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经》的德育功能和普世价值

2014-09-16 23:48王利伟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经普世价值德育

王利伟

摘 要:《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大乘佛教经典之作。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丑恶现象的出现与人内心息息相关,《心经》义理直指人心,关注内心修为,引领正确人生。如若以严谨的态度、辩证的方式从提升修为和激发正能量的角度对其进行研修,广结善缘,激发善念,必意义非凡。

关键词:心经;德育;普世价值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乃大乘佛教中经典之作,亦是探究“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哲学论文。乃中国最早汉译《心经》,也是唯一佛教八宗均修均读,且各宗有不同演绎的经文,地位超然。

几千年来,世人对这部经典的认知和解读仅限于在宗教和哲学两个领域,而在个体道德修为的层面上却对其探究甚少。《般若心经》是大乘佛教即最高佛学的宇宙观,也是古今人心修为的不二法宝。这部佛学经典仅二百六十字,但却字字珠玑,相传当年太宗张榜昭告天下,征求高明大德将《心经》再度删改,如能删一字而不失其义者,赏黄金百两,结果无人可改此经,可见《心经》中所演绎的佛理禅意绝不简单。

互联网等新兴传媒手段的出现使我们的文化传承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今天我们对于很多佛教经典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上了,其所包含的哲理寓意已经延伸到美学、哲学乃至政治学等层面。笔者身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从对人的道德教化方面谈一谈《心经》于当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希冀广结善缘,恢弘正法,使更多的人从研读《心经》中开悟、解脱、放下、自在,以扬善抑恶,积聚正能量。

佛教里对于经文的解读讲求开悟,故对于佛教的诸多经文,尽无详解。《心经》之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经重在感悟,所以,笔者将经文分为三个部分,略阐一己之悟,权当抛砖引玉。

一、《心经》的普世价值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二字出梵语,《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中释义“摩诃”为大。此大乃一种心理和思想的大。大而无形则万事皆通,“大”是一种精神力量,其意在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均能充盈宇宙的力量。“般若”在佛教中意译为“智慧”,这里所谓的智慧,亦非常人所谓聪智,而是能够了悟尘世之道,超凡入圣的一种达观通透的境界,是对生命本源和本性了悟的根本智慧。在梵语中,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动词,有到之意,“波罗蜜多”乃是到彼岸。就是成就一件事而达到度化自己的目的。所谓度己既是度人,度人既是度己,又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成就别人才能让自己有所成就,只有到达彼岸才了悟此岸之贵。

2、《心经》在开篇中说 “观自在菩萨”,菩萨是智慧和善良的化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隐匿一丝善念,只有和本源对话才能最清楚、通透地了解自己,釋放正的能量。佛讲自悟,和我们常常讲的“自觉”“自省”相似,只有懂得“自觉”,经常“自省”的人,才能“自悟”,才能唤醒心中的菩萨,才能时刻虚怀若谷,存善念,行善举,坚守良知,保持纯洁心性。

3、紧接着《心经》谈到了“五蕴”,围绕“五蕴”就“色”“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辩。所谓“五蕴”分别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他四蕴皆属精神现象。对“五蕴”的探讨充分显示了《心经》缜密的逻辑结构和超凡的智慧。这一部分就“五蕴”逐层递进,不断细化(眼耳鼻舌色声香味的探讨),并在其中大量使用了“无”字,教人正确地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平衡色空的关系,强调现世要把握追求物质的度,关注个体修为。当然这一段对精神和物质的讨论,也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二、当前,我国一些丑恶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还由人内心的狂邪、偏执和不良欲念所致,如贪污腐败、“东莞现象”等等。《心经》义理直指人心,关注人内心修为。如若以严谨的态度、辩证的方式从提升修为和激发正能量的角度对其进行研修,广结善缘,激发善念,意义非凡。

1、对个体修为的影响

“色空”的论辩是《心经》精华所在。人性之恶皆因欲念而起,人一旦痴迷邪念而忽视个人修为到头来贻误的终将是自己。“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谓“空”,并非否认物质,乃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物质,以“空”抑 “执”,以“无执”来克制邪念,以求达到贡献与索取的平衡。《心经》强调提高个人修为的前提是要认清自己,重养心性,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能够做到不执念,不妄动,遵守道德良知和社会准则,以此使个体修为得到进一步提升。

2、对团队精神的影响

《心经》讲求提升个人修为,而非消极隐退。它要求人们在注重个体修为的同时,也要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正能量”,即“福报”。梁启超曾经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3、对社会的影响

《心经》通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众多意象为我们营造出美好的大智境界。它通过提升个人修为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以自己与心灵、与自然法则、与社会准则和谐统一的大智慧实现个体修为的圆满,达到“无挂碍故”,“无用恐怖”,明净、自觉,静寂的审美理想化生存状态。

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人心教育,社会的道德滑坡也是人心的危机,佛教中说万事皆有贪嗔痴而起,如何抑制贪嗔痴之心,坚守社会良知和道德准则,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根本所在。《心经》本身蕴含一套改善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气的办法,要人们怀平等、公平、公正之心,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态构筑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红.《心经》之于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意义探索[J].消费导刊,2009(6)

[2]星云大师.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心经普世价值德育
读《心经》五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常按通里开心窍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