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2014-09-15 09:32李发月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新教材人类环境

李发月

摘 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使命。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应大力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33-01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高中地理学科恰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下面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浅谈以下认识。

一、地理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而思想教育应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学科思想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观念的教育。

二、新教学大纲与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的对比

原大纲对思想教育的要求不够明确,只是提出了总体要求,而没有具体的章节要求;新大纲对思想教育要求比较明确、具体。采用了:认识、领会、提高、树立、培养、激发、规范、见诸行为等词汇来加以表述。 这样分类,层次清楚,使教学要求变得更加明确。新大纲删除了国际主义教育,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与原大纲比较是一个明显的提高和深化,这是吸收了当代最为重要的科学思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促使人地关系的协调。这些都是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地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更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反映。

三、新教材思想教育内容的渗透

1、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四观”教育,是时代赋于地理教学的新历史使命,这里的“观”即是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将会使学生对世界和未来有更丰富的、更客观的认识。

(1)人口观。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不仅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与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要加以控制的根本道理,进一步理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

(2)资源观。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的知识教育,可使学生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开避更为广阔的前景,“悲观 论”是没有必要的。

(3)环境观。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观点。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就会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不注意保护环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人与环境的对立,受到自然的惩罚。

(4)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它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深化和升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美德。例如:我国吉林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性生态系统就是很好的例证。

2、国情、国策的教育

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新教材中涉及我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联系、乡村城市人口分布、人口问题等基本国情。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地理学科的传统优势,一向是地理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通过领土与国力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感;通过乡土地理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

4、全球观念的教育

关心人类,关心人类的家园——地球,世界发展到今天,各国人民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互相渗透,国际间的协作和相互信赖关系日益加深 。如新教材中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就能解决了的。《人类环境宣言》、《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都是全球观念的体现。从个人—家庭—国家—全球等不同层次都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义务和行为,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宏大志向。

环境质量的优劣和每一个人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困扰环境问题就难以解决。环境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为此,高中地理学科应发挥环境教育主阵地的功能,对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朱晓荣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08.11.

[2] 《地理教学》.段玉山主编.上海华亭印刷出版社.2009.9.

[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6.

猜你喜欢
新教材人类环境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人类第一杀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