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
摘 要: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一个弊端,即唯教参是从,注重作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两部经典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分析探讨文本的丰富内涵,避免陷入单一化思考。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多元化解读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教学中存在一个不易被人察觉而又根深蒂固的弊端,就是对文本的解读遵从教参的单一说法,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即便“启发诱导”,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上,这种来自教参的单一解读,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极大地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纷繁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我尝试帮助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下面我结合高中教材中的几部经典作品,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元化解读。
鲁迅的作品意蕴丰富深沉,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探讨。关于鲁迅作品《祝福》的主题,历来教参都归结为以下两种:(1)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2)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很明显上述观点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透视《祝福》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这两个观点都是从主角祥林嫂入手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变换角度,从“我”入手探讨主题。“我”作为文本设置的叙述者,在《祝福》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受过开化的知识分子,“我”一开始就经历了一次来自祥林嫂的“拷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是有没有魂灵的?”面对这一难题,“我”陷入了窘境,无法做出肯定的答复,只能是模棱两可地回答“也许有罢”“然而也未必……”。传统教学中,“我”只是作为“祥林嫂被极度压迫”的佐证,成为控诉封建社会联合吃人事实的证据。我试图让学生分析“我”的独立存在意义,从“我”的角度得出更多不一样的见解:“我”保留了真诚与纯洁,具备新思想新文化,能够承担把新思想传播给大多数人的重要责任。但是,当祥林嫂把希望寄托在“识字的,又是出门人”的“我”身上,“我”对有无“魂灵”的问题“说不清”。新的启蒙思想在祥林嫂的几个问题下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这种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或多或少加速了祥林嫂在绝望中走向死亡……鲁迅以带有反讽意味的叙述启示读者:面对绝望的现实,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除了挺身反抗之外,别无其他途径,否则就会成为旧秩序的“共谋”。这是鲁迅在诸多作品中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的创作动机——反省革命的不彻底。这或许是小说要传达的主题之一。
鲁迅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揭露社会的弊端,更注重人性的剖析。在祥林嫂是否反抗的问题上,传统教学认为她逃出婆家,“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表现了她由衷的愤慨和反抗的决绝。赵国斌在《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一文中,通过对悲剧意义的分析,也肯定祥林嫂的反抗性:“如果否认了祥林嫂的反抗性,一个对封建礼教‘顺从和实行的农村女子的死,有什么值得我们悲痛呢?”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作为旧社会的一个普通妇女,祥林嫂也许并没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她之所以反抗婆婆的强制婚姻,也许只是受其内心夫权意识的影响,祥林嫂只是在族权与夫权的两难下做出了无可奈何的抉择,并非是自觉性的反抗。刘心武从人性的角度对《祝福》的主题做过全新诠释,他说:“我认为《祝福》最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反封建、‘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等层面上。《祝福》的深刻处在于表现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并沉痛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他人的倾诉,在相互承接倾诉中,逐步达到人类大同。”这些走出政治对鲁迅作品的多元解读,让我们倾听到了鲁迅真实绝望的叹息,于真实平凡中发现了鲁迅的伟大。
女性形象在孙犁的小说中占有突出地位,在高中选文《荷花淀》中,作者谱写了一曲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赞歌。她们识大体,顾大局,在参与战斗过程中自觉地认识和实现自身价值,具备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当时革命文学大环境下的文学形象共性,符合那个时代、人民对作家创作鼓舞人心、激起战斗热情和表现乐观精神的要求,但正如梁实秋说的“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这种从文学的自身规律立论肯定文学表现人性价值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意义的。从文学要表现丰富的人性这一角度出发,这些红色经典的解读或许不能完全表现小说给读者带来的全部意义。在她们积极形象的背后,我们也看到她们身上不和谐的音符,一方面,她们任劳任怨,操持家务,英勇无畏,协夫作战,另一方面,她们同样没有摆脱封建意识的伤害。当水生叮嘱“‘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泪答应了他”。这里,女人流泪答应以死守节,宁可失命,不可失贞,这里难免有封建社会为夫节烈,保持清白的传统妇德伦理观念嫌疑,当然也隐含为国节烈的民族大义和道德要素,后来妇女们在探夫路上与敌人遭遇而被追赶,她们首先想到的是“假如叫敌人追上就跳到水里去死吧”。节烈意识已经渗入到这些妇女的思想深处,并集体无意识地自觉履行。这种用男权思想作为背景和底色,内心深处仍渴望依附的女性形象是当代妇女无法认同的。
章熊先生曾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只有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质,最大限度地彰显文本的审美价值,才能使学生在求新、求异、求变的阅读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深化和拓展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晓红.《祝福》中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及其效果.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朱庆华.二律背反:礼教“吃人”的阴毒玄妙手段——再论《祝福》思想的精奥性.江西社会科学,2002(02).
[3]薛世昌.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再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5).
[4]何思玉.《荷花淀》的悖论.名作欣赏,2005(23).
[5]丁智才.革命话语这笔下的不同节烈观——《我在霞村的时候》与《荷花淀》的比较阅读.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