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汉英新词语研究综述

2014-09-15 02:38陈红波
科技视界 2014年24期
关键词:理据性理据构词

陈红波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直观迅速地反映经济、科技、文化和政治的发展状况。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缘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大量反映新观念、新事物、新时尚、新思维的词语出现在汉英词汇中。汉英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引起了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汉英新词语的论著不断涌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新世纪以来,新词语的研究论著主要以汉语新词语为主,有关英语新词语研究的论著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构词特征和发展趋势、理据性等语言本体的研究。

1 汉英新词语产生途径的研究

对汉英新词语,特别是汉语新词语产生途径的研究比较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如陈淑莹、黎昌抱《英汉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与构词特点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白解红、陈忠平《20 世纪中期以来汉英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外国语文》2011.10)等,都对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进行了详细地论述,陈、黎认为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大体相同,只是在具体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他们认为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主要有:构词法、吸收外来词语和旧词新义法。构词法主要包括词缀法、复合法、类比法和缩略法;旧词新义法主要指词义的扩大、缩小与升格。白、陈对汉英新词语产生途径的描述与陈、黎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白、陈认为网络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亦是汉英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在毕业论文中对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也进行了详细描写,如王桂灵 《英汉新词语产生方式对比》[1];赵翠萍《英汉新词对比研究》[2]等,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并对比分析了汉英新词语在产生途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赵也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汉英新词语的构词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复合法是两种语言中最活跃的构词方法。对于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概括的较好的主要有朱永锴、林伦伦的《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2);张立群《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分类》(《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等,他们分别对汉语新词语的产生渠道进行了总结:新外来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旧词语的新义新用和方言词语的吸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者对英汉网络新词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如赵永丰《英汉网络新词对比研究》[3];孔筱燕、杨廷君《英汉网络新词构词方式对比研究》(《现代语文》2014.2)等。

2 对汉英新词语构词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陈淑莹、黎昌抱《英汉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和构词特点研究》;周秀苗 《英汉新词语发展因素及构词特点共性探析》(《白色学院学报》2007.2)等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新词语构成特点上的相似性:构词过程大量类比化、语言能指走向缩略化、词汇内部结构趋于短语化、符号所指多为单义化、语用过程口语化、表达方式委婉化、接受过程陌生化。张桂英《新词语构词特点初探》(《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认为新世纪以来汉语新词语中多音节词、缩略语、复合词语的大量出现,语素和词的再生能力的增强是现代汉语新词语构词过程的主要特征。对网络英语新词语构词特点研究较为突出的是高帆《网络英语新词语及其构词特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9),高认为新世纪以来英语网络新词语具有简洁随意、形象生动、创造力强、影响大、包容性大等特征[4]。

对汉英新词语发展趋势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建立在对新词语产生原因、途径等共性研究基础之上,如杨云、凌云《英汉新词语产生途径及前景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许移苇《英汉新词共性研究》[5]等,其中杨、凌将英汉新词语的发展前景归纳为:更简单、更快捷。许则揭示了语言的发展趋势:语言趋同和语言融合。

3 汉英新词语理据性的研究

词的理据(motivation)指的是词义形成的可释性,也就是用某一语言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或根据[6]。对英汉新词语理据性的比较分析主要从拟声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三个方面展开,这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有郭佳、陈丽《词语的理据性与英汉新词语生成方式的对比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11);贾竑《基于理据分析的英汉新词语对比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28)等。蒋磊《英汉新词语理据分析与对比》主张结合英汉语的实际特点对理据进行分类,并对英汉新词语的理据类型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新词语的理据与词的性质和词的语义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语言的理据大小由其词汇中简单词、派生词、复合词数量的多少所决定[6]”,和英语相比,汉英的理据性更强。王进 《英汉网络新词的形态理据性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4)认为词汇的理据性应包括语音理据、语义理据、形态理据及文字理据。尽管对词汇理据性类别的看法略有不同,但王同样认为词的形态理据性在新词语的构成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王详细地分析了英汉网络新词语的生成规则及形态理据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两种语言构词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与以上学者研究角度不同的是蒋向勇、邵娟萍《从英汉新词语看语言理据观》(《湖南社会科学》2013.5),蒋、邵主要探讨了新词语产生的认知理据,认为很多新词语是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4 结语

新世纪以来,汉英新词语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英词汇,也使汉英词汇研究进入了新阶段。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汉英新词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词语的产生途径、构词特征和发展趋势、理据性等本体方面,研究方法以对比研究、比较研究为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首先,缺乏对汉英新词语的系统性研究。以上研究多为对汉英新词语本体特征的简单描写,对汉英新词语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不强,如对汉英新词语的语义特征以及语言环境对新词语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著相对较少;其次,新词语的研究仍然无法摆脱传统词汇研究方法的束缚,且多以简单理论为基础,研究方法、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尚需加强。

[1]王桂灵.英汉新词语产生方式对比[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赵翠萍.英汉新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赵永丰.英汉网络新词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4]高帆.网络英语新词语及其构词特点[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9):550-552.

[5]许移苇.英汉新词共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

[6]蒋磊.英汉新词语理据分析与对比[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8):100-102.

猜你喜欢
理据性理据构词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分析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