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一种教学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将形成性评价恰当地应用到《土壤地理学》教学中,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阐述了形成性评价在《土壤地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土壤地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58-02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地理学与土壤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1]。《土壤地理学》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课堂教学抽象、枯燥,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此,笔者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程教学,探索其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1967年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Scriven)首次提出并相对于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的一种新型评价类型,它是通过诊断教育计划或教育方案、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2]。自从形成性评价提出以后,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其对课程教学的影响[3]。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比较广泛,但在大学课程《土壤地理学》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笔者从事大学《土壤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深感“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之弊端,因而借鉴形成性评价的现有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尝试在《土壤地理学》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以利于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形成性评价在《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实施评价之前,要先把课程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对评价的要求及内容有所了解,并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评价与被评价的状态中,从而注意到自己各个方面的表现。笔者根据《土壤地理学》的课程特点,重点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做好课堂教学纪录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教师或课代表以观察、记录、抽查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土壤地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根据表现给予相应定性或定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纪律、内容掌握情况及其讨论、问题的回答、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学互动及其他表现等方面。
1.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仅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在《土壤地理学》课堂教学中还要选择恰当的发问点,提出一些发散思维的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如白浆土的淋溶层和灰化土的淋溶层的异同。黄棕壤没有钙积,而黄褐土有,为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教师或课代表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纪录、分析和评价。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者进行课程专题讨论,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判断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情况。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可以针对问题的漏洞进行补充说明,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纪录、分析和评价。
3.学生多媒体演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在讲台上演讲为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演讲的机会甚少,因此,可以采取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多媒体演讲,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笔者把《土壤地理学》中一些相对容易的内容如“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成土因素学说由来及发展”等设为专题,并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组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演讲课件。每组可以推荐一位同学或者轮流上讲台演讲专题内容,教师此时扮演学生角色,认真听讲、提问和纪录。演讲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演讲课件制作情况、演讲内容以及学生演讲的语言表达、举止形象等方面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纪录、分析和评价。
(二)增强阶段性测验,调整教学进度。
通过阶段性测验来评价教学状况是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对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和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阶段性测验主要包括课堂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和网络测验。笔者在每堂课上根据所讲内容出适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学期进行一半时,强化期中测验,考察学生在该阶段的课程知识学习情况;随着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测验越来越流行。《土壤地理学》2009年被评为我校的精品课程,笔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制作了《土壤地理学》网络课件,网址为:http://202.194.188.3:8080/skills/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941822,强化了章节的复习题,让学生在网上浏览课件、网上测试等,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反馈、评价、考核和鼓励,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三)突出课程特点,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档案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评价”,是以档案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档案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学习作品的汇集。根据《土壤地理学》的课程特点,档案袋中存放了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单、自我评价表、教师与同学评价表、实验或野外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及科研项目参与情况表等。
二、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虽然在《土壤地理学》教学上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形成性评价的信度问题。信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互评时所遵循的评价标准不一致。教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外貌、性别、交际能力、与教师关系的亲疏等非评价因素影响判断,评价中难免带有个人偏见。当然学生在自评或互评中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2.评价信息反馈不及时问题。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贯穿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利于学生发展进步的评价,必然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评价活动并做出有效反馈,并且评价活动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的评价信息反馈会受时间精力、反馈途径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从而降低了反馈的有效性。
3.实效性问题。最后是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用课堂整体教学课时的比例,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实际效果,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要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实效性。
三、结语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实施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提出既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飞跃。《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上应用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于培养新时期土壤地理学相关专业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鹤健,陈健飞,陈松林,等.土壤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熊阳,来平凡.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9,25(6):31-34.
[3]张蓉.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2):101-105.
基金项目:本文受曲阜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形成性评价在《土壤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G-ZZ1201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荆延德(1970-),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教学工作及土水环境污染与资源再生的科研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