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014-09-16 21:30刘传雷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专业化辅导员

刘传雷

摘要:提高待遇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增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动力,完善辅导员准入制度健全岗位选拨体制,制订辅导员专业标准健全岗位管理体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52-03

高校辅导员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和抓手,需要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既需要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主观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等外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

一、激活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1.提高待遇,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制约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经济收入;二是社会地位。“作为现代教师,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很多时候,教师面对的不是能否胜任工作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认同所产生的工作态度问题。”[1]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促进他们专业自主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第一,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经济待遇,切实改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地位。由于高校辅导员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待遇,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第二,尊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观现实,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他们以足够的照顾。通过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适时予以奖励,使高校辅导员成为真正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能够让更多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愿意长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

2.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增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同样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管理部门要主动帮助那些愿意长期从事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确立专业发展目标,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个特定的工作内容作为自己今后专业发展的方向。其次,从制度上为愿意长期从事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搭建专业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够“留下来”并“留得住”,鼓励和支持他们攻读相关学位或接受专业化培训,让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能够发展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二、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有效约束机制

1.完善辅导员准入制度,健全岗位选拨体制。高校选拔辅导员必须根据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学生工作的需要,制定出所需辅导员的总体人数和群体结构,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对此,在辅导员选拔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这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能够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在美国大学中,有一大批专业人员选择辅导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追求。在香港高校中,从事学生工作的职员大多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均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2]合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严格的辅导员“入职”和聘用制度,通过提高辅导员的准入标准,尽可能地从研究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中选拔专业人员,严把辅导员“入口”关,才能不断提高我国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加快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2.制订辅导员专业标准,健全岗位管理体制。“专业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制度。”[3]随着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日益深入,辅导员队伍建设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尽快制订出辅导员专业标准,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约束机制,其势在必行。①制定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既是评判辅导员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有效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质量的前提。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标准,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标准化的工作制度设计,用来明确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空间和工作绩效。鉴于此,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制订,要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空间和工作绩效等具体情况展开。在工作内容上,要仅仅围绕“以学生发展指导为根本”,使辅导员工作真正实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打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学能力、自强精神和综合素质;在工作方式上,开展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工作的实务探讨、理论研究、专题讲座、拓展训练、参观考察、课题研究;在工作空间方面,打破传统思维,将辅导员工作空间全方位覆盖到班级、寝室、校园及网络系统;在工作绩效考察方面,通过全方位的学生满意度评价、学校主管部门评价、学院学生工作组评价、岗位技能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和辅导员工作述职等环节,考察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标准化进程。②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辅导员应走专门化的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工作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辅导员队伍的“非专业化”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仅仅抓住制度建设这一关键,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第一,形成开放的公平竞争选拔机制。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从根本上实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优化,就需要建立公平竞争的辅导员选拔机制,通过严格的任职标准和选拔任用,培育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职业环境,才能使辅导员成为令人羡慕而又难以进入的职业。“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照‘按需设编、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原则,全面实施‘择优聘用,双向选择的措施,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绩定奖、绩优奖优的岗位分配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以此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4]第二,形成严格的考核机制。针对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建立严格的激励与退出并举的管理约束机制,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绩效与严格的奖惩机制结合起来。如,对日常工作中做出贡献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那些因工作消极或不合格、不适合做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根据管理部门所收集的由院(系)、教师、学生等层面提供的辅导员工作评价的有关信息,及时予以批判教育直至劝退。第三,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必须建立在辅导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高校管理部门不仅要把好辅导员“入口关”,而且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做到制度建设和教育培养相结合,打造辅导员建设工程。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形成完备的教育培养机制。首先,科学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改革必须通过学校改革才能实现,辅导员作为学校改革的主体构成之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只有回归学校,在学校中进行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辅导员培养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实际需要,帮助辅导员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完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培训要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和大学生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师专业培训中以知识框架为起点,按学科逻辑进行的培训课程模式,构建具有辅导员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根本,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研究能力,能够对学生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具有指导学生工作的专业能力,并能够根据学生工作变化的要求,不断转换工作方式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史秋衡,刘丽丽.认同危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隐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26.

[2]孟宪青.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北京教育,2010,(07—08):85.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4]张新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专业化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