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4-09-16 17:43赵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应用探索支架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赵捷

摘 要: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广泛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也摸索出诸多教学模式和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以新颖的视角提出了教育者、学习者二者之间辩证关系,受此启发,支架式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以支架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 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为教师依托教材讲解、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学生演练、以考试模式评估学生掌握程度。很显然这属于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效率不高,而且学生照本宣科,缺乏知识点外延能力,学习兴趣淡漠,实践性和操作性极端低下。很多学生表示,如此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把以应用性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转化为微软操作系统的简单介绍,教师的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尴尬的有声版软件应用说明书。面对这种状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新教学法。

1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其自身能力和所需解决问题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被他命名为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不能消极地适应学生现有能力,而应该提高一步,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从现有水平迅速提高。

建构主义者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用建筑领域的脚手架作为形象比喻,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起框架概念,这种框架是为强化推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领会所必需的。那么,教学者事先将复杂的问题按层次加以分解,逐步将学习者的理解领会能力提高,进而迅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需从二者的整合角度出发,以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规律为立足点,在学生现有能力和信息技术课程要求能力之间构建支架,依靠具体操作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达到课标要求和实践要求的双能力。

2 关于支架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践中所产生的两种认知的探索

目前,支架式教学已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通过实践积累,支架式教学如何应用在具体的教学问题上逐渐产生了分歧,主要归纳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认知。

两种认知都主张测定学生目前所在具体发展区,对其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并随时评估学生的掌握能力,教师选择指导帮助的力度,直到学生学习能力实际加强才逐步退出指导和帮助。

两种认知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支架式教学属于一种教学模式,包含构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估五大程序步骤。既然是教学模式,就应该严格将上述程序步骤和具体教学内容、课标要求紧密结合,自动生成课堂教学流程。姑且将其称之为支架式教学模式派。

另一种观点认为,支架式教学仅仅是一种教育概念,那么只能看做是一种具体的教学理念,并不是模式化的东西。既然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完全应该在教学中提出直接的、更高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随时考核学生掌握程度,并不需要模式固化。姑且将其称之为传统与支架式教学结合派。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派的提出,彻底将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依托教材讲解、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演示、学生演练、以考试模式评估学生掌握程度的教学形式抛弃,严格遵循五大步骤的模式开展教学,从根本入手,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笔者以为,这两种思想的分歧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两种认知都属于科学、理性的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可对两者进行适度融合与调适。

3 对支架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所做的一些探索

笔者以为,现有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存在以掌握知识点为基础任务的概念驱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承担起能够满足学生应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实践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既然需要满足学生知识点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教育要求,就必须仔细分析考察具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运用的条件。高中信息技术科目专业性较强,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各知识点间既存在关联性又存在独立性,很难硬性提出任一堂课都普遍适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取共通之处,那么完全可以中和现有两种理念认知。根据实践,我们可以试图推出适合中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架式模块,下面提出一些具体策略。

3.1 科学构建框架模块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用也越加普遍,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广泛的接触信息技术,故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基础迥异。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构建框架模块之前从实际出发,既要围绕信息课程的课标要求,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例如,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看到高中学生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无非是开关机、打打字、看看快捷方式、安装软件之类的小儿科,毫无兴趣可言。其实不然,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最核心的基础,看似简单的背后却蕴藏着很多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外延知识。

作为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前要了解上述外延知识所占据的课时数,方可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学设计上既要有总体规划、统一的理论课程、多媒体制作课件和实际上机操作,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以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为依据的个体学习进度调整方案,为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搭建适合引发其学习兴趣的支架模块,有利于其向最邻近区间发展。建构支架模块的基础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结果。endprint

3.2 巧妙将学生引入情境模块

学习就是带着问题学,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情境模块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相结合无疑是最佳办法。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数据表格》时,教师不妨实现制作一些难度不一的样稿,然后发给学生,使其自己动手实现样稿的模式。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来授课,可以从最简单的课程表、值日表开始,然后慢慢上升为复杂的班费收支单,再到需要引入统计工具的考试成绩评估报表。在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就可以利用表格工具来计算平均分、总分、不同科目筛选等应用技巧。然后加深难度,将分数化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锻炼学生的电子表格函数计算能力。进而完成课标要求的知识点教学。只有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才会自发产生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自主地掌握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3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学生带入独立探索模块

这里所说的独立探索首先要求教师要明确给定概念的属性,按其属性的重要性依次排序。其次,要求教师合理地启发引导,演示要明晰,促使学生自己分析。再次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不断提示学生遵循概念框架逐步提升能力。最后要把握学生的掌握能力,逐渐放手,以达成无需教师指引,学生自主提升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图片处理与加工》时,教学的知识点是制图工具的使用,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照为基础背景素材,提出多张照片形成合影,进而改换明暗度合影,再进行更换世界著名景观背景合影,最后还可以提高难度,全体参与形成一张全班集体照。还可以尝试让大家一起为教师的肖像照片进行修改美化等活动。学生通常都会非常兴奋、积极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3.4 合理分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模块

这一阶段主要以小组为单位,那就兼顾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将好、中、差三等学生合理安排到一个小组,互相带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例如,在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时,完全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各自出品一个配音视频作品。大家轮流动手,每个环节的制作都要参与,以快带慢,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通过在课堂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对支架式教育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简单的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才是检验支架式教学在现阶段中国高中信息教学是否贴近的最佳方案。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参考文献:

[1]张兴.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月刊,200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探索支架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索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移动互联网与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接应用探索
微课在高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