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皮内阻滞联合辣椒碱软膏对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局部皮损P物质表达的影响

2014-09-16 09:13林晓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神经性利多卡因皮炎

林晓红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皮肤科 重庆 401220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主要见于青壮年,临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是以皮肤阵发性剧痒、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项部、腰骶部、四肢伸侧、肛周、会阴等易受摩擦的部位,顽固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1]。病程缓慢,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患者非常痛苦。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服用抗组胺药物和局部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但疗效并不十分满意,且容易复发[2]。研究发现,神经性皮炎与局部皮损组织中P物质的升高有关,辣椒碱与利多卡因都具有镇痛止痒的作用。本文通过联合应用利多卡因与辣椒碱软膏,观察其对神经性皮炎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局部皮损P物质表达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11—2012-11在我院就诊符合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的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男6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2±8.9)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不良、高血压、心脏病、结核病、糖尿病、胃溃疡、全身真菌感染、恶性肿瘤、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禁忌证者。患者临床症状典型,诊断明确,均发生在颈侧项部、背部、肘部、骶部、阴囊等部位,皮损面积1~10cm,皮损较局限,患者均有皮肤苔癣样变,以阵发性瘙痒为主要症状。8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1),2组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先进行常规碘伏消毒皮损区及周围皮肤,然后在神经性皮炎病灶边缘及周围皮肤斜行进针刺入皮损基底部,皮下局部匀速注射盐酸利多卡因5mL(含100 mg),至皮损表面肿胀苍白为度,拔针迅速并压迫针孔数分钟,以防药液外渗。面积较大者,可采用边进针边注射,注射量根据患者皮损区部位多少和面积大小而定,对部位较多者可分次注射,但1次剂量利多卡因不能>150mg,以防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注意操作时药液一定要注入皮损区皮肤明显隆起为度,但不能过深,否则注入皮下正常组织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要观察病人面色,也可边交谈边注射,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避免病人精神紧张而出现晕针现象。每周注射1次,2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的皮损变化情况,以及自觉症状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辣椒碱软膏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外用4次/d,进行适当按摩,抹匀晾干,促进药物吸收。对照组只进行皮内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用法及操作要求同治疗组。2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一切药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酒,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继续电话随访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参照表1方法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为总积分,用药后以积分下降指数作为评定依据。具体计算方法为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100%,显效为50%<疗效指数<100%,好转为30%<疗效指数≤50%,无效为疗效指数≤30%。痊愈+显效为总有效。

表1 神经性皮炎症状、体征评分

1.4 ELISA方法检测组织上清液P物质水平 每个研究对象取相同质量的皮损标本,组织浸泡在0.9%生理盐水里匀浆,1 2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人P物质ELISA检测试剂盒(上海研生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检测组织上清液中P物质,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于波长450nm的酶标仪上读取各孔的吸光度(OD)值。皮肤组织中P物质(pg/g)=上清液中P物质浓度(pg/mL)/匀浆皮肤组织质量浓度(g/mL)。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情况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2组疗起效时间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缓解平均时间(7.3±1.2)d,低于治疗组的(2.8±1.8)d,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前后皮损组织中P物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皮损组织中P物质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皮损组织中P物质水平降低,且治疗组患者P物质水平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皮损组织中P物质水平 (,pg/g)

表3 2组治疗前后皮损组织中P物质水平 (,pg/g)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6.99±3.42 12.38±4.21组别 n﹠治疗组 41 16.79±4.36 7.16±1.28﹠﹡

2.4 2组神经性皮炎复发情况 比较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35例调查对象中,3个月后得到随访,复发1例,位置在原发处复发。对照组有效23例,3个月4例(17.39%)复发,3例在原发部位复发,1例(2.86%)在新部位复发。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或领疮,是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本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临床认为可能与饮食、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局部刺激以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等诸多因素有关,且常因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烟酒过度而发生或加重,发病机制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是脊椎病变致使相应的神经营养功能障碍,造成支配区域的皮肤病变而引发[3]。病程中形成的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是造成本病发展并出现皮肤苔藓样变的主要原因。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表皮突延长、表皮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也可伴有轻度海绵组织形成,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增生和纤维化及真皮毛细血管增生等。本病常反复发作,预防和治疗主要尽量避免各种诱因[4]。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复杂,瘙痒是其主要的自觉症状。瘙痒主要由化学物质组胺、激肽和蛋白酶的释放而介导产生,严重的瘙痒可以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导介质,可以把疼痛和瘙痒由外周神经传入到脊髓神经及高级中枢神经中[5]。P物质是在神经元胞体内特定的细胞器内合成,经加工修饰转变为有活性P物质再转运并储存在神经末梢中。当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囊泡中的P物质立即释放,并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神经性皮炎局部皮损组织中P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说明神经肽P物质在其发病及致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6]。

盐酸利多卡因为酰胺类中效局麻药,具有作用快、安全范围大、弥散力和组织穿透力强、单位时间后可反复使用等特点,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基本无毒副作用[7]。盐酸利多卡因皮内阻滞是通过其与神经细胞膜钠通道轴浆内侧受体结合,降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可逆性阻断钠离子内流,阻止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从而抑制神经纤维传导冲动,阻断神经末梢外周感受器对恶性刺激的神经传导,降低外周神经对有害刺激的兴奋性,缓解神经功能障碍,达到止痛止痒的目的,并改善局部血流,使机体正常调节功能得到恢复[8]。

辣椒碱是从茄科植物辣椒中提取出的天然生物碱。研究表明,辣椒碱主要通过与初级神经元末梢和细胞上的香草醛受体结合,选择性地兴奋C型感觉神经元,导致神经肽P物质的释放、合成和储藏而起止痒作用。局部外用辣椒碱作用于外周神经轴突,导致来自所有神经元(外周和中枢)P物质的减少,从而实现止痒的功效[9]。

本文发现联合应用利多卡因皮内阻滞与辣椒碱软膏可明显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起效时间,并明显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在联合应用辣椒碱软膏与利多卡因后,可明显降低皮损组织中P物质的含量,这可能与局部使用辣椒碱不仅可以耗竭外周感觉神经末梢的P物质,而且能使整个神经元的P物质耗竭,导致来自所有神经元(外周和中枢)P物质的减少,从而实现镇痛和止痒的功效有关。联合应用利多卡因皮内阻滞与辣椒碱软膏可达到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目的,结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 黄明坤,谭登琴 .利多卡因皮内阻滞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8-49.

[2] 赵莉,李玲,胡春华 .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皮损内注射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32-33.

[3] 王琼,原红 .布特软膏联合辣椒碱软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139-140.

[4] 王丽丽,李卫华,岳华 .辣椒碱软膏临床应用72例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2):97-98.

[5] 段鹏,王欣 .中药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98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31(14):208-209.

[6] 杨闰平,刘元林 .神经性皮炎局部皮损P物质的表达及辣椒碱软膏的疗效观察[J].转化医学杂志,2012,1(3):161-162.

[7] 杨闰平,刘元林 .皮肤瘙痒症血清P物质的检测及辣椒碱软膏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1):974-975.

[8] 许文频,王欣,李敏,等 .比较研究奇正青鹏软膏与辣椒碱软膏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0,15(10):1 100-1 101.

[9] 胥建中,李继科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止痛止痒效果观察[J].华西医学,2010,25(12):2 303-2 304.

猜你喜欢
神经性利多卡因皮炎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探讨调和胃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基于模糊理论的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患者导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当心季节化妆品引发的面部皮炎!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