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的第一章第一节。作为“静电场”的第一节,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也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必须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节由电荷、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四个部分内容组成。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应是教师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以问题促进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
问题导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现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物理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节内容采用问题导学,以解决几个核心问题为主线,以子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以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问题导学时,问题的设置是关键。本节课一共提出6个主要问题。问题1:初中我们学过哪些与电荷有关的知识?问题2:摩擦为什么可以使物体带电?问题3:怎样判断塑料棒是否带电呢?问题4:正电荷是怎样带上的?问题5:为什么带电体靠近导体,指针张开,远离,指针又闭合呢?问题6:各种起电过程是否创造了电荷?
解决了这6个问题,基本上就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因此,问题的设置不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简单拼凑,也不应该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的提出应该紧扣学生的已有知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提问题要梯度恰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考,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2.做好实验,从直观现象到本质思考。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做好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初中学生对电荷已有接触,但了解不多,且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进入高中阶段,这部分内容增加了较为抽象的概念,如电荷量、元电荷。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荷,如何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电荷、理解起电的本质,是执教者不可回避也不能忽略的问题。验电器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的实验器材,验电器锡箔片或指针的张开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电荷的存在。如果能用好验电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荷,分析电荷的存在与转移,对学生理解起电本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自制教具,对验电器进行了改装,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实验,以期实现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达到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实践科学行为,获得科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展示魔球)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球,如图1,你想摸一摸吗?
学生活动:学生上讲台感受魔球,体验绚丽的弧光现象。
师:其实自然界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学生观看闪电视频。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又震撼的电现象呢?为了更多地了解电,也为了更好地利用电,今天我们进入物理学习的新篇章电学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魔球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观看视频体会静电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
(二)回顾初中已学知识
【问题1】初中我们学过哪些与电荷有关的知识?
学生回忆与电荷相关的知识,并回答交流。
生:(1)有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2)摩擦可以起电;
(3)尖端放电;
……
教师评价:同学们知识面很广,懂的很多。
(三)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摩擦起电,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冬天脱毛衣时有电火花……
教师评价:物理源于生活。
【问题2】摩擦为什么可以起电?它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他/她想到了从微观进行解释。
【PPT展示】摩擦起电微观示意动画,如图2。
师:你能以毛皮和橡胶棒摩擦为例说一说电子得失情况吗?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以毛皮和橡胶棒摩擦为例,目的在于及时应用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现象,加深对摩擦起电本质的理解。
师:如果用海绵和塑料棒摩擦,塑料棒会不会带电呢?
学生猜想:可能带电。
【问题3】怎样判断塑料棒是否带电?
学生思考,回答:(1)带电体会吸引轻小物体;(2)验电器。
【演示1】海绵摩擦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如验电羽、头发、泡沫屑等。
【PPT展示】动画:粘上泡沫屑的猫,如图3。
师:泡沫屑为什么会粘在猫身上?
【演示2】海绵摩擦塑料棒,与验电器接触使指针张开。
(设计意图:吸引轻小物体的演示和猫的动画,生动有趣,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材中出现了静电计,这里简要介绍静电计的结构,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不做过多阐述。)
2.接触起电。
师:在判断塑料棒是否带电的同时,我们发现验电器指针张开,说明什么?验电器上的电荷是怎样带上的?
学生思考:接触带电。
【PPT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电荷量会怎样分配,如图5?
学生思考、猜想、回答
教师揭示答案:“电荷均分”法则并补充说明;指出条件“完全相同的导体”。
师:接触起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
师: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电荷是怎样转移的呢?
【PPT展示】动画:金属导体内部特征,如图6。
师:观察这个动画,你认为金属中能自由移动的是什么?
【演示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接触验电器,使指针张开。
【问题4】你认为验电器的指针带什么电?正电荷是怎样带上去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3.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现象
师:如果不接触能否使验电器指针张开呢?
学生猜想。
【演示4】丝绸摩擦玻璃棒,靠近验电器金属小球,指针张开;远离,指针闭合,如图7。
【问题5】为什么会带电体靠近导体,指针张开,远离,指针又闭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PPT展示】动画重现并解释刚才的演示,引出静电感应现象。
师:如果这个演示实验中改用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电荷分布又是怎样的?你发现静电感应现象中电荷分布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该教学片段以问题设疑,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实验解疑,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画重现并解释问题的过程中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进行追问,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深度,引导学生明确两点: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金属中能自由移动的是电子。)
(2)感应起电
师:最终移走带电体,验电器指针闭合,即验电器并没有带上电荷,我们所指的带电是指带上净电荷,即剩余电荷(excess charge)。
【实验探究1】
提供器材:海绵、塑料棒,两个与验电器相连接的导体,如图8。
探究目标:设法让这两个导体都带上电荷。
请小组讨论,拿出方案,并给出具体操作步骤。
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交流,设计方案,拿出具体步骤,以小组为单位,派两位代表上讲台阐述方案,其中一个学生汇报方案,另一个学生演示操作步骤(至少两组)。
小组1:方案一——用海绵与塑料棒摩擦,把塑料棒分别与两个验电器接触。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方案可行吗?
采访一下这组同学代表,你们采用的是哪种带电方式?两个导体上所带电荷量相同吗?电性是否相同?还有其他方案吗?
小组1:方案二——用海绵与塑料棒摩擦,先把两个导体接触,把塑料棒与其中一个验电器接触。
师:这种带电方式,两个导体上所带电荷量相同吗?电性是否相同?还有其他方案吗?
小组2:先把两个导体接触,用海绵与塑料棒摩擦,把塑料棒靠近其中一个导体,分开两个导体。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方案可行吗?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两个导体上所带电荷量相同吗?电性是否相同?还有其他方案吗?
【PPT展示】动画重现、整理感应起电的方法和步骤。
如果先移走带电体,再分开两个导体,能成功吗?为什么?如果让两个带电导体再接触,将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两个导体所带电荷量有什么关系?
小结:你认为感应起电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该教学片段把教材上的实验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而且没有限定起电的方法,给了学生很大的设计空间。小组1提供了两个方案,都是摩擦起电,教师追问了两个导体上带电荷量的特点,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小组2提供的方案正是教师期望他们能设计出的感应起电方式。在这里顺利引出了感应起电的方式,实验之后的动画重现,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感应起电的方法和步骤,同时分析感应起电中电荷分布的特点。该处的探究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但是课堂实践表明,只要设置的铺垫合适,教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全超乎教师的预期。)
【实验探究2】
提供:海绵、塑料棒和一个与验电器相连接的导体,如图9。
探究目标:设法通过感应起电让这个导体带上电荷。
请小组讨论,拿出方案,并给出具体操作步骤。
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交流,设计方案,拿出具体步骤。
该环节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引导:现在缺少一个导体,能不能就地取材,寻找一个导体,完成感应起电?学生在教师启发之后很快想到人也是导体。
学生活动:继续思考、探究、讨论、交流,设计方案,拿出具体步骤,并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方案。
小组3:用海绵与塑料棒摩擦,把塑料棒靠近导体,用手触摸导体,移开手,再移走塑料棒。
(设计意图:实验探究2是感应起电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起到推动和深化学生的思考的作用,但是该环节对学生要求较高,根据不同的学情应做适当的调整。)
【PPT展示】以问题的形式总结三种起电方式
【问题6】
(1)各种起电过程是否创造了电荷?
(2)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是否有电荷消失?总量有无变化?
(3)物体显中性,是否是物体中没有电荷?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并过渡:其实无论哪一种起电方式都遵循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规律——电荷守恒定律。
(四)电荷守恒定律
【PPT展示】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学生朗读定律内容,熟悉电荷守恒定律。
类比:前面我们还学习了什么守恒定律?
教师补充:除了电荷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后面还将学习其他的守恒定律,守恒的思想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实例应用】教师展示起电机,并演示放电现象,如图10。
师:起电机就是起电方式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等量异种电荷会分别储存在两个瓶中,当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击穿空气,发生放电现象,与自然界中闪电的原理基本类似。
(五)元电荷
师:如果想知道起电机到底发了多少电,我们就要定量地描述电荷。
【PPT展示】请阅读教材《元电荷》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荷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数值是多少?由谁测得?
(3)电荷量与元电荷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学生活动:自学《元电荷》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该环节让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守恒定律、两种电荷、三种起电方式以及元电荷的概念。
(七)学以致用
思考1: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思考2:如图所示,带电小球A附近有用绝缘支架支撑着的金属导体B,当开关S1、S2断开时,导体B左端带有负电荷,右端带有正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闭合开关S1,则导体B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B.闭合开关S1,则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C.闭合开关S2,则导体B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D.闭合开关S2,则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设计意图: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上的两道补充练习让学生自主解决,巩固深化所学的重点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
学生朗读定律内容,熟悉电荷守恒定律。
类比:前面我们还学习了什么守恒定律?
教师补充:除了电荷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后面还将学习其他的守恒定律,守恒的思想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实例应用】教师展示起电机,并演示放电现象,如图10。
师:起电机就是起电方式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等量异种电荷会分别储存在两个瓶中,当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击穿空气,发生放电现象,与自然界中闪电的原理基本类似。
(五)元电荷
师:如果想知道起电机到底发了多少电,我们就要定量地描述电荷。
【PPT展示】请阅读教材《元电荷》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荷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数值是多少?由谁测得?
(3)电荷量与元电荷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学生活动:自学《元电荷》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该环节让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守恒定律、两种电荷、三种起电方式以及元电荷的概念。
(七)学以致用
思考1: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思考2:如图所示,带电小球A附近有用绝缘支架支撑着的金属导体B,当开关S1、S2断开时,导体B左端带有负电荷,右端带有正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闭合开关S1,则导体B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B.闭合开关S1,则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C.闭合开关S2,则导体B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D.闭合开关S2,则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设计意图: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上的两道补充练习让学生自主解决,巩固深化所学的重点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
学生朗读定律内容,熟悉电荷守恒定律。
类比:前面我们还学习了什么守恒定律?
教师补充:除了电荷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后面还将学习其他的守恒定律,守恒的思想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实例应用】教师展示起电机,并演示放电现象,如图10。
师:起电机就是起电方式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等量异种电荷会分别储存在两个瓶中,当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击穿空气,发生放电现象,与自然界中闪电的原理基本类似。
(五)元电荷
师:如果想知道起电机到底发了多少电,我们就要定量地描述电荷。
【PPT展示】请阅读教材《元电荷》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荷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数值是多少?由谁测得?
(3)电荷量与元电荷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学生活动:自学《元电荷》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该环节让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守恒定律、两种电荷、三种起电方式以及元电荷的概念。
(七)学以致用
思考1: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思考2:如图所示,带电小球A附近有用绝缘支架支撑着的金属导体B,当开关S1、S2断开时,导体B左端带有负电荷,右端带有正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闭合开关S1,则导体B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B.闭合开关S1,则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C.闭合开关S2,则导体B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D.闭合开关S2,则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设计意图: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上的两道补充练习让学生自主解决,巩固深化所学的重点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