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德育培养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孝道教育已成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小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美德,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意义和作用非同寻常。
关键词:德育;孝道教育;品行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75-02]
百善孝为先。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然而,孝道文化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今天却逐渐衰退。在小学生身上的表现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亲情淡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及父母及家人、长辈的艰辛,“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满意”等等。学生德育培养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孝道教育已成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小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美德,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意义和作用非同寻常。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我在实践中也有所感悟,总结为“知孝感恩,践行端品”。
一、以知孝为突破口,树立正确的孝道意识
知是行的基础。要使学生有孝的行为,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孝,怎样才是孝。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孝道文化(如孝的概念、孝的传承等)深刻剖析,可让学生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优秀古诗文》等优秀孝道经典深入理解,结合经典中的故事体会孝,了解孝行。教师在讲授经典的过程中,要始终融继承和发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于其中。在诵读中有针对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孝道文化以时代精神,提倡新时期孝道精神,树立正确的孝道意识。比如,古有二十四孝,要正确区分哪些行孝已经与现代文明、现代法律和时代发展不符,教师在激发学生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鼓励学生有想象力、有创造力地制定新二十四孝游戏规则。当他们对正确的孝道行为具有分辨能力时,就会逐渐学会尊长爱老,与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如何相处了。
二、以感恩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孝道情感
乌鸦反哺,小羊跪乳,吃水不忘挖井人,必须是铭记一生的感恩箴言。小学生习惯接受长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很难理解父母与自己亲密感情的内在关系,也很少懂得关怀和感恩父母,更不懂得去爱别人。因此,我们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孝心,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做人,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1.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我们设计了了解父母的艰辛、老师的关爱、同学和朋友间的互相帮助等环节,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友爱。让学生谈帮父母做家务、帮老师工作、帮助同学后的感受,再一次体会他们的辛苦,使学生在具体事例中知道,你不仅仅要享受爱,更要去学会爱。
2.学唱感恩歌曲,撰写感恩诗文,编导感恩情景剧、三句半等。如《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曲,在歌声中理解“感恩”,学会感恩。知道“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真诚地关爱别人。充分发挥并调动个别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励他们创作感恩诗文,自编自导情景短剧,要让学生知道,戏如人生,孝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孝花,让孝花精神陶冶我们的心灵,美德文明时时会在我们身边。
3.以家长会为契机,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对孩子如何正确疼爱。清代黄宗羲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在溺爱过度但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所谓正人先正己,只有正确地树立榜样和标杆,正确地自我评价,才会正确地影响孩子,达到育人之目标。也只有这样,一些在校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的“贫孝”状况才会减少,才不会出现令人担忧的局面。我们要求家长不要溺爱孩子,溺爱就是害的道理不言自明。要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父母的体能劳动,在劳动中了解感受父母的艰辛,这样才会使孩子对父母的艰辛生发感激和敬重,才会有一份真诚的孝心。
4.学校教育要注重实践。学校从上到下,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树立长效机制,齐心协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雷锋宣传月活动、敬老院爱心行动、我是环保小护士、校园手牵手、非常孝﹢七、我是好人等等冠名活动,在每一个活动中教育学生实施帮扶、捐助、献爱心行动,每一个细节都要在孩子的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的同时,教育学生友爱相处,互相帮助。只有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才会在获得一份真正的心灵愉悦的同时,理解到不能抱有理所当然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帮助的道理,要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恩之心。这里不得不赘言,那就是学校要常抓不懈,坚持不懈,一切流于形式的行为终将失败,往往有些时候,想法是好的,但是做起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关键还是一个态度和责任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只有常态化的行孝教育,没有短视的孝道鼓吹。孝道跟上了,学生的心灵自然也就美丽起来了,他们的果敢和担当精神自然也就提升了。
久而久之,学生们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的过程中,孝道情感变得细腻和丰富,孝道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充,对孝道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三、以行动为深化源,养成良好的孝道品行
树立了正确的孝道意识,理解了孝道的美好品德,心中存有了感恩之心,就要教育学生将孝付诸于实际生活之中,这样会大大提高孝道的教育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关心最能表达孝心。因此,对孝心的培养也应从细微处入手。如:在家为父母倒上一杯水,给父母捶一次背,让疲惫的父母欣赏一段音乐,好吃的东西请父母先尝;在学校主动打扫卫生,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同学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在社会上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等。点滴小事既比较可行,又可以持之以恒,还容易养成习惯。当孩子们对父母、对师长表达了孝心,作为长辈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孝心的表达非常值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感一次次的表达孝心,那么,离这一传统美德的最终养成已经为期不远了。
学习,才懂了;懂了,才会努力去做;做了,才会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孝心在爱心的驱使下,一定会慢慢的养成,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作者简介:张晶(1971-),女,吉林永吉人,现供职吉林省永吉县一拉溪镇中心小学德育处,任德育校长,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