,提供总部定向招商项目信息。发挥各区市的招商主体作用,组织落实总部项目的引进和入驻条件。发挥整体招商平台作用,促进以总部企业为主导和影响的定向招商。推进总部经济城市群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对总部的吸引力,通过总部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拉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三)坚持大力引进与重点培育相结合

在区域资源、配套服务、区位选择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吸引更多内外资大企业总部入驻。拓展市场空间,推进本地企业和已落户企业向总部型企业过渡,留住本地企业总部,鼓励优势企业总部做强做大。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总部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资讯服务,建立总部企业参与政府重要决策咨询论证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机制。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配套支援服务。完善行政审批服务职能,将总部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列入地方政府绿色通道服务范围,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效率,支持和培育总部企业标志性产品形成著名区域品牌,提升总部企业及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整体形象和实力,增强对国内外相关大型企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

以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支柱行业为重点,通过示范带动、集聚发展等方式,强化企业总部间的分工协作、本地结网,重视相关产业的创新网络和产业配套系统的建立,努力形成各类企业总部密切配合、分工合理、有机协作的创新网络体系,率先在重点领域、重要集聚区(基地)、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形成集群环境配套的产业政策完善机制,集中必要的政策资源,使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集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促进产业集群及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形成优势特色行业率先发展,其他相关配套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五)坚持错位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

当一个区域经济圈内存在两个或多个可以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时,就要求各个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的时候根据自身特点错位发展,在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时更有针对性。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布局发展要求,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利用各类政策实施机遇,以各地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引导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实行错位发展,打破区域限制,构建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和创新能力的跨区域的产业集聚网络,着重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和关联效应优势、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强的企业总部进入,使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通过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使集群内的企业形成完整的“创新生物链”和“产业价值链”。避免城市间盲目竞争造成资源浪费,推动同等城市的错位发展与优势产业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走具有各自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道路。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朱传宝.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45-51.

[3]井然哲.基于自组织协同论的企业集群系统发展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35-142.

[4]蒋石梅,张爱国,孟宪礼等.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2):68-73.

[5]毛翔宇,高展,王振.基于总部经济的服务业集聚动力机制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13,(8):121-126.

[6]Suhomlinova.O .Toward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evolu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Joum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7):1537-1558.

[7]芦彩梅,梁嘉骅.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以中山小榄镇五金集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8):137-142.

[8]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性与科技管理.2012,(4):114-120.

[9]刘霞.产业集群协同演进研究——以温州鞋业集群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86-92.

猜你喜欢
聚集区总部集群
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叶卡捷琳堡RCC总部大楼
RAYDATA总部办公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