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大学生对比研究

2014-09-13 03:35曹旺儒
关键词:汉语交际语言

曹旺儒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大学生对比研究

曹旺儒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称谓语既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打招呼时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也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而社会称谓语又是称谓语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却不能恰当地使用社会称谓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和记录等方法对河南理工大学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246名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用SPSS法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主要从其构成和来源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因素,如性别,专业,年级等。大学生社会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以此进行的深入研究,能反映出社会普遍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情况,对研究语言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开展以后的相关研究都具有深远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社会语言学;权势与等同理论

称谓语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还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1]。尽管称谓语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却并不多,尤其是中英对比的研究。随着交流机会的增多,大学生特别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然而,许多大学生却不能恰当地使用社会称谓语。当面对陌生人时,他们会出现称谓缺省的现象;面对同龄人时,他们却会随意运用各种称谓语。称谓语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2]。大学生社会称谓语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传统都息息相关[3]。开展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调查研究,掌握他们对社会称谓语的基本使用情况,对制定有关称谓语方面的语言政策,规范大学生语言及文明用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和维护本民族的尊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理论框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布朗(Brown)与吉尔曼(Gilman) 采用日常访谈、作品分析以及问卷调查方法,对数种欧洲主要语言中代词对称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 从历时角度总结出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语言在代词对称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两个语义特征:一是权势,一是等同,简称V 和T。V 代表礼貌客气的尊称形式(respect and politeness);T 体现表示亲近随和的通称形式(familiarity and informality)。言语交际者可以通过这种非对称形式,表明各自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布朗和福特以及祝婉瑾对英汉称谓系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影响社会称谓语使用的因素,并设计了相对应的称谓系统图。布朗与福特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称谓系统存在下列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彼此直呼其名(the mutual exchange of FN-first name) ;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the mutual exchange of TLN);非对称性选择方式(the non-reciprocal pattern)[4]。前两个属于对等选择,其使用主要与交际对象有关,美国人通常用TLN的方式来称呼自己的熟人(acquaintance),他们也渴望别人这样称呼自己;对于朋友 (intimacy),他们通常用FN 的方式来称呼。权势关系显示了双方的社会地位;等同关系显示了双方的社会距离。地位越高,权势越大;两人之间的差异越小,等同量越大。在中国,人们和自己地位或资历高的人说话时,通常会选用“您”,这也充分体现了权势与等同的理论。

称谓系统中语义关系的选择也具有权势,也就是说,言语交际的一方拥有首选权利的互动发展模式。一个人讲话要适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和性别,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他的话语应反映其社会特征,同时还要营造出与其交际目的相吻合的社交氛围,进而建立与其真正交际目的相匹配的社会关系。从建立恰当的社会关系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称谓语的选择当作一种形成和巩固社会关系的方法。称谓语不仅是交际双方称呼对方的话语,也是双方社会关系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体现。交际双方通过称谓语的选用表明其身份地位的异同及在复杂人际关系中自己的角色,但当年龄与职位相互冲突时,职位会被优先考虑[5]。

二、本研究的框架设计

(1)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中、英两国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对比,结合社会语言学理论来研究和探讨两国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其的态度和面对称谓语缺失,大家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为大学生实现顺利、有效的交际提供借鉴。

(2)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两所高校共246名同学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3)研究问题。中英大学生是否会熟练使用社会称谓语、使用的比例及使用的意图?中英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时在性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中英大学生对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有哪些特点? 是否具有相似和差异性?中英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对语言研究和规划有什么现实和指导意义?

(4)研究假设。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两种假设:第一,社会的发展对词汇的演变具有催化剂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英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也呈现出动态化、语义多样化、使用规则模糊化的发展态势。第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者对称谓规则的使用也逐渐倾向于目的语的使用规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结果分析及探讨

本研究的数据源于笔者所作的“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现状调查”。该问卷采用了实地调查的方式,分别在河南理工大学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6份,收回228份,回收率达93%,其中:河南理工大学大学126人,占总数的55.3%;英国朴茨茅斯大学102人,占总数的44.7 %。男生124人,占总人数的54.4%;女生104人,占总人数的45.6%,男女学生的比例接近1∶1,这与我们所设计的抽样方案相吻合,其结果也符合我们对样本的需求。我们将调查结果输入SPPS软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一)中英大学生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大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很多,对于各年龄段的老师,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会运用不同的称呼语来称呼他们。大学生对教师的称谓如表1:

表1 大学生对教师的称谓语调查表

由表1可知,当面称老师时,学生采用职业称谓语“老师”的形式为23%,用“姓+老师”的为77%。用“姓+老师”的比例子之所以较高,其原因是学生的任课教师较多且不固定,对于那些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学生基本都了解,且他们熟知任课老师的姓氏,所以许多学生采用 “姓+老师”的称谓方式来称呼自己的老师。这不仅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体现学生对老师的熟悉度。当学生不确定自己老师的姓氏或忘记老师姓氏的时,笔者认为使用“老师”这个称呼语最恰当。

许多研究生私下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原因在于许多工科院校的导师通常会申请一些项目,然后带着学生去做,项目完成后学生会得到一点报酬。因此,许多研究生通常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种称谓形式现在很常见。

对任课老师“直呼其全名”的约为24%,这种称谓方式虽有失对老师的尊重,但会有助于听话者区分学生们谈论的对象。

称呼老师用绰号的为2%,这表明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亲密,对某位老师有共同的了解。通过绰号和说话者的语气,我们可以看出言语交际双方关系的远近。有的绰号会体现一种偏爱的感情,有的则表现的是一种厌恶感。

学生通常运用 “全名+姐姐或哥哥”的方式来称呼与自己年龄相近的老师。而在英国,学生则运用Mr./Mrs+ surname或Professor+surname的方式称呼自己的老师,不管年长与否。

宿舍是大学生蜗居的地方,他们一天几乎3/4的时间都在此度过。在宿舍大家无拘无束,情同一家,对于宿舍的兄弟姐妹,大家所使用的称谓语也不同(表2)。

表2 大学生对舍友的称谓语调查

由表2可知,大学生常常使用宿舍排行的称谓形式称呼自己的舍友,原因在于我国历来重视亲缘关系,在称谓语方面我们很早就存在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关系人员的传统,这无疑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这种情况在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中也有反映,如“大姐”“哥”“老二”等。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缘住在一起,情同手足。在宿舍,一个亲切的称呼,往往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据统计,运用姓名称谓舍友的情况最多。名字是我们区别他人的一种有效符号,直呼对方的姓名,可直接反映出言语交际双方的平等关系。这种称谓形式有利于交际,但却体现不出舍友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大学校园中的姓名称谓,不完全是完整的姓名,也有很多的变体。如单独称姓、在姓氏前加“阿”字、姓氏的重叠等等,这种称呼形式只存在于关系好的舍友之间。与女生相比,男生使用全名称谓的方式较多,使用姓名变体的较少。

另外,女生运用昵称谓的几率高于男生,这是由于昵称是定位交际双方关系密切的一种亲密称呼,运用昵称称呼自己的舍友会体现比较浓厚的女性特征。据统计,女生经常使用的昵称谓语有“亲爱的”“老公”“老婆”“宝贝”“相公”“娘子”等等。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不仅超越了“婚姻形式”的约束,也跳出了“性别”的限制。大学生还经常运用“亲属称谓语”称呼自己的学长或学弟(妹),大大缩短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师哥”等称谓语虽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称谓方法,但在校园里也可随时听到。还有学生喜欢直呼对方的姓名,他们认为称呼对方为“哥哥”或“姐姐”等反而会适得其反,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遥不可及。

(二)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知晓度调查

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学生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知晓度的差异,本研究以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表现手法、感情色彩以及内涵深刻性为依据,把大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称谓语分为交际类、关系类、职衔类、恭敬类、亲昵类以及拟亲属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社会称谓语的了解程度(表3)。

表3 中国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社会称谓语的知晓度

由表3可知,中国大学生使用拟亲属称谓语的频率很高,被称呼的对象明显是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大的多于年轻的。运用拟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别人,不仅亲切、随意,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另外,“叔叔”、“阿姨”是大学生对非亲属长辈最通常的称呼,也可用于恋人称呼对方的父母。而在英国文化中,“Grandpa”“uncle”等亲属称谓语仅限于亲属之间,人与人之间强调的是独立性、平等性,不论长幼辈份,人人平等,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会称一位陌生的老人为“老爷爷”。接着笔者又探讨了社会称谓语分类男女生所占的比例,如图1。

由图1可见,大学生使用拟亲属称谓语的比例最大。运用拟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别人,不仅亲切,随意,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对方更乐于倾听和接受。使用泛尊称、职衔称谓,女生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在使用拟亲属称谓语中,男生占的比例大于女生,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由男女性别差异而导致的结果。女生在与他人交流时,比男生更重视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另外,女生使用昵称的比率高于男生。昵称是定位双方关系十分密切的亲密称呼,所以同性之间使用昵称的比率比异性之间使用呢称的比率要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使用零称谓的比例达到了13.65%,零称谓语是在称谓语缺位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最主要的补偿手段[6]。零称谓的使用会让交际产生一种模糊感,自然而然地引入对话的情境。我们推测,为了减少与陌生人交际时的尴尬,大学生常常会使用零称谓语,这种情况在女生中更为常见。

(三)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原因

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频率很高,使用的类型也偏多,那么,大学生为什么喜欢使用其独特的社会称谓语呢?我们有必要对其使用社会称谓语的原因进行探究,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频率与比例

从表4可见,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原因很多,其中,为拉近距离而使用社会称谓语的为48.6%,所占总数的比例最多;为赞美交际对象而使用的也比较多,所占比例为41.2%;因开玩笑而使用称谓的为42.5%;由于大家都这样用自己也使用的占31.1%,因新潮时髦而使用的是21%,还有8.3%的人认为没有更合适的称谓来称呼对方。大学生选用社会称谓语的主要原因是拉近交际双方距离,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思想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形成了特有的称谓文化。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称谓语,大学生所使用的如美女、帅哥等社会称谓语是对年轻、时尚、有魅力的年轻男女的称呼,含有褒扬之意,他们喜欢使用这样的称谓,是因为对方对此的认同。此外,因为许多大学生喜欢随大流,这也是他们从众心理和求新求异个性的体现。我们还调查了大学生社会称谓语对其生活的影响情况,详情如表5。

表5 大学生社会称谓语对其生活的影响情况

由表5知,83.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称呼语的使用对生活有影响,社会称呼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种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中英社会称谓系统的异同

由于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的社会称谓系统也不同。这种区别的大小与其语言文化差异的大小相一致。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系统的区别也愈大;反之,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小,社会称谓系统的区别也愈小。[7]另外,社会结构的差异对于社会称谓的区别也有重要影响。社会结构的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的区别也愈大;反之,社会结构的差异愈小,社会称谓的区别也愈小。

(一)中英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相似点

中英大学生都可运用职衔来做社会称谓语。在运用职衔称谓和学衔称谓时,英汉两种语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即汉语中有“王教授”而没有“王讲师”或“王助教”的称谓;有“张博士”而没有“张硕士”或“张学士”的称谓;英语中有Professor Smith 而没有Lecturer Smith的称谓形式;有 Dr. John而没有Master John, Bachelor John 的称谓方法。在军队院校,我们通常习惯使用“首长”来称呼上级,而英语中的“Sir”与“首长”具有完全一样的作用。

汉语中大学生对富人的称谓语有“大款”、“土豪”。英语中有相对应的“Beverly Hillbillies”,将好莱坞富豪云集的比华利山庄(BeverylyHills)和土包子(Hillbillies)合而为一,也有人将其翻译为“richrednecks”。在美国南方,没文化的人常被称为“红脖子”(redneck),再加上有钱(rich)就会被称为“土豪”。汉语中有“粉丝”,英语中有“fans”或“followers”。汉语中称钟爱的人为“爱人”或“甜心”,英语中有“honey,sweetheart”等。汉语中有“杀马特(smart)”指服饰装扮行为怪异的自拍族。英语中也有Dama, Tuhao等音译词来指代与汉语相应特殊人群。汉语中有“哥们”,英语中也有“dude”,可以广泛的指代任何人。比如:“What's up Dude?” “dudette”通常指代女性,是“姐们”的意思。

中英大学生也经常会使用一些冒犯性的社会称谓语,如You beast(狗屎)、silly ass (蠢驴)、son of a bitch (狗杂种)、jaisy(伪娘)等来称呼别人,尤其是男生之间。有时许多人也用他来称呼给自己带来麻烦或经济损失的人。这些称谓语显然是通过降格的形式来称呼别人的,含有侮辱的意味[8]。 同时,许多大学生在背后也用体态特征来指某位老师或行政人员,如“教务处那个胖胖的女的”。

为了表示亲近,中英大学生通常使用姓名称呼自己的同学,运用昵称称呼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在英语中,他们常常是采用词汇的曲折变化形式,如John→Johnny、Cecilia→elia等。而在汉语中,他们常常运用将名字重叠的形式,如天萌→萌萌、毓秀→秀秀,等等。至于狎昵称谓,汉语和英语也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用法,如胖子、矮子、碎嘴子等等。

(二)中英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不同点

在英语中,Sir和Miss/Mr/Mrs是头号社会称谓,但在汉语中却不是。以前汉语中首当其冲的社会称谓语是“同志”,现为 “师傅”。目前虽然“先生”、“太太”以及“小姐”的使用率有提高,但还达不到“同志”、“师傅” 的使用频率。目前,“先生”、“太太”等主要用于外交或社交礼仪场合对外宾、侨胞、台港澳同胞的称谓,或用来称呼公司经理等高级职员或高级知识分子。汉语中还可用“先生”来指代“算卦者”或自己的“丈夫”,而英语中没有这种用法。

从称谓词的形态和位置来看,英语中Mr在前,后加surname;汉语中“先生”在后,姓氏在前。

职衔称谓语在汉语中运用的情况很多,对于中层以下的行政职务,可用职衔来称呼他们。如处长、科长、主任等,而英语中无此用法。汉语中,我们还可以在职务前加姓称呼对方,如王部长、杨主任等,英语中也没此法;英语中常用Miss/Mr/Mrs+surname称呼对方。

汉语中可用“老”或“小”+姓氏和姓+“老”作为社会称谓,如老王、小李、夏老等,英语中绝无此用法。

礼貌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一般来讲,愈是文明的社会,礼貌词语就愈多,礼貌称谓系统就愈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较不文明的社会就没有或者不需要有礼貌称谓语。礼貌称谓是一定社会礼制的重要反映,它必然要受到社会制度与伦理观念体系的规定和制约。相比之下,西方礼貌称谓语很少,而且比较简约。例如,在英语中,Sire系古称,原指“(国王)陛下”;后发生音变,变成Sir,在现代英语中是“先生、爵士”之义。可见,Sir和Sire同源,且在过去并无区别在国内或英国,尽管我们都可直呼对方的姓名,但具体用法却不同。汉语中直呼姓名字的范围较窄,多用于亲朋好友之间;英语中却相反,我们几乎可对社会上的任何人直呼其名。原因就在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三)汉语社会称谓语中的缺环与泛化现象

陈建民在《语言社会文化新探》中提到,由于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一些社交场合缺少确切、得体的称谓,这就是社交称谓的缺环现象[9]。所谓“泛化”,系指称谓词因社会的或人为的原因所导致的混淆和滥用现象。

(1)汉语社会称谓语中的缺环问题。汉语社会称谓系统中的缺环主要表现在社会称谓语的短缺。当面对老师的配偶、面对校园中的行政人员、面对宿管男同志时,许多大学生表现的非常尴尬,不知如何开口,怎样交流,这势必导致交际的失败,令人担忧。在等级和情感文化双重力量的冲击下,汉语称谓语变得越来越复杂,游移不定让人难以把握[10]。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尽早制定一些社会称谓语且加以推广和使用,原因在于许多原有的社会称谓语含有特定的含义,使用的范围较窄。社会称谓语一定要有指向性,如果对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只运用一种称谓语,就如同让所有人都穿上了蓝色的衣服不好区分,而且如果我们在言语交际中只运用一种称呼语,汉语也必将失去其丰富性。相比之下,英国大学生使用的称呼语,反映了人人平等的进步思想,既简单又显得谦恭有礼。所以,全民使用统一的社会称谓语不仅有利于社会交往,还可避免许多因称谓困难而产生的误会、麻烦和不快。

(2)汉语社会称谓语中的泛化问题。过去“师傅”有它的特定含义,现在却被滥用。试想,一个教师在学校里被人称为“师傅”,一个收破烂的在校园里也被人称为“师傅”,一个多媒体管理员被人称为“师傅”,一个后勤集团的修理人员也被称为“师傅”。大家会做何感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师傅”,我们不可而知!另外,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医院里,把“护士”一律称为“大夫”,在校园里把行政、后勤人员一律称为“老师”,笔者认为这样的称谓不妥,应尽快予以纠正。

由此可见,称谓语的“泛化”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为现代汉语中的某些称谓语正名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决不能等闲视之。相比之下,英语中没有“泛化”的问题。在英国,“医生”即 doctor;“护士”是nurse;“妻子”是wife;“丈夫”是husband,决没有概念混淆的问题。因此,英语中若干科学和理性的东西,是现代汉语所不及的。

综上所述,社会称谓系统中的“缺环”与“泛化”不是小事。由它们所引起的社会称谓的混乱、混同和残缺,应当视为称谓系统不完备、不健全、不成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语言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完善地解决汉语社会称谓系统中的“缺环”与“泛化”的现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语言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去面对,去处理。

五、结 语

社会称谓语的时代特色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某些制度的改革,社会称谓语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既是一个文化现象,又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常常是一个临时的语言现象。它的出现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影响,同时又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求。它是词语丰富发展的一条渠道,它的发展变化丰富了语言本身,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吸取了社会称谓语的精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词汇系统。大学生的语言不仅与我们大众化的语言相互影响,而且也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关系密切,其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极其丰富,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宝库,还增强了语言的魅力,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称谓是一种言语行为,是人们实现成功言语交际的前提。虽然中英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一样,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我国人口众多且大多是农民,他们长期聚居于相对封闭的村落,大家交际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亲朋或熟人,很少同陌生人打交道,这是亲属称谓语发达、社会称谓语欠发达的原因。另外,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人缺乏用统一的眼光来看待所有人的伦理观念,这些基本的实际情况对我们大学生不无影响。相比而言,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较早,个人早就成了独立的社会个体,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西方人很早就具有了“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擅长使用亲属称谓语而不是社会称谓语,英国大学生的情况恰恰与此相反。

通过对中英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对比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它所反映的社会特征和时代特征,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研究不仅具有社会学和语言学的双重意义和价值,还具有非常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曹旺儒.豫北地区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调查与研究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8-32.

[2]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34-47.

[3] 曹玮.当前社会称谓语调查——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为个案[J].语言应用研究,2010 (3):71-73.

[4] 任海棠,冯宁霞,王荣光.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72-175.

[5] R BROWN,M FORD. 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C]//D HYMES.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 Happer&Row, Publishers,1964: 234-244.

[6] 孟万春.汉语交际中零称谓语现象解析[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9-33.

[7]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65.

[8] 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詈语对比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8-142.

[9] 陈建民.语言社会文化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8.

[10] 李丹弟.从“小姐”的命运看汉语称谓语的困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113.

[责任编辑 杨玉东]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Appell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CAO Wang-ru

(SchoolofForeign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ppellation is the word which people use when they greet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hi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our daily life. In general, appel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kinship appellation and social appellation, and the latter is more active. Nowadays most students can no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smoothly, and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they can not use social appellation freel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takes 246 students from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as the investigation subjects, and adopts questionnaires, observations, and recordings as main tools. With SPSS statistic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 appellation mainly from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source, and probes into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use of social appellation, such as gender, major, grade, etc. College students’social appellation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as well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one, which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etiquette, but also has some soci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value. So the in-depth researches can reflect the widespread use of social appellation, promote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d regulate the language policies which have far-reaching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language stud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ppellation; sociolinguistics; power and solidarity

2014-01-21

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3-GH-511)。

曹旺儒(1978—),男,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英美文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 E-mail:cwr@hpu.edu.cn

H313;G40-059.9

A

1673-9779(2014)03-0366-07

猜你喜欢
汉语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