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反垄断下的自省

2014-09-15 11:29
中国工业评论 2014年16期
关键词:汽车品牌反垄断汽车产业

时下,一场剑指进口汽车价格虚高、零整比不合理等问题的反垄断风暴愈演愈烈。

8月4日,上海市发改委、江苏省物价局组织力量,对奔驰公司上海办事处进行了调查。随后奔驰公司主动下调了部分维修配件价格。8月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已查明奥迪和克莱斯勒存在垄断行为并将于近期进行处罚,又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调查工作。8月11日,一汽大众奥迪声明承认违法。

8月13日,湖北省物价局开出汽车反垄断首张罚单,4家宝马汽车经销4S店被认定为存在价格垄断。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8.3196亿元,对日本精工等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4.0344亿元,合计罚款12.354亿元。

对比过去执法部门认定外资汽车品牌问题汽车召回的拖泥带水,暴风骤雨式的反垄断调查、高额的罚款、一丝不苟的执法,这几乎是中国首次全面对外资汽车品牌采取了雷霆手段。除了规范市场的表意,中国正在表现出对市场的自信和对法律的倚重。

毋庸置疑,这场风暴将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变,也给长久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和垄断的外资品牌带来警示。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反垄断之下,中国的汽车工业更需要深刻反思。产业长期深陷技不如人的自责与绥靖中,少数自主品牌在夹缝中谋求生存。消费者不得不忍受外资品牌汽车在价格、服务上的跋扈与歧视。反垄断风暴在揭露外资品牌黑幕的同时,也正在揭开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段“殇情”。

同样品牌、型号的外资品牌汽车在中国售价即使刨去税收后依然是美国的2倍。同样的零件价格,居然是整车价格的几倍、十几倍。美国特斯拉电动汽车宣布在中国销售不大幅提价,这种本应的平等贸易,居然被称作业界良心……

面对如此不公与歧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7月数据却给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自主品牌乘用车、轿车市场份额同比双双11个月连续下降,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首度跌破20%,创下2009年以来月度最低。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宁愿忍受不公也不选择国产品牌,另一方面是这种现状无法驱动产业自强。

30多年前,稚嫩的中国汽车产业尚不足以承载经济负重,中国不得不选择引进外资汽车品牌的道路;30多年后,中国汽车产业依然弱势。原因何在?

一直以来,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缺乏有效整合,部分自主汽车品牌依靠地缘优势和区域保护性政策,在发展中形成区域垄断,互相排斥,诺大的市场成为外资品牌跑马场。从北京到上海,从沈阳到重庆,一个外资汽车品牌与几家中国汽车企业合资。部分企业急于牟利,背靠外资品牌的技术支撑,而迷失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行业内,甚至出现放弃自主品牌的声音。此外,近几年,外资汽车品牌不惜血本地向中国三、四线城市延伸,蚕食之下,长此以往,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前景堪忧。

此番针对外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反垄断调查,将进一步规范汽车市场,创建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打破外资汽车品牌垄断。这对于艰难前行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传递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产业自强,需要政策支撑,更需要企业的勇气与变革。

人需要“日省吾身”,产业也同样需要。反思的要义不在于自我检讨以自辱,而是用行动改过自强,屹立于世界产业与民族之林。在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在自省中,找到变革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汽车品牌反垄断汽车产业
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反垄断“大年”新动作
建立和管理汽车品牌铁杆粉丝策略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汽车品牌的互联网+营销实战研究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及产业政策的调整
可以打电话的汽车品牌
评博弈论在反垄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