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勇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可见,交际必须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口语交际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口语交际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互动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低年级学生着手,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进而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虽然在新课标中真正提到“认真倾听”是在第二学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就可以不做要求。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没有最初的意识,要想在第二学段顺利完成目标,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教师要从小抓起,从学生跨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
(一)在引导转述口信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很热衷于接打电话,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份热情,有意识地让孩子当“传声筒”,如:爸爸、妈妈在外打电话回来,要求孩子听清楚、听准确,然后再把电话内容转述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或者反之,爸爸妈妈先对孩子讲口信内容,再由孩子打电话转述给爷爷奶奶听。转述口信的特点是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起孩子高度重视,从而认真倾听,这是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在鼓励复述故事中培养学生主动倾听的习惯
一、二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量不多,还不能够独立阅读。但是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故事性比较强,因此,在学习这类课文时,老师可以预先告诉学生要认真倾听,学完后要当“小小故事家”,把故事复述给家长听,复述时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故事,可以自由发挥,适当穿插自己的想象,切忌生搬硬套地背诵原文语句,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标准随意要求学生,要对孩子的复述方式给予鼓励,使孩子能积极地参与,更好地养成主动倾听的习惯。
二、借助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捕捉内心想法的能力
与其说口语交际课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可见,口语交际互动的前提是“心动”。因此,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捕捉自己心底的浪花,为交际提供资源。
(一)训练学生捕捉内心思考的灵光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教师可以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情纵意地在心中勾勒各种艺术形象。比如,在教学《兰兰过桥》一课时,当学到“兰兰”站在潜水桥上看风景这段时,笔者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说:“孩子们,你们现在都是兰兰,我带你们到潜水桥上看看。”接着范读这段,读完我又说:“孩子们,先别睁开眼睛,想想,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怎样?”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就陆续举起,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一条金色的小鱼在亲桥上的玻璃,好像在和我打招呼,太可爱了。”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一条大鲨鱼张开大嘴冲过来,还好,有玻璃挡着。”也有的说:“我要是真正的兰兰就好了,就可以看看轮船的底究竟是什么样的了。”还有的说:“我还是很担心会不会有轮船撞到这潜水桥上”……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了课文这一载体,学生的想象、思考就有了依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就有了方向。因此,学生此时要捕捉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训练学生捕捉内心真实的想法
人的思想往往在突发状态下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但又稍纵即逝,最难捕捉。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准确地捕捉这种状态下的想法,这将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这样的选材。如:有一个课间,我低头一看,地上有一个纸团。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孩子们,看,这儿有个纸团,说说你看到这个纸团想到了什么?”为了学生好开头,我还特意提醒:“你可以用‘唉或者‘咦来开始说。”有了开头的启示,马上就有学生说:“唉,谁这么糟糕,又把纸屑扔到地板上?他不怕扣分吗?”“咦,刚才地上还很干净,怎么一下子就有纸团了呢?肯定是谁装书的时候不小心碰下去的。”“哎,还好,没被值日老师看到,不然扣分就糟了,这个星期的星级班级就会被撤了”……这样看似随心地提问,却能在学生放松的状态下,训练学生捕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依托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顺利表达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因此,往往出现语言不规范,让人听起来费解,甚至交流中言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学生说的时候,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简单地说下来,内容枯燥。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把内容说丰富,从而达到互动、双赢的效果。如,在上口语交际《我们的画》时,一名叫林昊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画:“我画了树、花还有小鸡、虫子。”显然,这样的介绍太简单枯燥。于是,我走过去把他的画背过来,学生立刻好奇地看着这幅只留背面的画,我顿了顿,问:“想知道他画了怎样的树、怎样的花、怎样的小鸡和虫子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摊摊手说:“对不起,我也没看清。”学生立马“诶”的一声泄气了,我又说:“没关系,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问林昊吧!不过,得一个一个地来。”得到我的提醒,学生接二连三地提了好多问题,“你画的什么花?什么颜色的?全开了吗?”“你画的小鸡在干什么?”“你画了几只小鸡,他们在抢虫子吗?”“你画的树像什么?”“你画的小鸡把虫子吞下去了吗?”等等。林昊也在同学的提问中,把画的内容说得清楚、具体了。然后,我再让林昊翻开画,展示给大家看,指导林昊根据刚才同学的问题按顺序把画说具体。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