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江汉平原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

2014-09-14 04:48陈恢富王小燕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茎干旗叶粒重

陈恢富,王小燕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长江大学), 湖北 荆州 434025)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赵晓宇,唐诚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5)

密度是小麦栽培中容易控制的因素,且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密度有利于缓解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利于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协调发展,密度对冬小麦群体的结构、光照特性、叶片光合生理性能均有显著的调节功能,合理的群体大小可以保证小麦具有较好的群体结构,具有较高净光合速率和光合功能期从而获得高产[1-4]。在正常播种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冬前和高峰期苗数增加,当密度达一定程度,群体总数有下降趋势,同时穗粒数和粒重也呈下降趋势[5-6],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大,而对穗数和产量有显著影响[7]。赵会杰等[8]认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开花前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净光合速率、群体叶源量提高,但生育后期衰减较快,密度过高导致群体透光率下降,消光系数增加,单茎受光量降低,冠层光环境恶化,密度过低导致生育前期漏光损失较多。于振文等[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高密度导致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膜质过氧化加强,光合速率下降,籽粒生长速率降低,粒重下降,而适当降低基本苗,能有效提高小麦开花后植株生理活性,延长叶片衰老缓降期,扩大库容,提高产量。另外,还有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干形态特征、茎干抗倒指数,小麦茎干形态特征与植株的抗倒性密切相关[10]。

张永丽等[11]、李宁等[12]的结果表明,小麦最佳播种密度的确定要依地区和品种而异,同一地区同一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随播期而异[12-14]。前人关于小麦适宜播种密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麦区,对江汉平原地区的主要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江汉平原地区主推品种郑麦9023为材料,以产量为主线,探讨了不同密度对小麦叶片SPAD值、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穗粒重的影响,以获得小麦在该地区在正常播期下的最适密度,为改进该地区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度在湖北长江大学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以高产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

试验共设置基本苗120、150、180、210、240、270万/hm2等6个密度水平,分别记为:D120、D150、D180、D210、D240。小区面积为8m2(2m×4m),行距25cm,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

试验用田土壤肥力中等,其中有机质含量为11.00g·kg-1、全氮1.00g·kg-1、速效氮82.03mg·kg-1、速效磷33.25mg·kg-1、速效钾57.11mg·kg-1。全生育期施肥总量同一般高产大田(P2O5105kg/hm2,K2O 105kg/hm2,N 210kg/hm2),其中,磷肥和钾肥全部作基肥在播前一次性施入,氮肥作基肥与追肥比例为3∶7,其他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叶片SPAD值 采用SPAD叶绿素测定仪测定,每小区测15个叶片,取平均值。

(2)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每小区选取15茎,将地上部从基部剪断,洗净后并于70℃下烘至恒重,在烘箱内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称重即为所求。

(3)单穗粒重 于成熟期每处理选取60穗,人工脱粒后在70℃下烘至恒重,在烘箱内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称重,取平均值。

(4)产量 收获脱粒后,测定含水量,换算成实际产量。

1.3 数据处理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Excel和DPS 200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小麦倒三叶SPAD值均比旗叶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旗叶、倒三叶SPAD值均呈下降趋势,灌浆期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开花期,且倒三叶SPAD值下降得更为迅速。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较小的栽培密度时,随着密度的增加,旗叶、倒三叶SPAD值下降均较为缓慢,其中,D150相比于D120,小麦的旗叶SPAD值在开花期、灌浆期相分别下降了0.77%、0.97%,倒三叶分别下降了0.82%、1.1%;在密度较高时,叶片SPAD值下降较为迅速,其中,D270相比于D240,小麦旗叶SPAD值在开花期、灌浆期分别下降了2.2%、3.0%,倒三叶分别下降了2.6%、3.6%。

图1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育期旗叶、倒三叶的SPAD值

以上结果表明,在较小的栽培密度下,适当增加密度对小麦叶片SPAD值影响较小,当栽培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若密度继续增加,对小麦叶片SPAD影响较大,且对下部叶片的影响更大。

2.2 不同密度对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由图2可看出,小麦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且从开花期到灌浆期的增量比从灌浆期到成熟期要多。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各生育时期小麦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均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较小密度时,随着密度的增大,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缓慢,其中,D150相比于D120,在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下降了2.3%、3.3%、4.0%;在较高密度时,随着密度的增大,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下降较为迅速,其中,D270相比于D240,在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下降了7.9%、9.4%、10.8%。在成熟期,高密度与低密度相比,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其中,D120相比于D270,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高出37.6%,达显著水平。

图2 不同密度下不同生育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以上结果表明,密度对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且对小麦生育后期的影响较生育前期更为明显,较高密度间的差异比较低密度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2.3 不同密度对穗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由图3可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大,穗粒重逐渐下降,籽粒产量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密度较小时,增大单位密度,穗粒重减小量较低,而产量增加量较高,而随着密度的逐渐增加,穗粒重增量逐渐增加,而产量增量逐渐减少。其中,D150相比于D120,穗粒重减少量为0.02g/穗,产量增量为294kg/hm2;D240相比于D210,穗粒重减少量为0.09g/穗,产量增量为121.5kg/hm2。当密度达240万/hm2时,产量达最高水平5812.5kg/hm2,密度继续增加至270万/hm2,相比于D240,产量下降了3.2%。

图3 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及穗粒重

以上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最适宜密度在240万/hm2左右。

3 讨论

在小麦栽培中,密度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产量的提高。毕常锐等[3]、陈小龙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产量先逐渐增加,当达一定密度后,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尽管随着密度的增加成穗数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趋于缓慢,伴随着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下降,产量可能导致下降[16]。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麦栽培密度的增大,产量先逐渐升高,但增加幅度逐渐趋于缓慢,当密度增加到基本苗240万/hm2时,产量达最高水平5812.5kg/hm2,密度再继续增加,产量反而下降。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只是最适宜密度不同,这或许是由于地理环境、品种、土壤性质等不同所致。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逐渐增加,同时穗粒数、千粒重下降[4-6,13],无效小穗数显著上升,无效穗数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17]。栽培密度过低,个体发育良好,旗叶衰老减慢,千粒重和穗粒数较高,但群体得不到充分发展,光能利用率低,密度过高,下层叶子受光照少,在光补偿点以下,变成消费器官,均不利产量的提高[15,18]。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大,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穗粒重均逐渐下降,其中,低密度处理 (120万/hm2)地上部单茎干物质积累量、穗粒重分别比高密度处理 (270万/hm2)高出37.6%、20.5%。在低密度下,籽粒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稳定时间长,叶片衰老缓慢[9],且低密度促进了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使得收获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19]。在本研究中,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旗叶、倒三叶在开花期、灌浆期SPAD值均下降,且倒三叶下降的更为迅速,这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小麦叶片衰老加速,且下部叶片衰老更为迅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正常播种条件下,郑麦9023在江汉平原地区的适宜播种密度为基本苗240万/hm2左右,在此播种密度下,个体与群体的矛盾较小,产量表现最佳。

[1]由海霞.不同密度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J].植物生理科学,2005,21(4):162-165.

[2]王雄健,薛文多,侯海鹏,等.不同密度春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6):28-31.

[3]毕常锐,白志英,李存东,等.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J].华北农学报,2010,25(1):165-169.

[4]张永丽,肖凯,李雁鸣.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J].作物学报,2005,31 (4):498-505.

[5]张保军,由海霞,海江波,等.面条专用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密度效应研究 [J].西北植物学报,2002,11(3):29-32.

[6]王之杰,郭天财,王化岑,等.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特性的影响 [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64-67.

[7]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等.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山东农业科学,2004,(4):12-15.

[8]赵会杰,邹琦,郭天财,等.密度和追肥时期对重穗型冬小麦品种L906群体辐射和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 [J].作物学报,2002,28 (2):270-277.

[9]于振文,岳寿松,沈成国,等.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J].作物学报,1995,21(4):412-418.

[10]李金才,尹均,魏凤珍.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干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J].作物学报,2005,31(5):662-666.

[11]张永丽,于振文,王东,等.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J].山东农业科学,2004,(5):29-30.

[12]李宁,段留生,李建民,等.播期与密度组合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籽粒库容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 (2):296-302.

[13]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等.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

[14]田文仲,温红霞,高海涛,等.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45-49.

[15]陈小龙,孙占波,李前荣,等.种植密度对宁夏春小麦品种 (系)群体结构的影响 [J].作物杂志,2013,20(3):99-102.

[16]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播期及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241-243.

[17]柏新付.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13(3):217-219.

[18]朱凤荣,邱宗波.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衰老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J].河南农业科学,2004,33(8):18-20.

[19]张永丽,蓝岚,李雁鸣,等.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1):113-117.

猜你喜欢
茎干旗叶粒重
基于L1中值骨架提取的植物茎干补全研究
不同品种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及光合基因表达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水分亏缺对小麦芒和旗叶光合特性及蔗糖、淀粉合成的影响
旗叶衰老产量差异 可作小麦优选依据
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基于潜热效应的活立木冻融检测传感器设计与实验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基于干型差异的云南松子代苗木生物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