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014-09-16 02:26杨雅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设疑导语语言

杨雅洁

摘要:课前导语用得好,能迅速唤起学生“注意”,有磁石般的引力。模式化的教学会酝酿学生的厌倦情绪,新颖的教法能使其兴趣高昂。因此,潜心设计教法,注重开导、传导、引导,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乐学、会学,才能共同创造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局面。

关键词:导语;设疑;激兴;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247-02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挚友,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这就是说,激发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用好导语,创设意境

课前导语好比歌唱家定调、小提琴上弦,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后边的“演奏”打好基础。新颖的导语能迅速唤起学生“注意”,有磁石般的引力。例如:抓住课文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创造性复述,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用故事导入能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致;富有哲理的启迪能引人深思,使其心理活动尽快集中到学习内容上,用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育诱导会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能“激”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其产生澎湃的学习热情。此外,结合政治形势、校内新风、学生动态导入新课都是激发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我在教《春》这篇抒情散文时,用诗文佳句引入新课,精心设计了如下导语:“记得南宋理学家朱熹写过这样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的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为读者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光。古代用‘彩笔描绘春景的名篇佳句可谓多矣!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都是绘春佳句。现代吟春诗文也屡见不鲜,然而最优美的是朱自清的《春》了。”这样创设意境,学生兴趣油然而生。

二、层层设疑,制造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用而生。凡是有趣的东西,更能引人的思维和联想。因此,精心设疑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关键。课堂设疑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1.粗读课文——感知内容阶段。“注意”的规律不仅用于起始,而且要贯穿课文的全过程。粗读阶段主要让学生感知教材,接受课文的初步感染。最好设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疑问,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很快进入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阶段。本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内容。粗读后学生思维最活跃之时可甩出设置在重点之外的疑题,唤起学生新的有意“注意”状态,使其顺着解决问题的途径认真而有所探求的细读课文,理清层次。然后读读议议,剖析点拨,步步拎清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理解的中级阶段。

3.精读课文——把握内容阶段。这阶段可以说是理解的深入。要用有深度的设疑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其再次进入有意“注意”状态,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地理解内容,把握难点、文体特点及写作特色,同时受到感情上的熏陶,进而产生兴趣。

4.质疑问题——个别突破阶段。教学中的疑不仅表现在教师善于设疑,更重要的是倡导学生质疑,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质疑是思维的综合阶段,既弥补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培养说话能力,检测理解文章深度,又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发积极思维,达到个别点的突破。这是学生热情最高涨的阶段。

以上几个阶段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构成层层设疑、环环紧扣的激兴过程。笔者对四阶段激兴方法数次实践,效果颇佳。以教学《背影》为例:粗读阶段先概括介绍文章在现代散文中的地位,引起兴趣和重视。只提一个似简单而非简单的问题:“你以为本文好在哪里?”学生兴致很高,立即进入有意注意状态。尽管议论时只能从某一方面谈粗浅体会,但对文章已有整体印象,课堂气氛活跃,趣在其中。粗读后讨论热情高涨时,立即甩出设置在重点之处的疑题: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音容笑貌,单写背影呢?特定环境指的是什么?学生带着悬念认真细读,文章重点轻松愉快地得以解决。特定环境的问题争论激烈,各抒己见,我从惨淡的家境导引至送行买橘子的场面,问题迎刃而解。进入精读阶段时先抛出设置在难点之处的问题,像投石子于水面,再激思维上的浪花。疑题是:“奔丧一事跟背影有什么关系?四次流泪各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奔丧的作用,可谓水到渠成。四次流泪的讨论与点拨把学生的感情一浪浪推向高峰,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一目了然。质疑阶段兴趣最浓,思维最活跃,讨论最热烈。理解不限于表面,而是深入探究,能提出“紫毛大衣”在文中的作用等关键问题,足见兴趣之高,钻研之深。教学实践证明:此种激兴法事半功倍。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还能使其作文受益。

三、语言多彩,方法多变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的语言也颇为重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语言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其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边听边琢磨语言中包含的意义和感情。相反,一个角度的句式,一个频率的语调,会使学生恹恹欲睡。因此说,教学中的语言是种艺术。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表达课文中的表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变换句式教学就能收到明显效果;或用陈述句、疑问句,或用祈使句,感叹句;或用单句,或用复句;或用主谓句,或用非主谓句;或用长句,或用短句。这样学生听得就有劲,入迷,四十五分钟就一晃而过,语调也要因文而宜,抑扬顿挫。总之,教学中切忌一个频率的“催眠曲”。方法的多变也是学生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模式化的教学会酝酿学生的厌倦情绪,新颖的教法能使其兴趣高昂。因此,潜心设计教法,注重开导、传导、引导,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乐学、会学,才能共同创造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局面。在教学中,可用讲读法,可用导读法;可用分析法,可用讨论法;可用典型引路法,可用比较法;可用欣赏法,可用品评法;还可以用直观法、复述法、评点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不同的体裁最好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总之,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篇篇文章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例如讲《寓言二则》时,则让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在笑声中把握寓意,浅显的文章还可以让学生代替老师讲解,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疑导语语言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导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