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成智慧,理性生成课堂

2014-09-16 17:48陶兴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陶兴荣

摘 要:课堂生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资源,本文旨在探讨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如何智慧地把握生成性资源,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理性有效生成。

关键词:生成 信息技术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智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生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宝贵资源,如何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永恒考验。通过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生成。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作为一门正在成长中的学科,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未知与创造,新的方法、新的创意不断呈现,教学已由课前的完全预设逐步走向动态生成。然而学生的动态生成千变万化,并且良莠并存,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及时把握,分析鉴别,从而理性有效地生成课堂。

1 抓住契机,动态把握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开始。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个创新的想法,常常会将教师的预设打乱,影响到预设教学任务的完成。此时,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选择,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整,适时让新的问题成为课堂新的生长点。

教学案例: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Word中文字的替换,那么能不能在替换时同时进行一些特殊格式的设置呢?如何在替换文字的同时一并修改文字的字体和颜色呢?

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尝试在替换界面进行目标文字格式的设置:选择需要的字体和颜色等。然而此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生1:老师格式设置里有上标和下标,我想将二氧化碳替换成CO2?可为什么总是设置成CO2呢?

生2:老师以前教过我们用公式编辑器编辑数学公式,那假如要替换公式,如将替换成,该怎么替换呢?

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但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在学习替换的过程中,已经联想到了化学和数学的知识,并试图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这可是一个好的动态生成资源,决不能错过。

师: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关于在Word如何将目标内容替换成特殊字符甚至是图形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在替换界面中应用有关特殊字符的设置,并最终运用“剪贴板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师:假如将第一位同学的疑问改成:将CO2替换成CO2,除了运用刚才的方法外,你还能提出其他的解决思路吗?

反思:课堂教学的进行是非线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关注课堂的动态发展,当教学没有严格按预设进行,而产生了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情况,灵活做出选择。例如在本案例中,学生在学习替换时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提出了化学和数学课中特殊的表达式如何替换,使课堂形成了新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及时把握,深入探究,使学习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对于替换的理解和掌握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 分析鉴别,科学选择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提出的创意,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和鉴别。首先是看生成内容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要看生成内容是否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仅仅是少数学生的个例,在此基础上对生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教学案例:元旦汇演计分器——Excel函数应用。

师:电视直播类比赛中,选手的评分都是当场计算。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就要到了,请同学们用Excel设计一个评分器,当8位评委打完分后,能使用评分器尽快地计算出选手的得分,并对选手的成绩进行排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设计解决方案。

生:选手最终得分就是8位评委评分的平均分,可以使用average函数实现。然后运用排序方法对平均分进行排序,确定名次。

到了这一步,教师根据预设的方案已经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此时完成较快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路。

生1:老师,你的方法不科学,公平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像央视青歌赛和奥运体操类比赛中都是这样计分的。

生2:刚才设计的方案虽然能解决问题,但节目表演是按顺序一个个进行的,每表演完一个节目,名次会产生变化。如果每次都要通过排序确定已演节目的名次,操作太烦而且慢,能不能设计成自动动态生成,计分器一输入评分,名次就出来了?

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新的解决思路,而且一般的比赛计分也确实是这样处理的,这可是非常好的生成资源。但笔者在权衡之下,对于两位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一个舍弃,一个采用。思考过程如下:第一位学生提出的思路比教师预设的更科学,也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探索后完成任务(去除最高最低分方法如下:sum(*)-max(*)-min(*),*为数据范围)。第二位学生提出的思路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但要完成任务会涉及rank函数的运用。这对于本节课而言,是一个过于超前的任务,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在当堂完成也会碰到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只能舍弃,并改为拓展任务,供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进行思考。

反思: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课堂容量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生成内容的知识范围要进行合理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偏离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一样,有时学生提出的思路仅仅代表个性化的意见,不能代表全体学生,这时也必须有所选择,不能围着少数几个学生转,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学情。endprint

3 关注导向,有效把握生成

课堂教学有其要完成的整体目标,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进行整体的把握。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目标导向,生成的内容应是积极有意义的,有它的价值性,不能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像信息技术这样的新型学科,技术的日新月异往往会让大家对技术的价值与技术的道德产生不断的思考和审视,此时,更需要教师对教学生成内容的价值导向进行有效的把握。

教学案例:网络应用中的安全。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一个不久前发生的案例引入:宁夏14岁黑客网银盗款上万元,来分析网络安全如果不重视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

师:同学们,那我们要如何使我们安全的使用网络呢?下面……

正当教师逐个探究分析病毒防范、加密解密、安全密码等安全方法时,发生在学生中逐渐由细微到热烈的讨论打乱了教学节奏。及时了解下来,学生中有这样的几点讨论:

生1:我爸爸上次打开了一封带病毒的邮件后,整个计算机就崩溃了,后来计算机里存储的公司重要资料都没有了,太可怕了。

生2: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以后网银什么的,能不用就是不用。

生3:老师讲的几个方法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啊,反而使我更怕了。

学生的讨论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在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视网络安全为洪水猛兽,甚至连对正常的应用都有所顾忌,因噎废食,这可就背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了。笔者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进行分析:①安全是适度的,绝对的网络安全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防范。②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负责任的使用网络才是最重要的,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们养成一些安全使用网络的好习惯。③网络安全事件如果触犯了法律,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反思:信息技术是一门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学科,很多教学课题的价值都需要探讨和引导,如我们常说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就是在探讨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网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价值导向性,当出现无意义的或错误导向的生成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回到有效生成的道路上来。

总之,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使笔者有如下感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师生一起向求知方向挺进的奇妙旅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意外”,常常会有超出预设的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资源。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对多变复杂的生成情境进行科学把握,形成探究互动的良好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灵气,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理性而有效的生成。

(江苏省吴江盛泽中学,江苏 苏州215228)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