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辉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成就了世界各国的国际化发展,而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及中学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国际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意识教育不仅是历史演变的必然需求,也是世界历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关键词:中学历史;国际意识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220-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也密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球是在“越变越小”,因此有了“地球村”的这一说法。而《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1],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国际意识的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历史演变发展的需求,也是世界各国历史课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提升国际意识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后,对于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这块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绩并开始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国际意识教育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各行各业面临的挑战、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挑战的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改革与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在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也趋向于重视历史学给学生带来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加强了学生的国际意识。[2]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此外,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于区分旧时期的应试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纠正的是过去的历史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将历史教育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无一不是让学生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些条件也证明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之上,从而更加精确地阐述了在新时代的情况下从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进程中,早期的课程设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偏差。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初中中学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强调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由阶级斗争而形成的。这时的世界史内容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意识,为的是要与帝国主义划清界限,导致学生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缺乏了全面客观的了解。那一时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具有极大的意义,但也同时片面理解了国际意识,与真正的国际意识还未能接轨。到了60年代后期,对于历史课程的内容出现了极左思想,导致了中学历史课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花”的狭隘排外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世界逐渐融为一体,因此必须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解。随后中学历史教育的课程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认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里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成就,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这时在中学历史中的世界史部分对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加客观的评论。学生在后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上更多的是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形成了逐步面向世界、未来的意识。
二、国际意识教育推动了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
课程专家叶澜曾经说过“21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千百万教师天天进行着的教学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在历史课程中,实现国际意识教育这一目标必须要从教学出发。
每每问起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读书死记硬背”、“做题千锤百炼”为主。由此看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是单一的,守旧的,也很容易看出学生缺少自主的发现、了解问题本质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老师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前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等都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在现今的21世纪,过去的备课式教学已被教学设计的理念所代替。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前拟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的结构、内容、节奏以及最终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设计。因此,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设计都必须以国际意识教育为目标,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体化国际意识。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等,都要具体的按新课标分为不同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例如凡是课程内容的表述中出现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字眼,就为运用的层次。如上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时候,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古今中外,通过二战胜利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理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正义、合理性,体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等,让学生在中学历史教学阶段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第二、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教改后的历史课程教学注重的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凸显了历史的学习是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探索性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的看问题、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学习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其兴趣相关的课程内容。教改后的教学目标从以前的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变成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差距,以及学生的个人情感准备等,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枯燥的理论原理及概念,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国际意识教育丰富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来源
在校本教学提出以后,不同学校在不同的条件下,按照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更加丰富的有特色的课程目标、内容体系,也提供了课堂外的选修、课外时间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有一部分的学校还纷纷开展一些主题日的活动,在特殊的日子里开展特殊的教学活动、举办重大历史的讲座等,形式多样,让学生用生活化的方式来记忆历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等。另外,学生们通过学习的内容从身边出发,从校园出发,了解校园历史,提高校园文化。例如在某学校在对学校建校以来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每年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现校园的风采。因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还包括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学生在校园中成长,校园文化起到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今,我们早已踏进了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是个开放性的无国界的小世界,在这个更加便捷的国际交流平台上,只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便能促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
总之,国际意识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成绩是显著的。理想的美好铸就了我们为其努力在不断改革的路上发展,中学历史的教学促进了国际意识教育的发展,国际意识教育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构建我们的和谐美好世界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素倪.国际理解教育初中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