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014-09-16 23:42张子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张子俊

摘要:小学教学要推进素质教育,应该全面落实在各科教学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多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讲解课堂教学。毕竟是学生“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就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是为建构学生的主体服务的,学生主体的形式与发展又离不开教师主导的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主体作用;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22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如何教给学生知识”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应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学实践表明: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呢?

一、开放课堂结构,开发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把课本上的感知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不一定要求他们依照教师的方法,应该鼓励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的方法,表扬学生的创意,允许辩论的存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不是十分准确,也要让学生敢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尝试,从尝试和发现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体验成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比如,我在执教《相交与垂直》一课时,讲解并示范了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把其中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完全重合,使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讲解完后,学生在练习本上很认真地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在巡视时发现了一小部分同学对找出三尺上的直角,再用其中的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有点困难。突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更简便准确地画出垂线。”同学们都有些惊讶,教室里一片寂静,看见同学们都望着他,他变得有些紧张,我朝他点点头鼓励地说:“你能谈一谈你的想法吗?”他指着直尺说:“我用直尺上表示刻度的较长的线段,与已知直线完全重合,直尺有刻度的一边经过已知点,沿着直尺画下来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同学们听后半信半疑,我让他们照这种方法试一试。学生试后纷纷发言:“真奇怪!直尺也能用。”“是啊!我刚才还找不着三角尺的直角边呢,用这种方法好多了。”也有同学表示疑问:“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垂线会与已知直线垂直吗?”此时,我把问题转换还给学生:“是啊,这问题提得好,那么怎样验证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是否是已知直线的垂线呢?”这虽然也是利用直角(刻度线与直尺的长边垂直形成直角)来画垂线,学生虽然还不能一下子明白这一关系,但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复习了新知识,又学会了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尊重。同时,学生善于发言、勇于尝试的精神亦是更加可贵的。由于课堂上的开放与鼓励,学生经常在同一道题上出现一题多解,而且不断体验在学习中刻苦钻研的喜悦,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二、注重动手操作,形成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学习规律的集中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思维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开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亲身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曲折生动的思维过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听、讲抽象的算理一定会感到枯燥无味。可让学生操作:拿出6个圆片,每2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摆出列式6÷2

再用7个圆片,每2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摆出:……

分成3份后还余1个,算式7÷2=3……1。都是2个分1份,分成3份,分法相同,除法的意义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刚好分完,后者余一个,不够再分一份。在计算方法上都是用乘法口诀求商,一个正好是3个2,一个是3个2比7小,余1。通过比较,找出了特征:余下的数不够再分一份,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因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种探究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的认识,通过比较、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有序的思维能力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开发学生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要重视对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学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的尝试,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可先让全班学生拿出事先用纸板做成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到圆柱桶中,通过学生亲自尝试得知“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通过这样的认识,学生就会理解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并通过其学习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就能推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完“圆锥的体积”后,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回答:“我学到了:1.如何求圆锥的体积;2.用实验的方法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3.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4.利用圆锥的体积可以解答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提高了学生基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中要创设―些探索性题目,题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促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脑思考,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如教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拿出一块不规则橡皮泥,要学生计算它的体积。让学生讨论,学生由于定势思维的影响,有的学生要把橡皮泥切成一个个小长方体,再计算。教师肯定,从道理上讲可以而且也一定能计算,就是太复杂,有没有别的方法?有些学生提出捏成一个长方体。教师肯定,把不规则的橡皮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教师再出示一块不规则的铁块,求这块铁块的体积,这块铁块不容易切开,又没有高炉把它铸造怎么办?学生热烈讨论出把铁块放到水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教师通过层层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充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自主性,注重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课堂活动的支点,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导之得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符传勇.小学教学参考[N].2007-08-25.

[2]龚朱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J].2011,(03).

作者简介:福建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会员、小学高级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